APP下载

在儿童视野下,建构魅力数学课堂

2019-12-06袁海军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袁海军

摘 要:小学生眼中的数学是什么样的,取决于教师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样的数学课堂。建构魅力数学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视野下,去观察儿童眼中需要的数学,用心设计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好玩的,具有挑战的;在儿童视野下,建构魅力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儿童视野;魅力数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048-02

在儿童视野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如何建构魅力数学课堂呢?教师可以从故事情境的引入,使得数学课堂有趣,从而建构趣味数学课堂。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建构问题课堂,使得数学课堂很好玩。教师还可以巧用数学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建构科技课堂;还可以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练习,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建构创新型数学课堂。

一、巧用故事情境,建构趣味课堂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小学生最喜欢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听故事,他们总能被一个个新奇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设计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教师所设计的故事情境一定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定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定是具有数学味的、有趣的。教师要巧用故事情境,进而建构趣味数学课堂。

在教学“比较大小”知识之后,教师发现总有小朋友分不清什么时候用大于号,什么时候用小于号。怎么办呢?教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将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便能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一听有故事,大家都坐端正认真听起来,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数字王国里只有数字,每个数字都认为自己是最大的,所以总是吵架。后来,数学天使看不下去了,于是就派了“>、=、<”三位规则仙子来到数字王国维护秩序。等号仙子负责公平公正,两个数如果中间站了“=”号就表示它们俩是相等的;“>”和“<”用来区分大小,“>”是大于号,“<”是小于号,它们2位来比较所有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它们的大嘴巴朝向谁,谁就大;它们的尖尖指向谁,谁就小。“哦,我知道了,大嘴巴就是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就是把大的数写在开口大的这边,把小的数写在尖尖的那边。”听完故事,就有几个小朋友开心地叫了起来。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发现学生分不清楚什么时候用大于号,什么时候用小于号之后,巧用故事情境赋予大于号和小于号使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记忆深刻,记住了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用法。

二、巧用认知冲突,建构问题课堂

数学知识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是对旧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因此,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把新知识的问题转化成学生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的问题,通过寻找彼此之间的异同,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研究,产生认知冲突,建构问题课堂,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列举了很多练习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发现规律:当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当只有除数扩大或缩小时,商缩小或扩大。这时,教师发出疑问:“当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时,商是否变化?怎么变?”这个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有的学生说:“商也随着变化。”也有的学生说:“商不变。”教师并不做评价,只是继续追问:“被除数和除数处在怎么样的一个关系的时候,商是不变的?”教师用一句话,将学生导向思考“什么时候商不变”这个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启动,于是学生主动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商不变规律”的概念,而是通过巧妙的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遇见问题后主动探索研究,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知识的探究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维。

三、巧用数学模型,建构科技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教师为此都很为难,不知道是练习计算方法重要,还是让学生明白计算算理更重要。在计算教学时,计算方法往往比较容易掌握,只要多多练习即可;而算理则需要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需要理解能力。这时,如果能够借助数学模型,就能将抽象的数学数字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典型的计算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然后借助“点子图”这一数学模型将枯燥的算法和神秘的算理揭示得非常透徹。在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点子图,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分一分,算一算,让学生利用点子图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的目的是利用点子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列竖式计算的算理。不同的学生在点子图上有不同的分法,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所有结果在屏幕上展出,并进行对比,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所有分法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出学习乘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思路“先分后合”。此刻,学生将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点子图进行对比,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背后的算理了。

在上述教学中,计算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为学生建立了“点子图”这一数学模型,将计算算理直观化,让学生的种种思维轨迹在点子图上留下印记。教师用点子图冲击学生的视野,除加深印象之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清晰地展示学生成果,建构科技课堂。

四、巧用开放练习,建构创新课堂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数学课堂练习不应局限于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放手巧用开放练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要理性地设计开放式练习,注意内容的迁移,准确地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而且,开放练习由于其答案的不唯一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前提做出不一样的判断,有趣、好玩,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教学完“利息”一课后,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设计了不同的开放性练习:一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调查现阶段各银行的利息情况并做一个专题小报告;二是让学生回家向爸爸妈妈了解家庭生活经济情况后,帮助父母拟定一份储蓄计划;三是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等。第一个题目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验,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前必须先学会如何调查,还要学习什么是专题小报告,怎么写?先有这两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成题目。第二个题目是从学生最亲近的家庭出发,让学生有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第三个题目是比较基础的事情,可以让学困生也动起来。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三个开放性的题目检验和巩固所学的“利息”知识,这三个开放性题目考虑到了所有学生的能力,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做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题目或者多个题目去完成,这样的开放练习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解答是丰富而多彩的。

五、结束语

总之,建构魅力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视野下,用心观察儿童眼中的数学,用心设计儿童需要的数学,智慧建构儿童喜欢的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学才.巧用生活魅力,展现课堂精彩——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微[J].新课程,2018,(4).

[2]陈云霞.揭开神秘的面纱,彰显数学魅力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乐融融[J].新课程,2018,(7).

[3]杜冬梅.浸润数学文化  感受数学魅力——以文“化”人的小学数学课堂[J].吉林教育,2018,(30).

[4]宋辉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

[5]陈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多媒体[J].新课程,2019,(4).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