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佛脱险记》与《神笔马良》异域性对比
2019-12-05王儒钰
王儒钰
摘要:异域性不单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以同一民间传说为原型所重构的作品可具有不同的异域性。从人际关系角度对比分析了《王佛脱险记》和《神笔马良》各自的异域性,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尤瑟纳尔以法国文化的他者身份重构古代中国文化,基于积极的角度体现异域性;而洪汛涛基于社会主义思想的他者身份重构封建文化,批判封建文化。
关键词:异域 王佛脱险记 神笔马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132—02
对于异域的想象向来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借助对于“他者”的不同幻想程度的描写,作家在差异性中构建一个想象的异域,反照自己的母文化,同时重新构建自己的母文化。然而,许多研究对于“异域”采取了狭义理解,将“异域性”等同于空间的、地理的异域性,等同于对外国、异民族的描写;但对于历时的、历史性的异域性注重不足,对于作家以本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的作品(比如当代人写的以古代为背景的小说),一般没有足够重视其中的异域性。本研究认为,同一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是历时性的,即使是以本民族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因为历史条件,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作品背景的所处时代也会产生异域性——故事的世界对于作者也同樣是“他者”文化。
本研究针对上述不足,对比分析两篇脱胎于同一民间传说原型、分别由中外作家创作的短篇小说——法国作家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和中国作家洪汛涛的《神笔马良》,两篇小说的故事世界对于各自作者的时空都具有异域性。《王佛脱险记》是基于一个道家传说的再创作(柳鸣九,1987)。它叙述了被皇帝逮捕的老画家所作的画突然活了起来、画家进入画中世界得以逃生的故事。《神笔马良》是洪汛涛基于民间传说创作的寓言童话(李学斌,2011)。叙述了拥有神笔的马良让贪婪的皇帝进入画中世界,从而得以脱险的经历。本研究选取1955年原始版本,从人际关系角度对比两者的异域性,并解析造成这两者异域性异同的原因。
一、两者人际关系的异域性对比
异域是作者出于各种动机被重新建构的概念,而非模仿。张隆溪(2002)认为,异域更多的是一种审美体验和再创造。作者的动机和自身经验对于异域性的形成的作用,比作为基础的“异质”文化本身的作用更大。洪汛涛作为写作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作家,封建制度下的古代中国文化对于他而言是一种异质文化,因为他并非耳濡目染,而是从经过了他人建构的书本中学习得到来,并且经过社会主义思想的过滤;而尤瑟纳尔也并非古代中国文化的一分子,她在自己的法国母文化的经验基础上反观中国古代文化。人际关系是根植于文化系统个体间互动的模式和准则,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部分,集中体现两者异域性差异。
《王佛脱险记》中的人际关系的异域性具有两极化的特质——虽然有帝王绝对专制所导致的压迫和服从,但更有基于中国传统人际伦理重构的和谐温情一面。皇帝和林、王佛之间的关系,以及皇帝和士兵之间的关系是冷色调的,在皇帝面前,“士兵们像女人一样发起抖来”,这是因为皇权的角色权威对作为权力结构最底层执行者的“士兵”的绝对压制。但是这种冷酷的人际关系绝非作者构建的重心,作者想象中的古代中国人际关系仍然是以暖色调为主。作者敏锐捕捉到了中国文化中“师徒”这一特有的伦理概念,描写弟子林心甘情愿地跟随师父漂泊却毫无怨言,体现林如何按照中国传统的师徒伦理居于这种关系的一端:“林沿门乞食来供奉师傅”,这是古代中国贤哲游历天下时弟子的经典侍奉之举;对于师长的言谈,“林总是谦恭地作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这种“谦恭”聆听的状态出于东方传统的尊师重道,是道德而非制度。而当林听到皇帝决计杀死师父时,他捍卫师长的反应极其果决,“画家的徒弟林就从腰间拔出一把缺了口的刀子扑向皇帝”,这舍生取义更是源于中国传统中对于师长“视之如父”的态度,面对“父”,“子”为之献身也在传统观念中显得合情合理。这些根源于中国文化的师生关系的特质,和作者的母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中的师生关系从古希腊时代起,就重视辩证思维和相对平等,对于对师长的绝对谦恭并不重视,因而,林的那种“谦恭聆听”的态度和对师长视之如父的精神,是作者从法国文化这一“他者”身份出发,力图重构一个她心中的典型的“尊师重道”的古代中国文化的结果,她重构的是一个放大了中国传统人际伦理中暖色调的一面。
与之相反,《神笔马良》中的人际关系异域性则是单极化的重构——作者认识到封建制度的专制性和等级秩序,构建了一个冷酷而森严的社会,没有《王佛历险记》中的暖色调。这里的人际关系是脸谱化的基于金钱的关系,以至于主角马良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师生关系——学馆的教师看见马良出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甚至斥责他“穷娃子想拿笔,还想学画?做梦啦!”,然后将他无情地赶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师生关系是缺位的,因为被金钱和权势异化的伦理不允许有高于金钱的关系存在。而故事中的皇帝可以随意命令马良作画,“马良不肯去,他们把他拉去了”,皇权对于人身自由的践踏被赤裸裸地暴露了。这里,作者并没有构建一个“父子”式的传统东方式的师徒关系或者平等的人际关系,而是构建了赤裸裸基于金钱和权势关系的人际伦理。这些异化的伦理对于写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提倡共有和平等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作者,是一个异域。
简而言之,《王佛脱险记》中的人际关系既有专制压迫,又有人际之间和谐温情的一面,充满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中和谐一面的积极的异域想象;而《神笔马良》中的人际关系则只有被封建制度所附属的金钱关系和权势关系所扭曲的冷漠一面,来源于作者对于封建文化的压迫人性的负面的异域想象。
二、两者异域性差异的根本原因
两者异域性差异的原因是写作目的的不同。
尤瑟纳尔的写作目的是表达对于古代中国文化的欣赏之情,并且在构建古代中国这一异域的同时,反观自身的母文化。她以法国文化这一“他者”身份观察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对于古老东方文明中恭敬与和谐的人际伦理的向往。她藉此来表达对于20世纪初期西方世界过于物质化的反观。
与之相反,洪汛涛的写作目的是基于社会主义视角的讽刺和批判封建制度。洪汛涛和封建文化之间有着很远的心理距离,他深受反对金钱关系和等级制度的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封建时代的中国对于他而言是伦理被金钱和权势所扭曲的“异域”,因此对等级森严的封建思想持批判态度,对迷信金钱和权势的统治者进行讽刺。
三、结论
《王佛脱险记》和《神笔马良》基于同一民间传说,但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异域性上差别巨大。《王佛脱险记》构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温情的人际伦理,而《神笔马良》基于金钱和权势的异化的人际伦理这种差异来源于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基于法国文化的尤瑟纳尔表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赏,而基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洪汛涛表达对于封建文化的批判。
本研究对比了两部作品的异域性并且揭示了原因,有利于文学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索中国民间传说在国外作家和中国作家笔下的差异,也有利于跨文化对比研究。但是,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因为仅从一个角度异域性开展研究。对于以后的研究,可以从异域性理论入手,深入探讨异域性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柳鸣九.尤瑟纳尔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2]李学斌.原型结构及其文学意义——洪汛涛经典童话《神笔马良》的当代解读[J].兰州学刊,2011(2):204-206.
[3]张隆溪.异域情调之美[J].外国文学,2002(2):70-74.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