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2035的普通高中 “活泼泼地”教学文化的变革

2019-12-05姚敬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文化

姚敬华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新时期学校文化变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育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发展。在此目标的引领下,江苏省震泽中学以“活泼泼地”校本文化为精神内核,指向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彰显生命状态,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了使“活泼泼地”教学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面向2035:

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变革的时代指向

当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教育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肯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等在内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理念,为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普通高中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同义词,是学校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面向2035的学校文化变革,应指向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震泽中学是一所创造过辉煌业绩、经历过质量滑坡、现正处于品牌复兴之中的普通高中,也是一所形成过鲜明特色、经历过特色泛化、现正处于特色拓展延伸之中的优质高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面向2035时,聚焦学校文化,进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变革,成为有效破解学校发展“高原期”一系列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新时期实现学校高品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增强学校认同、激活办学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立德树人最重要的顶层设计。

二、“活泼泼地”教学:

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校本注脚

“活泼泼地”是我国现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为学校的前身“震泽镇私立初级中学校”落成纪念题写的劝勉词。“活泼泼”一词语出程颢、朱熹对《中庸》所引《诗经·大雅·旱麓》“鸢飞鱼跃”的解释:活泼泼者,乃道体之本,然无一毫亏欠,无一息间断,固浩浩然,广大流行而无穷尽者也。与“活泼泼地”教育主张一致的教育理念,还可追溯到夸美纽斯的“教育是永生的准备”、斯宾塞的“教育要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因此,“活泼泼地”教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学理基础。

“活泼泼地”是一种生命状态,指向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其一,意指生命形态,即不同生命所表现出的生命气象,代表着朝气蓬勃的热情、活泼开朗的性格、奋发进取的志趣等。其二,意指生命运动,即根植于社会生活的行为实践、充满活力的运动、机智主动的实践探究等。其三,意指生命精神,即活跃的思维、高尚的品质、主动的思考和批判创新的高阶思维等。由此,“活泼泼地”教学以关注个性化的“这一个”、成就活泼泼的“每一个”为核心理念,顺乎天性、着眼个性、激活灵性,旨在营造自然灵动的教學文化氛围,构建和谐乐群的教学生活方式,打造朴茂生动的课程教学质态。

“活泼泼地”是学校文化的精髓。青春是美丽的,它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是行为的活泼泼;青春是多样的,犹如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是智慧的活泼泼;青春是阳光的,它天真烂漫、满怀理想,是精神的活泼泼。教育的产物首先是活泼泼的“人”。“活泼泼地”教学紧紧围绕人,以人为立足点,通过多育并举,以人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夯实了立德树人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活泼泼地”教学无疑是面向2035,进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活态传承”,更是构建教育现代化建设体系的校本注脚。

三、传承与建构:

“活泼泼地”教学文化变革的基本向度

“活泼泼地”教学文化是基于传承与创新的学校文化重构,并成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淌。

1.打造承载文化符号的课程供需框架

学校是学生孕育理想的绝佳场所,而学校文化就是放飞学生人生梦想的劲风。“活泼泼地”教学秉承“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的涵养化育宗旨,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建构“活泼泼地”课程供需框架,由关注学生外部发展转向聚焦学生内在生命的活泼成长,培养具有“领跑意识、良善品格、健康身心、担当情怀、天下视野”的关键能力以及“春天品质”和“少年精神”的时代领跑人。

“活泼泼地”课程供需框架由供给型课程和生成性课程组成(见图1)。其中,供给型课程是一种按课程分类进行的课程“静态供给”,可分为必备品格课程和关键能力课程等。必备品格课程主要由“人文底蕴·仁爱品格”“学会学习·坚持品格”“健康生活·感恩品格”“责任担当·尽责品格”等校本化实施的“德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组成。关键能力课程主要由“育英太极”认知拓展课程、“育英社团”自能合作课程、“晓庵天文”创新研究课程、“知行卓绝”职业体验课程等一系列指向关键能力的课程组成。生成性课程是一种按需且动态发展的课程框架,它与时俱进地对课程内容与结构进行完善或丰富,分为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和职业技能类等课程,指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打造“启学评”一体的“朴茂课堂”

“朴茂课堂”是一种通过朴素、自然、本色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师生发展最大化的有效课堂教学范式,具有朴实而不失多样性的形式、厚实而独具丰盈性的内容、真实而极具生长性的过程、扎实而不乏适切性的目标。“朴茂课堂”用最朴实的方式呈现最真实的教学情景,以有厚度的教学为课堂夯基固本,以原生态的教学激扬生命本色,以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由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集“启学评”为一体的“朴茂课堂”(见图2)是践行“活泼泼地”教学的有效途径。“启”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包括前置启学、问题启思、重点启练等;“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包括课前自学、小组互学、课后拓学等;“评”为提升教学提供实效服务,包括个体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测评等。在三者中,“学”是核心,通过学生自学、互学、拓学等学习活动,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评”是抓手,以有针对性的评价为内容,通过自评、互评、测评等评价方式,实现全员、全程、全面评价;“启”是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启发与引导是学生顺利学习的重要保障。

3.打造助推学生生命成长的苏式学府环境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一文中指出,“培养人才之幼苗,就必须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而校园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因此,营造使学生“诗意栖居”的“人文、生动”的苏式学府环境,恰如濡染“惠风时雨”的一方活泼泼的池塘,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阳光、自由的空气、充足的水分与养料,使他们“鸢飞鱼跃”般活泼泼地成长。物型教学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涵养生命的精神资源,提升了“活泼泼地”教学的育人品质。学校通过系统化、结构化地创设多类物型课程,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的课程场、学习场,创新课程育人范式,实现了“活泼泼地”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是建设生机蓬勃的地表生态情境。建设各种优美的校园景观,营造“依四时而生长”的学习文化氛围。如采用生态化理念创建的“花园校园”,从绿化、美化、多样化出发,做到了一年常绿、四季有花、环境宜人,展示着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表现着大自然的清纯质朴。

二是建设张弛有度的空间识见维度。着眼于尊重生命节律,拓宽学生视野,建设张弛有度的学习空间,使课堂学习与课程化的海量知识连接互通。以主题统摄和单元分割的思路建设若干文化景观单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采用“人文化”理念建构“书香学府”,如道路文化、走廊文化、办公室布置、流动书橱等,以彰显学习的丰富性。

三是建设“做中学”的智慧教学课程基地。课程基地建设旨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学习效率;开发和呈现学科文化内涵,填补学科文化空白;将“做中学”课程可视化,以文化人,开展智慧教育。学校基于“晓庵天文”和“育英太极”两大省级课程基地,将物型基地建设融于苏式学府环境的整体布局,形成了若干文化功能片区。

总之,传承“活泼泼地”教学文化,是一所百年老校“应然追求”的一种文化自觉;萃取“活泼泼地”文化的精神内核,以面向2035的改革勇气进行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普通高中破解教育“实然问题”的一种大胆尝试。学校将通过“活泼泼地”教学,不断打造文化育人高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