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市山区掌叶覆盆子种植技术与采收工艺研究

2019-12-05胡高波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长习性种植技术

胡高波

【摘 要】掌叶覆盆子是传统的中药材,同时也是高营养价值的“黄金水果”,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建立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掌叶覆盆子的生长习性,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归纳总结出其种植技术以及采收工艺,为推动衢州市覆盆子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提高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掌叶覆盆子;黄金水果;生长习性;种植技术;采收工艺

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为蔷薇科悬钩子属(Rubus)植物,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地[1]。掌叶覆盆子的药用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早有记载,以其加工后的未成熟青果入药,性温,归肾、膀胱经,具有健肾益胃、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等功能,用于遗精滑精、阳痿早泄和肾虚遗尿等症[2-3]。除药用价值外,其成熟果实口感细腻,营养丰富,尤其抗衰老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微量元素Se含量高于现有栽培水果和野生水果,此外,还含有丰富的水杨酸,长期食用能有效地保护心脏,预防高血压、血管壁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将其推荐为世界第三代无公害营养保健水果,药食兼用,其市场应用十分广阔[4-5]。

掌叶覆盆子环境适应力强,种植简单,对土壤要求相对要求低,易于管理,很好的补充了引种树莓品种的不足,是我国南方树莓产业发展的理想推广材料,同时也是是生态建设中用于水土保持、荒山绿化的优良生态经济树种。基于我国退耕护还林的基本政策,森林的覆盖率增加,如何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更好的利用覆盆子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建立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且充分了解掌叶覆盆子的生产习性,归纳总结出其种植技术以及采收工艺,为衢州市大面积种植覆盆子提供依据。

1 掌叶覆盆子的生物学特性

掌叶覆盆子属于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灌木树种,枝细具皮刺,单叶互生,基部心形,掌状五裂,具重锯齿,脉地上部分枝干由一年生新枝、二年生果枝、三年生枯枝组成,地下部分为多年生。每年春季由根部萌发新枝,当年不开花结果,冬季落叶休眠,第二年春2年生枝的混合芽萌动后立即出现花蕾,同时茎基部芽萌发长成1年生枝[6]。掌叶覆盆子花两性,单生,不同地区的花期时间差异性较大,在浙江地区花期约为3-4月份,果实成熟约在5-6月份。花期从主茎叶腋内小芽处萌生侧枝,同时上年期果枝凋落,果实成熟后不久,枝条逐渐枯死,只有当年生枝越冬,第2年开花结果[7]。

2 掌叶覆盆子的栽培管理技术

2.1 种植地的选择

掌叶覆盆子,性喜温暖湿润,但不宜长期曝晒。其根系分布浅,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适合于湿润疏松的土壤,且微酸性以及中性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其生长[8]。衢州市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平均气温为16.3℃)、光热充足、降水充沛(平均降水量在1500-2300mm),地形以丘陵为主,排水条件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掌叶覆盆子的种植提供了的保障。在土地上宜选择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排水性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2.2 苗木繁殖

衢州地区的掌叶覆盆子的繁殖方法主要有种子繁殖、根蘖繁殖、扦插繁殖、埋根繁殖。种子繁殖是在每年的5-6月份采摘成熟果实之后,去除果肉,与湿沙混匀低温储藏至翌年春季播种,为了播种均匀,播种时可将种子与沙一起撒播。根蘖繁殖即在早春,挖取根茎,适保留较多侧枝和主根,当剪去顶端的枝条和根系,移植到生地地中,保持土壤湿润,利于存活。扦插繁殖则在6月采集当年的带芽的根,扦插深度为枝条的1/2左右,扦插后可以在扦插盆上盖玻璃板或塑料薄膜制成的罩子,以保持温度和湿度。埋根繁殖是在春季从健康的掌叶覆盆子的母树下采集粗壮的根条,将处理好的根平放沟内,覆土要浅,埋根后浇水。

2.3 整地种植

为了日后除草、施肥以及排水,采用宽行距、窄株距方式种植,如果是平地,必须起垄,山区则沿等高线采取带状整地。一般栽植时间为春季2月中旬到3月下旬,为保持树苗内有充足的水分,种植前苗根部需要浸水24h。种植覆盆子苗木时应该注意保护基生芽,尽量避免损伤。

2.4 田间管理

定期除草,因掌叶覆盆子是浅根性植物,为避免伤根,除草时应掌握深浅度,注意在植株根际培土,雨后或灌水后,均要松土,每年除草2-4次,降低杂草对土壤肥力的消耗;合理施肥,生长季施肥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在开花期和结果期进行追肥,提高产果率和促进果实膨大,追肥应以速效性氮肥为主;整形修剪,每年果实采摘结束后,需对老枝进行凊理,剪除结果后的枯枝、病弱枝,同时清理过密的枝條,保持合理的密度,保证通风透光。利于新枝的生长。排除积水,衢州地区进入梅雨期之后,降水量较大,在梅雨期到来之前,要注意做好排水工作,挖好排水的勾渠,防止田间积水造成植株死亡。

2.5 病虫害防治

掌叶覆盆子的抗病性很强,病害叶相对较少,病害主要有:白斑病、根腐病;虫害主要有:树莓食心虫、柳蝙蝠蛾、树莓穿空蛾。遵循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化控制原则 [9-11]。

在农业防治中,要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检查排水,除草与修剪,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透气,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物理防治中,对于活动性不强、危害集中或有假死的害虫,如金龟子可以实行人工捕杀,对有趋光性的磷翅目及某些地下害虫,可利用诱蛾灯或黑光灯诱杀。在化学防治中,尽量不使用施用化学用药,禁止使用毒性高,残留性高的农药。在生物防治中,因防治效果比较缓慢,一般与其他防治方法一起使用。

3 掌叶覆盆子的采收

掌叶覆盆子的采收开始时间一般是在5月中旬,此时其果实饱满,由绿色变为绿黄色。

果实成熟后易脱落,所以需要分批运送,采摘时间一般在6月中上旬即可结束。采摘后,除尽梗叶等其他杂质,倒入沸水后1-3min,捞出晒干。筛去杂物,贮备运动。遇到雨天,切勿堆压,以防霉变。成品以色黄绿、颗粒完整坚实为佳。

4 小结

掌叶覆盆子作为优质的药食同源特色种类,其化学成分研究和营养保健产品开发的报道较为常见。但因资源分布分散,人工栽培发展较为缓慢,多为当地农民利用野生种植,在自留地零星栽培,故科技工作者对其繁殖、栽培管理和采收等研究的起步相对较晚。覆盆子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摘费时费工,非常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勞动力充足,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可有效地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衢州山区覆盆子种植基地的实地考察,吸取种植户的种植与采收工序和经验,参考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形成符合衢州地方特色的药用覆盆子采收工序,为药用覆盆子种植采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依山傍水、降水丰沛、气温适中,具有种植中药材得天独厚的条件。《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强调:“在2020年全省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30万亩,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打造浙西特色中药材产区,在衢州6个县市区推进覆盆子、猴头菇、衢枳壳和蜂产品等优势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这一规划的落地,将使衢州的中药材种植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掌叶覆盆子种植简单,粗加工方便,产量稳定,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可以推动柑橘产业的转型发展,俯身贴地,提升产业竞争力,符合衢州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覆盆子各部位均可利用,叶可代茶、药用,果可食用、药用、加工饮料等,种子可药用、榨油,根部可药用,全株可做绿化观赏树种等,目前市场的需要量逐年增加,而且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入开发的价值。因此,掌叶覆盆子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12-15]。

参考文献

[1]刘明学,牛靖娥.覆盆子研究进展及其资源开发利用[J].科技视界,2014(22):26-27.

[2]孙健,沈晓霞.覆盆子的药用研究进展与鲜食产业分析[J].科技通报,2017(6).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桂兰,肖小年,芮成.覆盆子及其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中外食品,2014(3):30-33.

[5]江景勇,洪洁,陈珍.掌叶覆盆子生物学特性及花粉活力测定[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52-54.

[6]江景勇,陈珍.掌叶覆盆子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10):173-176.

[7]朱嫦娟.掌叶覆盆子培育技术及开发利用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661(23):94-95.

[8]汪文举.覆盆子产业发展前景和栽培管理技术浅谈[J].现代园艺,2018,368(20):19.

[9]汪利梅,郑平汉,陈颖君.掌叶覆盆子的速生丰产技术[J].新农村,2018.

[10]程艳.黄山市掌叶覆盆子发展优势及种植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8.

[11]张丽梅.歙县掌叶覆盆子生产现状及主要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8(2):42-44.

[12]汪传佳,徐小静,康志雄,等.覆盆子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综述[J].浙江林业科技,2004,24(1):65-68.

[13]李孝苗,何家庆.覆盆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1):128-128.

[14]麻谦仁,戴中华,陈岳庭,等.掌叶覆盆子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管理技术[J].温州农业科技,2006(1):37-38.

[15]潘彬荣,许立奎,阮柏苗.掌叶覆盆子优株的复选及繁殖示范推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02-19304.

猜你喜欢

生长习性种植技术
达州市乌梅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羽扇豆的栽培与管理
低山丘陵区发展油用牡丹对策研究
甜瓜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