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读书观
2019-12-05赵一
赵一
2014年,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也正是在这里,习近平领悟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将读书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来看待。
一、读书实有必要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习近平认为,人的一生中读书不仅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古有云: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可见修身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对于习近平来说,读书就是修身的必由之路。他在接受专访时就曾提出读书的好处之“三让”:一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源源不断地从书本中汲取新的知识与思想;二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读一本好书正如和一位智者交谈;三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人的追求是否高远、人品是否贤达、处事是否得体,应该说与是否‘曾读数行书密切相关。”读书可以宽阔我们的胸怀,让我们志存高远、胸怀宽广。
读书不仅对于一般个体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毛泽東曾说我们的队伍中存在“本领恐慌”,而读书学习正是领导干部严于修身,学习技能,提升党性,克服“本领恐慌”的有效途径。习近平号召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新形势下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胜任地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习近平在提及对于领导干部学习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时如是说。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汲取有益的文化和知识并将其内化为牢固的意识并且表露于从政行为中,才能够清廉自守,怀柔修德,才能够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读书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大意义。正如习近平所提到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并将其作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足以见得我们党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视程度。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强调:“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过程中,正是由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化解了多重的挑战。当前,中国共产党依旧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以及外部环境考验,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够提升自己,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从而经受住这些考验,带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二、读书讲究方法
“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读书要善于思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的是有针对性的读书学习。习近平读书治学往往是针对某一个实际问题,某一个突出的论点,对相关的文献书籍进行阅读学习。对于文本不止于阅览,还注重于对文本的多角度横向比较分析,几本书同时看,以求得对于某一问题观点的全面认识,从而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正所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有助于将零散的、割裂的见解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使其能够更好的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正如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领带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来读书,才能够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的履行本职工作。
读书要博览。习近平素有“书迷”之称,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一万两千多字的讲话稿中,习近平提及的文化名人将近一百四十位;从我国的传统孔孟典籍、唐诗宋词到西方的文学名著,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提到过文学著作百余本。无论在哪国演讲或接受访问,习近平的讲话内容都包含有这个国家著名思想家或者是作家的话语。例如在英国访问期间,他就曾提到莎士比亚的“是生存还是毁灭”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出访阿根廷时,又引用过《马丁·菲耶罗》中的名句“兄弟之道是团结同心”;美国访问时,还曾提及自己青年时期读过的《联邦党人文集》等书籍。“习近平书单”透露出的是对于各国文明文化的尊重,使得各国领导人和人民在对其留下博学广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各国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无形中对我国的外交事业起到了一定的助益。自2013年起,习近平每年都会发表新年贺词,他身后偌大的书架很引人注目,上面摆放的不仅有《诗经》《宋词选》,还有《鲁迅全集》《外国小说鉴赏辞典》《世界秩序》等书籍。不难看出,习近平阅读的书籍不拘于题材,范围涵盖古今中外,类型多样。
读书要笃行,做到“知行合一”。《礼记》有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说的就是切实行动的重要性。正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认为,学有所得固然重要,而践履所得,使得所学的知识外化为行动,指导物质生活的实践,才算是真正的达到了治学的目的。习近平主张将读书与运用相结合,他曾经在《之江新语》中谈到,“书呆子”的现象在领导干部的队伍中是经常存在的,这种现象不仅对自身无益,还会耽误工作,对未来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个现象归根到底反映出的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读书的目的是增长专业知识技能并能够更好的作用于实践,而非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习近平强调“书呆子”现象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要着力克服当前干部队伍中的功利性学习和应付性学习的现象。习近平认为,少一些应酬和其他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一些学习和思考,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下乡插队期间依旧保持着强烈的读书热情,利用一切零散时间阅读书籍。习近平多次回忆他在乡村的时候,每天去放羊时也要随身携带书籍,放羊的间隙便坐在山坡上看书;锄地到田头,利用休息的时间来翻阅字典,熟记每个字的多种含义以作积累。
读书要读好书。浩如烟海的书籍,想要全部读完难以实现。习近平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在面对无限的书籍的时候,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书籍就是十分重要的。习近平强调:“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他认为,领导干部应当选择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书籍来阅读。不仅如此,选择书籍时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十分必要的,于此同时还要运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获。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勤于阅读三个方面的书籍:首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義理论著作,认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其次是做好领导工作必须的各种知识类书籍,只有掌握了做工作的基本知识技能,才能够真正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最后一种就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习得做人做事,治国理政的道理,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三、读书须有境界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论及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时候,援引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来比喻读书治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要耐得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静心钻研知识。习近平在不到16岁的时候就“带一箱子书下乡”,过了七年的插队生活。这期间苦读不辍,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读书对于青年习近平来说,早已像一日三餐那样不可或缺,理所应当。根据插队所在村的老乡回忆,经常可以看到习近平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第二重境界便是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努力与执着。青年时期的习近平给自己立下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求知若渴。以此来常常提醒、告诫自己要勤于读书,百折不饶,即使衣带渐宽,即使人已憔悴也“终不悔”。习近平在插队期间每晚都点着煤油灯读书,半宿看过,早上起来吐出来的痰都是黑色的。听说别的知青有《浮士德》,不惜跋涉三十里地去借阅。正是这样的夜以继日的苦读,才使得习近平在下乡的期间没有被磨平意志,一直在提升充实自己,并且最终于1975年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第三重境界就是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得体会。读书治学,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观所感,若能作用于实践,认识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新的层次,进入另一方天地。若只是夸夸其谈,浅尝即止,最终也不能对于知识有透彻的感悟。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得也是这样的道理。习近平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一直保持着青年时期读书治学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深谙基层工作经验的习近平在工作中从未有过张扬,而是虚心求教,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只有在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寻他千百度”,才能最终实现对自我的升华与超越。
习近平曾说:“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现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注重读书学习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传统,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无疑会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