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腺病毒肺炎急性期影像学与纤维支气管镜下气道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9-12-06
410306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人民医院儿科,湖南长沙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是儿童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常见于6个月~5岁的儿童。其引起的腺病毒肺炎,病情重,病死率高,可伴有胃肠道、眼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并发症,部分重症可引起长期的呼吸道后遗症[1]。本研究探讨小儿腺病毒肺炎急性期影像学与纤维支气管镜下气道的临床特点,以尽早地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者采用青霉素+酶抑制剂或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利巴韦林早期抗病毒治疗,4例呼吸功能不全者给予呼气末正压(CPAP)通气治疗。10例患儿均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其中2例灌洗治疗3次,5例灌洗治疗2次。镜下改变符合腺病毒肺炎气道黏膜损伤者加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19年1-6月收治腺病毒肺炎患儿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2.5±0.5)岁。所有腺病毒肺炎患儿诊断均符合2013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标准[2]。
方法:所有患儿入院24 h内完善血常规、CRP、肝肾功能、支原体抗体、血培养等检查,完善X线胸片、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X线片提示片状影改变者完善胸部CT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同时外送肺泡灌洗液至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腺病毒DNA定量检测。
治疗:由于腺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肺炎相似,入院时未明确病原体
结 果
患儿治疗情况:10例患儿经治疗后,9例好转出院,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
影像学表现:10例患儿入院后均完善X线胸片和胸部CT检查,9例均为双下肺病变,以左下肺为主,均可见散在斑片状密度增高影,1例为右下肺大片状感染。
纤维支气管镜镜检结果:10例患儿支气管镜下均可见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黏稠,部分可见塑型、黏膜剥脱,其中2例重症患儿各支气管均有黏膜剥脱,同时累及双侧背段,见图1。
讨 论
图1 腺病毒肺炎支气管镜下图
腺病毒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流行性,表现为持续的高热,多伴有喘鸣,患儿通常以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肺部密集干湿性啰音为突出表现,典型的胸部影像学改变为大片肺实变[3]。腺病毒肺炎患儿肺部啰音出现时间晚,而影像学改变较肺部体征出现早,因此,影像学检查对于腺病毒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严重腺病毒感染是引起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这可能与支气管黏液栓及剥脱黏膜上皮诱发的肉芽组织清除其内生异物有关[4]。通过肺泡灌洗可有效的清除黏液栓及脓性分泌物,减轻患儿气道损伤。
本研究中,9例患儿早期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左下肺或双肺点片状感染,1例为右下肺感染,随着病情的进展,炎症逐步向肺段及大叶实质性浸润,复查胸部CT表现为双肺散在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大叶性或单侧肺实变影,这与李燕等[5]研究一致。
本研究资料显示,腺病毒肺炎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黏膜苍白红肿,可见大量黄白色分泌物壅塞,部分可见塑型。3例左主支气管可见颗粒样突起,其中2例黏膜剥脱严重。支气管黏膜剥脱糜烂可能预示患儿预后不佳,这与钟礼立等[6]的研究一致。因此,腺病毒肺炎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患儿气管黏膜损害程度,对于存在可能进展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严重患儿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儿童腺病毒肺炎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多,而腺病毒肺炎影像学及纤维支气管镜下黏膜改变具有其自身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治疗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儿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