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开放大学营造学术氛围的模式与策略
——以A省的实践为例

2019-12-06汤诗华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学术交流营造

汤诗华,李 强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科研处,合肥 230022)

一、引言

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与费希特强调“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知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后,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的应有之义的理念获得迅速传播并巩固下来[1]。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内涵不断演绎,逐步形成广受认可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2]。大学对于科学研究职能的不断强化所集聚的学术氛围,又反过来不断促进大学职能的发挥。

学术氛围(Academic Atmosphere)是高校本质的、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特质,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科研态度和学术道德[3]。良好的学术氛围能降低压力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助于组织成员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4]。作为影响科研绩效的重要环境变量,学术氛围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5]。良好的学术氛围意味着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术交流,拥有浓厚的科研热情和崇高的学术精神,能提供给教师更多的科研帮助,缓解科研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6]。

高等教育具有学术性,即对学问和真理的学习、追求和探究[7]。省级开放大学(目前有些还是由电大筹建中,以下简称“开放大学”)是面向社会成人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以成人教育为主业的大学,开放大学是如何通过学术氛围的营造,更好的服务四大职能的发挥?本文聚焦于此展开研究,以期对开放大学营造学术氛围,推动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有所启示和助益。

二、营造学术氛围的可行路径

经过40年的发展,省级开放大学形成了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开放办学优势,进一步坚定了相近的教育价值取向,构建了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体系,探索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学习平台不断优化,优质资源不断累积,形成了办学内容、形式既有共通性又各具特色的局面,这为整体上探讨开放大学营造学术氛围的可行路径提供了基础,也为开放大学以富有特色的方式方法营造学术氛围提供了可能。本质上,学术氛围是通过各类学术性制度和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积淀形成的校园学术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8]。因此,开放大学在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应紧紧围绕学术氛围的主线,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氛围的营造上,主要从制度保障和活动引领两大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制度支撑

科研制度的建立健全是构建良好学术氛围的根本保障。要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就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切实推进制度的执行,才能确保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1.制度制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研政策是科研活动的制度保障,开放大学要始终高度重视科研政策的调研、制定和修订完善。具体做法包括根据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最新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各校实际,进一步强化管理,完善科研工作的管理、评价、奖励、推广和成果转化等机制;积极围绕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科研评奖、学术活动和成果资助等形成较为完备的 “规范+激励”制度体系,营造好支撑良好学术氛围的制度环境。制度体系形成后,还要根据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学校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及时修订。不断通过强化政策导向,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2.制度执行

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没有不折不扣的执行,制度就彻底沦为一纸空谈。开放大学应在注重做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每一项科研管理制度的出台或修订,均要注重做好宣传工作。除此之外,还利用学术活动等渠道,对新出台科研制度进行宣传。在吃透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本着服务教师科研工作的初衷,科研管理日常工作中做好校内教师来电来函的答复工作,耐心解释制度规定。具体的业务办理过程中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与服务。任何具体工作开展之前,首先是查找制度依据,实现从单纯靠经验习惯开展工作向依靠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的转变。具体科研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坚持按章办事,同时又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

(二)活动引领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学术交流就是学术思想的“交换”,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的有效途径,已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实证研究显示,学术交流对教师科研绩效的正向预测作用最明显[9]。学术交流要以一定形式的活动为依托和载体,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的直接目标均是促进学术交流的有效发生。可以说,学术活动是大学学术氛围浓郁与否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高校开展学术活动,可充分挖掘自身的学术传统与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术交流形式,注重打造学术交流活动的品牌。结合校情,开放大学的学术交流可以采取学术沙龙、系统科研会议、系统科研团队、学术讲座、虚拟学术社区等形式展开。

1.学术沙龙

“沙龙”是法文salon的音译,是由17、18世纪西欧上层社会流行的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逐渐演变成学术界和大学的常见交流方式。作为以学术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是在一定的时空里,组织相关专业背景且有一定学缘关系的知识分子,围绕一定学术主题展开交流,进而激发新思想、创生新知识的活动[10],是一个运用较多、方式灵活、相对稳定的学术交流方式。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独特的创新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学术素养。

一般来说,开放大学学术沙龙由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各专业学院协助完成,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研管理部门于每个学年度发布学术沙龙选题征集和主讲人选聘通知,接受有意向的老师提交申请。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选题情况做好遴选和年度计划。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师的学术动向,针对性地邀请教师担任沙龙主讲。为了保证沙龙内容容量和交流质量,每一期沙龙可选聘两位或多位主讲人,每人拟定一个主讲话题,形成材料报送审核,组织方基于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及受众分析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由主讲人定稿后正式提交备案。组织方可邀请若干资深教师担任嘉宾,参与话题互动。沙龙开始前需积极通过有效渠道发布相关信息,邀请感兴趣的教师积极参与沙龙交流。考虑到交互需要,沙龙在环节设置上可包括主讲人陈述、嘉宾点评、观众互动等环节。沙龙的组织应始终服务学术交流这个中心,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流程,可根据交流需要因时、因地、因势改变。

2.系统科研会议

相对于传统交流渠道,系统科研会议能将省域内相关专业背景教师聚于一堂,实现高效交流。开放大学相对于普通高校具有明显的系统优势。系统优势如果在科研上得到合理发挥,将会推动科研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省级开放大学是一个层级分明的组织系统,集合全省的力量,对于推动科研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优势。召开全省系统会议,是一种高效集合全省力量的有效途径。科研会上,可以由省校分管科研校领导做报告,宣传学校最新的制度精神、为教师有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思想指导等。此外,省级与地市级乃至县级开放大学可以科研能力建设等进行交流,邀请系统内外专家开展科研培训及其他学术交流活动等。

科研会以一种现场交流的形式,能够高效提升全省系统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维系搞好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研究人员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心得,交流各自科研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的特色做法,有助于统一思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增进兄弟开放大学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为后续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预留空间。科研培训与相关学术交流,将有效带动系统科研能力的发展。科研会议作为开放大学推动系统内科研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学术氛围的营造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固化为开放大学制度化举措。

3.系统学术团队

学术是群体性事业,需要集体协作。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学科不断细化,学术研究工作专门化水平提高,百科全书式学者越来越少见,科研工作者们各有专长已成常态。一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中,要想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需要发挥不同研究者的优势,集中攻关。因此,培育科研团队就成为高校必须重视的事情。拥有稳定的科研团队,逐渐成为学校科研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

系统科研团队建设是从科研角度对开放大学系统内人力资源的开发。省级开放大学覆盖全省区域,其教职工队伍分布在全省各市县,在全省层面上有效开展科研团队建设,实现不同区域、专业背景间的合作,在跨学科合作、实地调查研究等方面将发挥出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系统优势。

一般而言,学术团队的培育有两种途径:一是为科研合作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团队在偶发的合作中“自然而然”的凝聚;二是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分布特点,在一级学科层面设立校级科研中心,搭建科研合作大平台,打造科学研究大团队。对于第一种途径应给予支持引导,对于第二种应该在学校层面大力推进,给予经费和项目立项方面的资源倾斜。

4.学术讲座

如果说学术沙龙是定期举办的、形式多样的、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那么学术讲座就是一种从形式、内容上都有所不同的不定期的活动形式。相对于学术沙龙,学术讲座更加注重对“外来”信息的吸收和借鉴。就个人而言,学术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对一所高校来说,学术研究也不能自说自话,而要吸收其他单位的研究经验,学术讲座就是吸收外来经验的最好方式。由于省级开放大学学科覆盖面宽且专业教职人员数量少,针对特定专业主题的专门研究,适宜的听众群狭小。鉴于此,开放大学应在学术讲座的主题拟定中,与讲座嘉宾进行充分沟通,在充分考虑主讲人专业背景和岗位背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适宜多学科的主题,即使选择专业话题,也尽量侧重从方法(论)的角度展开讲解,在学科专业性与听众适应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除了主动将校外专家“请进来”,还可以积极关注有过“走出去”经历的教师,积极邀请在职期间有过“校外学术经历”的教师担任主讲,将他们在与外校交流中的学术经验分享给校内同仁。例如,邀请读博、访学的教师主讲校外学术经历与经验,请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教师讲参会经历与体验,请发表高端学术论文的教师讲怎样做研究和英文论文的写作方法,请新入职教师讲自己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经历等。

5.虚拟学术社区

开放大学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定位和传统,决定了其教师在远程学习与交互方面的高度敏锐和乐于实践。电大人是较早一批利用虚拟网络社区服务学术交流的群体,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即时交互软件的推广应用,依托微信、QQ等即时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网络学术社区在省级开放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学术沙龙、科研会议、学术讲座等传统交流渠道为现场的学术交流提供了稳定的阵地,那么网络社区则为开放大学教师非实时的在线学术交流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虚拟网络社区相对于传统学术交流平台具有三个显著的优势:一是虚拟社区的“虚拟情境”打破了成员间的交流隔阂,平时因个性因素不乐于现场交流的教师,在虚拟社区中得到了释放;二是虚拟社区的便捷性为提升交互效果提供了基础,成员读到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文章,可以非常便捷的转发、共享到社区中,有什么需要发布的科研通知、动态,可以即时给予转发,方便教师学习;三是社区交流内容可追溯,未能及时参与社区交流的教师,可以在空闲时间回溯讨论内容,保障二次学习的效果,交流内容的记忆功能也可为相关教师提供备忘。

网络虚拟社区是传统学术交流的有益补充,但社区功能的发挥,也需要管理者有意识的经营和维护。比如培育有一定专业声誉且愿意引领交流的社区意见领袖,由意见领袖给社区带来不定时的学术刺激,及时给予交流活动以引导、促进等,保证学术交流的专业性,避免学术社区蜕化为生活交流社区。

除上述几种常态化路径外,开放大学还可通过一些临时性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如不定期将优秀论文结集成册,作为一个特定发展阶段的学术总结;学报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公开组题征稿;结合相关学术场合进行学术道德和学风的宣讲;对于学校科研工作的进展给予及时、专门、大力的宣传报道,等等。

三、营造学术氛围的有效模式

前述路径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呈现一种清晰的逻辑关联。见图1。

图1 省级开放大学学术氛围营造的有效模式

开放大学学术氛围的营造,制度是基础,为学术氛围提供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科研制度,并在实践中持续执行,为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制度基础上,开放大学可结合校情,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激发和维持学术氛围,发挥对氛围营造的引领作用。学术沙龙、系统科研会议、系统科研团队、学术讲座、虚拟学术社区等是开放大学营造学术氛围的适宜方式,但这些方式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依据具体的内容,以两两组合,甚至两种以上不同活动形式组合使用。例如,探索建立学术沙龙与科研工作会的互通机制,沙龙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方法意义的主题演讲,推荐到科研工作会上演讲,科研工作会中的高品质交流内容,又邀请作为学术沙龙的主讲等。

在模式中,制度支撑和活动引领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良性循环的关系。制度建设是基础,制度执行是保障,活动引领是关键。制度要依托制度执行和相关活动来贯彻,并为活动提供支撑。活动要在制度框架内开展,既受制度约束又受制度支持。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又会反馈给制度,为制度优化提供信息来源,得到优化后的制度又能为活动提供更加贴合的支持。

四、A省开放大学营造学术氛围的工作成效

A省开放大学高度重视学术氛围营造,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发挥学术交流活动的引领作用,不断浓郁学术氛围,带动了科研工作的显著发展。近年氛围营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科研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术投入活跃,科研绩效不断提升,科研产出不断涌现;团队建设初见成效,教师科研能力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科研工作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效应初现。

(一)形成了独特的科研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科研文化是在教师共同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研究氛围和风气,它处于学校文化的最深层,体现了教师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反映了学校的文化积淀和传统[11]。近年A省开放大学在科研管理和服务上的创新举措,促进了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稳健学风的逐渐形成。较为健全的科研制度体系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术争鸣,提倡学术批判,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营造了学术平等、开放包容的治学作风。教师群体自发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体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自由争鸣的学术态度和传统,促进了学校内涵建设的水平不断提升。

(二)学术投入活跃,科研绩效不断提升,科研产出不断涌现

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稳步推进,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在做好教学及其他本职工作之余,对学术研究的自发投入不断加大。在科研制度的支持和学术活动的带动下,高品质科研产出不断涌现。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竞争力逐步增强,立项项目的数量、层次均达到新的水平,先后实现了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与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的立项突破;高水平论文被知名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数量明显增长,科研成果的显示度进一步提高;教师获国家开放大学科研成果奖励不断增加,多篇论文入选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等成果不断出现。

(三)团队建设初见成效,教师科研能力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科研意识的增强和科研投入的增加,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紧密跟踪学科前沿,逐步形成了核心成员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团队和教学研究团队。如以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为依托建立的远程教育研究团队,以省级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建设为依托建立的工商管理专业等教学研究团队,以校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依托的覆盖全省的地方文化研究团队。这些团队能够结合自身能力特点,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长期坚持基于实证的理论研究和基于设计的实践研究,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从中获得较大提升,同时也辐射到整个教职工队伍,促进了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提升。

(四)科研工作反哺学校事业发展的效应初步显现

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学校事业的进步。学校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组织教职工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在团队研究中,逐渐养成了自觉将学科研究与电大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的思维习惯,将项目工作化与工作项目化结合起来。相关岗位教师结合工作内容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又反哺岗位工作,促进了岗位工作质量的提升。如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基于园区建设实践,开展有关随学随考、课程资源评价、公共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又反过来为深化园区建设提供助益;学分银行相关研究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参考;招生报名系统、缴费系统、书画摄影展示平台、教师工作量系统、移动服务平台等一大批校级软件课题成果,大大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水平;校企合作项目孵化了学校的经管类实训基地;研究中的新发现促进学科优质共享资源建设和提升了微课制作水平,实现了科研工作对在线教学的带动,等等。

五、学术氛围营造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塑造和引导科研动机

职称晋升与学术成果挂钩,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教师的科研活动带有功利色彩。这对教师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学校科研的长远发展却是不利的。外在动机常常在目标达成后失去驱动能力,其推动之下的科研投入也随之淡出。同时外在动机驱动下产出的科研成果,更多迎合学术市场的需要,不利于专业基础研究的深入,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校学术传统的积累。如何通过氛围营造,激发内在动机,引导教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开展研究,或者内外部动机结合起来,既服务于外在目标的达成,又促进内在学术兴趣的释放与满足,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课题。

(二)如何促进学术氛围内化为氛围感

作为一种组织氛围,学术氛围是组织成员一致认知的体验[12],常常会引发受众产生氛围感。相对来说,无论是制度保障还是活动引领,都是更加注重于“外在环境”的构建。外在塑造只有促进内在驱动,才能发挥出对学术活动的有效促进[13]。客观的学术氛围是否能够、多大程度能够、如何能够内化为教师的“学术氛围感”,以及如何基于受众知觉的角度来优化学术氛围的营造模式和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检验。

(三)如何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榜样作用

科研管理工作琐碎繁杂,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这就带来科研管理人员忙碌于管理和服务而忽略了科研实务,造成管理人员“只搭台不唱戏”的刻板形象。实际上,科研管理人员也应该是科研大军中的一员,应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和课题研究,塑造“能搭台能唱戏”“既搭台又唱戏”的科研管理人员新形象,以优异的学术表现为教师树立榜样。再则,科研管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并取得业绩,也是一种发挥学术示范作用、营造学术氛围的好方法。如何激发科研管理人员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与服务,节省科研人员的精力投入,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四)如何结合学科实际形成特色

氛围的营造要结合学校科研发展的实际,切实服务于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开放大学教师规模总体不大,专业覆盖面却比较广,学科发展不平衡。学术氛围营造上如何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形成独具特色又富有实效的氛围环境和科研局面,是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换句话说,如何将营造学术氛围的工作精细化、精准化,既促进学校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又能体现学校的特点,促进多学科均衡发展,这需要在未来工作中深入研究与思考。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学术交流营造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