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中的预测价值
2019-12-06周庆女黄华飞钟文华杨戎威单丽琴沈汉英江素丽
周庆女,黄华飞,钟文华,杨戎威,单丽琴,沈汉英,江素丽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浙江 嘉兴 314051)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重症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活产儿的发病率为1/(1 000~4 000)[1],是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神经发育迟缓、脑瘫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率较高。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利用脑电信号振幅波进行脑电波分析,可以及早发现新生儿脑损伤情况,及时诊治,改善预后[2]。本研究旨在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在预测足月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近期神经发育结局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足月新生儿80例。纳入标准:①出生胎龄>37周,发病日龄<28天;②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按照《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的诊断标准[3];③能至少随访至出生12个月;④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意见书。排除标准:①患儿有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先天性代谢异常、先天性心脏病、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颅骨骨折、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②出生体重<2.5kg 或>4.0kg;③家属中途放弃治疗;④首次持续脑电图监测时,入院已超过48小时者。
1.2 aEEG监测方法
入组患儿于化脑确诊后24小时内完成aEEG 检查,采用美国NicoletOne Monitor脑功能监护仪进行脑电图监测和记录,按照国际 10~20 标准电极安放系统,选择8导系统,前额(Fp1,Fp2),颞区(T3,T4),中央(C3,C4),枕叶(O1,O2),接地电极GND(Fp1 与 Fp2 中点),参考电极REF(CZ 与 PZ 中点)。对称电极距离为75mm。电极放置位置避免骨缝、头皮血肿处,阻抗设置小于5Ω,连续监测至少8~12小时。记录aEEG图谱,同时记录原始脑电图 EEG,如需给药治疗或疼痛刺激等操作,需做好相关记录,以利于结果分析。aEEG 检查操作是由本科室受过培训的有经验的技师执行。
1.3 aEEG结果判读
根据aEEG振幅整合波,结合原始脑电图及检查过程中所做的用药及操作记录,由脑电图室专业医师的意见对结果进行判定。aEEG 记录结果主要从背景活动(background activity)、睡眠清醒周期(Sleep-Wake Cycle,SWC)、痫性活动(Seizure Activity,SA)3个方面进行判读。
1.3.1背景活动
①连续正常电压(Continuous Normal Voltage,CNV):即连续电活动,带宽规则,没有明显的振幅差异,aEEG上界>10μV,下界>5μV;②不连续正常电压(Discontinuous Normal Voltage,DNV):即不连续电活动,带宽不规则伴明显振幅差异,aEEG 上界>10μV,下界<5μV;③连续低电压 (Continuous Low Voltage,CLV):连续性极低振幅活动,下界≤5μV;④爆发抑制(Burst-Suppression,BS):不连续电活动,下界持续极低电压(0~2μV),间有上界高幅爆发(>25μV);⑤平台(Flat Trace,FT):背景活动主要为电静止,上界<5μV 的极低电压。
1.3.2睡眠觉醒周期
aEEG SWC 特征为平滑的正弦曲线变化,主要指下界。宽带代表安静睡眠时较为不连续的背景活动,窄带表明活动睡眠或觉醒时较为连续的背景活动:①无 SWC:aEEG 的背景活动不具备周期性变异;②不成熟 SWC:SWC 初步形成,未发育完全,有某些较低振幅周期性变化,但尚未发育至正常胎龄值;③成熟 SWC:不连续和较连续背景活动中清晰的正弦曲线变化,且周期时程 20min。
1.3.3痫性活动SA
①单次发作:单个发生的SA;②反复发作:30min内发生1次以上SA;③癫痫持续状态:连续发生的SA,持续3min以上。
根据aEEG背景活动、SWC、SA,患儿结果判定分为3类:①正常aEEG:CNV;②轻度异常aEEG:DNV或者振幅正常单伴有SA;③重度异常aEEG:BS、CLV、FT或者振幅轻度异常,但伴有SA。
1.4 Infanib评估系统
在患儿生后6月龄时采用婴儿神经系统国际测验量表(Infant Neurological International Battery,Infanib)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该量表包括痉挛状态、前庭功能、头部以及躯干姿势、肢体肌张力、下肢运动5个方面共20项目的评估内容。每一项目根据患儿完成情况对比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姿势或角度进行评分,根据所有项目所得分相加的总分评估结果为3种状态:正常(≥66分)、异常(≤48分)、过渡(49~65分)。由固定的康复科医师在不知晓患儿病情的情况下,在安静、适温的室内环境下进行评估。
1.5 Gesell发育量表评估
对入组患儿在出生后12个月进行随访,患儿在康复科门诊由固定的康复科医师在不知晓患儿病情的情况下,在安静、适温的室内环境下进行格塞尔(Gesell)发展量表评估,计算5个功能区的发育智商,包括语言、精细运动、大运动、个人-社交行为、适应行为。根据5个能区的得分与实际年龄的关系计算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DQ=测得的成熟年龄/实际年龄×100%,DQ表示婴幼儿的发育水平,分别计算5个能区DQ并作好记录。诊断标准:轻度异常:55≤DQ≤75;中度异常:40≤DQ≤54;重度异常:25≤DQ≤39;极重度异常:DQ≤25。
1.6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出生6月龄的Infanib评估结果、出生12月龄的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和出生12月龄的脑瘫结果。神经发育结局包括3类,正常、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脑瘫。诊断的金标准为脑瘫诊断结果及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计算aEEG,Infanib这两种方法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神经发育结局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一般情况
严格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纳入的化脓性脑膜炎足月新生儿患者80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男性37例(46.25%),女性43例(53.75%);平均发病年龄7d,发病年龄<2d 者35例(43.75%),2~7d者 27例(33.75%),>7d者18例(22.50%);胎龄37~41周;出生体重1 860~4 000g;剖宫产36例(45.00%),顺产44 例(55.00%)。
2.2 aEEG的检查结果
根据aEEG背景活动分类: 48例(60.00%)正常,16例(20.00%)轻度异常,16例(20.00%)重度异常,其中16例重度异常包括10例(12.50%)BS,6例(7.50%)反复惊厥。两组患儿aEEG检查结果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顺产比例、入院日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0.004,0.17,0.40,2.32,1.65,均P>0.05),均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化脓性脑膜炎aEEG正常组与异常组一般情况比较
2.3 Infanib评估结果
80例患儿在出生6个月时进行Infanib评估,51例(63.75%)正常,16例(20.00%)过渡,13例(16.25%)异常,Infanib评估结果在不同aEEG组间有统计学差异(ZC=67.27,P<0.01),见表2。
2.4 Gesell发育量表评估
80例患儿在出生12个月时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显示,aEEG异常患儿的Gesell发育量表5项检测值均较aEEG正常患儿的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69,6.13,5.72,5.71,6.87,均P<0.05),见表3。
表2 aEEG正常组与异常组Infanib评估结果对比[n(%)]
表3 出生12个月Gesell评估结果对比
2.5 12个月时愈后评估
80例患儿在出生12个月时进行愈后评估,结果50例(62.50%)正常,22例(27.50%)精神运动发育迟缓,8例(10.00%)脑瘫,脑瘫评估结果在不同aEEG结果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183.40,P<0.01),见表4。
2.6 aEEG 和Infanib评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
aEEG和Infanib评估在预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的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9,1.19,0.88,0.17,均P>0.05),见表5。
表4 aEEG正常组与异常组脑瘫结果对比[n(%)]
表5 aEEG和Infanib评估在预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的比较[n(%)]
3讨论
3.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现状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在出生后4周内由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3]。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儿的0.2‰~1‰,早产儿可高达3‰。该病病情重,进展快,且预后差。其发病主要与胎膜早破、窒息、早产、脐带炎症、母体妇科炎症、宫内发育迟缓等因素有关。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不断升级和临床综合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及病死率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其仍是新生儿死亡及发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宫内或宫外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作用于新生儿神经系统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病理学改变,病变不仅局限于脑膜,还可累及脑实质及脑室的损害,尤其是脑白质损伤,不但与早产、缺氧缺血等因素有关,也与感染及炎症反应相关,并导致神经系统发育落后,部分严重者会发展为脑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脑部损伤程度判定较难,其评估方法也有限,目前常用的评估辅助手段有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头颅CT,头颅MRI及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定等。
3.2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aEEG亦称为脑功能监测仪,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aEEG逐渐应用于儿科领域。因其简便、可床旁连续监测、容易分析等优点,已作为新生儿病房神经系统高风险患儿脑功能监测的有效工具[4],对神经系统损伤预后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在评估新生儿脑发育成熟度,对新生儿惊厥、脑损伤的诊断与预后等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也可评价新生儿脑的成熟度,还可用于监测药物疗效等。aEEG对大脑缺血、缺氧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及预测价值,当患儿出现脑损伤时,aEEG可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从而达到早期干预与治疗的目的[5-7]。在本研究的80例患儿中,aEEG监测到48例为连续性正常活动,16例为轻度异常,16例为重度异常。16例重度异常者在出生6个月Infanib评估和出生12个月Gesell评估时均合并神经发育异常,提示aEEG早期监测到的严重脑损伤与近期的神经发育结局密切相关。本文采用的Infanib评估量表进行患儿出院后近期预后的随访工具,该量表是由Ellison和 Browning在1985年建立,主要针对于婴儿早期运动发育的评估方法[8],对后期患儿最终发展为脑瘫或运动发育落后的结局评估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本研究在预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中,aEEG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80.0%、68.8%、83.3%,Infanib评估分别为76.7%、88.0%、79.3%、86.3%,aEEG 和Infanib评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临床操作中,aEEG检查可在住院期间完成,能更早期发现脑损伤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在预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