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黔剧《天渠》中唱腔音乐的应用

2019-12-05姚宁馨

艺术评鉴 2019年20期

姚宁馨

摘要:黔剧《天渠》应用的黔剧唱腔来讴歌时代楷模黄大发的感人事迹,为黔剧的剧目库再次增加一部优秀剧目,本文将对该作品中的唱腔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黔剧   《天渠》   黔剧唱腔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0-0001-02

黔剧是流传在贵州本地的特色地方戏曲。《天渠》这部戏是根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的时代楷模黄大发先生带领村民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艰难修水渠,改变了村里千百年来缺水困难的事迹而作,该剧在2018年5月成功试演,《天渠》演出片段同时在国家大剧院参加了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得到了中央领导人、戏曲专家学者以及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一、《天渠》创作背景

本剧的核心在于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讴歌了时代楷模黄大发历时36年为村修水渠的感人事迹。这条渠被称为大发渠,是一条通往致富的渠,这条渠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原本团结村是贵州大山深处的一个无名小村庄,在没有水渠之前的团结村是一个贫穷的地方,水比油还珍贵,庄稼也只能是种植耐旱的玉米,全村人只能靠吃玉米饭过日子,村庄附近的河流也被重重大山阻隔在外,村民无法使用河流的水源而常年饱受缺水的巨大困扰,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20世纪60年代正在当村大队长的黄大发就决心修一条水渠引河流水入村,因为当时的地理环境极差,恶劣的地质条件和没有水泥,再加上修渠的工具和技术设备严重不足,村民们用泥巴和石头来塑渠,用肉眼来测量,导致了水渠不够坚固也不够标准,所以水一冲就跨了,十年间水渠屡修屡坏,修渠的事就被迫停止了。直到1989年,年近六旬的黄大发一直惦记着水渠的事,并提出再次修水渠,能让村民们吃上大米饭和解决人畜用水问题已经成了他毕生的目标。他向组织申请了去枫香水电站学习开凿的技术以及水利方面的知识。经过了村民们一次次的讨论研究决定再一次将水渠修起来,而村民们修渠只能利用背篼、锄头和一些农作工具来凿渠,在黄大发的带动下,300多名村民就开始了再次修渠的巨大工程。这条渠途经三个村庄,跨越了三座大山,大大小小的悬崖九处,以及数十处峻岭,炸药也靠从三十里外背回来,大家肩靠肩、手挽手,经过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将长7200米的主渠和长2200米的支渠修好,将螺丝河的水引入了团结村让村民们从此过上了有水的幸福生活。

二、《天渠》剧目中的唱腔

黔剧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是贵州省唯一的代表性地方戏曲,用黔剧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贵州的时代楷模故事,在融合了贵州本地的“愚公”精神事迹基础上配以贵州口音的黔剧唱腔艺术,使得该剧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精神更加真實贴切。从《天渠》的故事情节来看主角黄大发在剧中的形象是正义有责任感的,他一心为村民们谋福利,第二场有一段黄大发的唱段采用的是反调唱腔,黄大发唱:“一句话犹如惊雷电闪,思想起往日岁月多心酸”。这两句采用了反调的散板,适合表现心情复杂和焦躁不安的情绪,此时的黄大发想再修渠被村民们阻止,在人心不齐的情况下黄大发内心受到了打击,回忆起了第一次修渠的心酸过程,由此心生悲感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反调散板激烈情绪的过门,将黄大发内心的酸楚引出,节奏自由中伴随有情绪起伏大的唱词。之后紧接唱“为修渠寒冬腊月一身泥 ,为修渠三伏酷暑一身汗,为修渠多少年日夜盼,为修渠我跌进了失败泥潭,现如今我哪里摔倒哪里站,难道说已是众人认命心也散,难道说我为自己树碑立传。”这段唱词中第一句采用了反调中板后又紧接应用了反调连板。因为词句意义的需要,所以用中板加连板相结合是为了突出这一段递进的情绪,词中多次以“为修渠”作为每一句唱词的连接,突出的强调了修水渠黄大发所经历的辛酸。此段的唱腔节奏根据情绪的变化也做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唱句:“现如今我哪里摔倒哪里站”。这一句的节奏相对稍快一些,节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突出黄大发此时的决心,采用了顿音的方式更显得内心坚决刚毅。后段接反调垛板唱为“误遭非议无悔怨,脱一层皮也心甘!”垛板这样的板式有板无眼,最适合表现人物内心激昂的情绪,演唱起来紧张感很强,最后加一句拖腔以结束本段。

在本剧第二场的故事情节中,有一位叫徐满才的村民对黄大发续修渠的事非常反对,原因是徐满才的哥哥徐满江带病参加第一次修渠之后病逝。徐满才此时回想起哥哥离世的凄苦场景,唱到“从小双亲已早亡,兄弟相依度时光”。这一唱段开头采用的苦丙散板,哀怨、内心不安的情绪就由苦丙散板引出。苦丙前身是从扬调衍变而来,在扬调里的3和6是正音,把扬调中的3、6变为4和7就形成了苦丙,苦丙主要的音是4和7,因为这两个音的音响效果比较悲,在苦丙中3音就很少出现了,用4代替了3,再用7代替6。徐满才后句唱苦丙中板:“夏夜里我为哥哥赶虫蚊,风雪天哥哥为我熬药汤。到年关一碗米饭我先尝,油灯下他学针线补衣裳。”中板为四二拍节奏型,表现的是哀伤的情绪,唱词是带有叙事性的段落,每句唱词中有两个小过门穿插在句中,每个小过门大致为一个小节,前半句为正拍起唱,后半句为后半拍起唱。此时的徐满才回忆起与哥哥徐满江生前的一些生活场景,从小失去父母,两兄弟相依为命,如今哥哥也离开他了,徐满才的心中越想越悲愤之后转为苦丙垛板唱到:“为修渠他忍住病疼上山梁,哪曾想他耗尽心血梦一场。”垛板依然是四一拍节奏型,4音出现得比较频繁,在快速的节奏下演唱得激烈悲愤。苦丙摇板:“痛失亲人往事历历恨断肠,要我修渠费尽口舌也休想。”这句摇板唱词也表明了徐满才抵制修渠的态度。摇板节奏型比较宽,唱腔拖腔也较长,一般节奏的把握主要是依据演员的角色情绪需要来决定,主要伴奏乐器黔胡根据演员的情绪和拖腔快速的重复音型,每个音的起承转合都要跟演员的气口符合。由二场徐满才回忆哥哥徐满江的苦丙综合唱段分析,苦丙中大量出现的4和7音营造出了独有的凄楚悲凉的音乐形象,因此苦丙可以作为黔剧最有特色的唱腔。在后续的故事情节中,黄大发梦见了死去的徐满江,徐满江在梦中鼓励黄大发第二次修渠,并且说明了自己的死与黄大发无关,希望他不要因此内疚。黄大发醒来后泪流满面,徐满江的托梦让他更加增进了修渠的信心。而此时徐满才遭遇了哥哥去世,儿子又因为被女方嫌弃家境贫寒退婚离家出走,在多种打击下徐满才决定上吊自杀,正当他上吊时黄大发正巧来家中找他,于是黄大发紧急救下了徐满才。两人通过深度谈心后,黄大发把梦见徐满江的事告诉了他,徐满才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怨恨,同意与黄大发一起修渠。

经过了多次与村民的沟通和交流在第二次修渠的过程中,黄大发组织村名们捐赠了财物,就连他给女儿准备了大半辈子的嫁妆都捐了出来。在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又因病离世,女儿的死让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大家本以为他会因女儿去世影响修渠的进度,但他忍住心中的悲痛不但没有耽误时间还带领众人顺利按期完成了修渠。在全剧结束前有一段唱为“天上一条河”,本段采用的就是黔剧唱腔扬调,扬调散板女生伴唱:“天上一条河,地上一条渠。”黄大发接唱扬调中板:“一生一世春与秋,三十六年风和雨”。扬调中板速度适中,四二拍,可表现回忆性质的情绪。扬调连板唱“包谷当粮成旧梦……愚公有志泰山移”,其中众人合唱以配合黄大发此段的情绪和气势,扬调的连板比中板节奏更为紧凑,适合表现相对激动的情绪。最后扬调垛板“顽石逢金信念在,穷山沟人改了天地”。扬调的垛板一般是在扬调原版的基础上紧缩而成,急促的节奏适合于表现激烈、愤慨的情绪,结束句速度突慢节奏拉宽得以结束。

三、结语

《天渠》中的伴唱和合唱都采用了大量的扬调和苦丙综合板式作为本剧的主要唱腔,也用到一些二板、反调的综合板式。黔剧中的扬调旋律优美,是黔剧最具有代表性的唱腔,在板式中有些过门处也会出现有几种不同的过门旋律可选择,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选择一个更适合于唱词情绪的“开头”或“结尾”。黔剧的唱腔是吸收了多个戏曲曲种的养分和一些说唱艺术的成分综合而成,后续黔剧唱腔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从事黔剧工作的后辈进行继承和再创作。

参考文献:

[1]秦枫.黔剧声腔源流探析[J].贵州文史丛刊,1993,(05).

[2]秦枫.贵州扬琴与黔剧声腔[J].民族艺术研究,1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