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柳琴戏传播与发展
2019-12-05姬艳辉
姬艳辉
摘要: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由于戏曲的不可译性,导致目前相关译作甚少。近几年随着国力的提升,全球出现了“中国热”,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文化、经济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对我国传统戏剧而言是一次极大的发展机遇。通过以《墨子》为例对柳琴戏进行研究,从语言风格、剧目内容及受众接受度分析了现代柳琴戏《墨子》的翻译可行性,为促进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戏曲 柳琴 翻译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130—02
中国传统戏曲涉及面十分广,与各个流传区域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传统戏曲以各地的方言为唱腔基础,曲目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代的故事传奇、风土人情,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目前统计出来的戏曲类别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涉及的剧目数达到一万多个。不过翻译成外语的戏曲种类却不多,并且很多都是节译本,全译本非常少。
有三方面原因导致了目前这样的情况,第一是传统戏曲的不可译性。由于中国戏剧集舞、乐、诗于一身,并且蕴含着大量的文艺、历史以及语言知识等,很难被汉字文化圈以外的學者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可译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由于我们缺少足够的译者及传播渠道去宣扬传统戏曲。三是因为全球化不断推进,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市场经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使得传统戏曲传承陷入极大地的危机。就当前情况来看,年青一代大都关注流行音乐,很少会有对传统戏曲感兴趣的,部分剧种曾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除此之外,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媒体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戏剧跨文化传播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戏曲文本翻译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一、柳琴戏的艺术特色
传统剧种及剧目如此繁多,戏曲翻译又如此复杂困难,对于普通的译者来讲,目前什么样的剧种及文本可以作为戏曲翻译实践的首选呢?
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柳琴戏。柳琴戏在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柳琴戏主要是指应用柳叶琴伴奏的地方戏,其还被称为“柳琴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发源于清末鲁西南地区的临沂、枣庄一带。随后受到百姓的喜爱并逐渐推广,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
柳琴戏是由田间地头的农民,平日劳作之余自发娱乐的表演形式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有两到三人一起表演。所以,柳琴戏的唱腔带有十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给人一种热烈和粗犷的感觉。和京剧、昆曲、越剧比起来更加的生活化,戏曲文本直白易懂。此外,柳琴戏唱腔中还蕴含了很多古声古韵和多种高腔转调,历史和美学价值十分大。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对外传播研究体系,经典剧目物译介数量也非常少,甚至连影像视频和舞台演出视频双语字幕都很少见,亟待相关译者投入热情填补这个空白。
二、现代柳琴戏《墨子》翻译可行性
柳琴戏作为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剧目已经非常丰富,特别是近来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代戏。比如山东省滕州柳琴剧团立足于墨子故里的优势创作了现代柳琴戏《墨子》。该剧描写了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墨子一生的主要活动,蕴含了墨子的高尚品格与人格。柳琴戏《墨子》一经推出,就迅速引起反响,并受多地邀请演出,剧中应用了很多现代化元素,并在传统柳琴戏原有风格和形式上进行了再创新,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弘扬了墨学文化。
译者在选择一个合适的戏曲文本作为翻译的主体时,作品的选择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内容和观众喜好,同时还得有效结合民族特色。尤其需要注重那些具有普世情怀以及情感积淀的作品。现代剧墨子就非常符合这样的选择标准。墨子及其思想在过去的百年间被广大西方读者所熟知。墨学的主导思想“兼爱非攻”,与基督教所倡导的“爱人如己”有异曲同工之处,西方社会研究墨学的人大有人在。再加上我国第一颗量子卫星就以“墨子”命名,这更是促进了墨子及其思想的传播,使得更多人对其有了了解和认知。
三、现代柳琴戏传播与发展分析——以《墨子》为例
1.规范柳琴戏演出团体管理与扶持方式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管理与扶持柳琴戏演出团体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加强相关政策的推出,为柳琴戏演出提供更多渠道和良好环境。一方面,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对当前从事柳琴戏表演的团队采取精细化管理,遵循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具体可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要为柳琴戏《墨子》表演搭建良好平台,将柳琴戏《墨子》推向国际;另一方面,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鼓励广大柳琴戏创作者在剧作《墨子》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充分考虑国际市场情况和审美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柳琴戏更好地与国际戏曲爱好者接轨,更加高效地实现长远稳定发展的目标。
2.加强国际柳琴戏人才培养
对于柳琴戏传播与发展来说,人才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因此必须强化人才培养,树立人才意识,着重打造一支素质强、业务精以及国际推广能力强的柳琴戏表演队伍,有效解决当前艺术人才短缺问题。首先是要有资金,具体可以由政府主导,牵注入社会资本,以此来为柳琴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其次是要有途径。加强与国际戏曲爱好者的沟通,为柳琴戏《墨子》演出者获取更多海外交流沟通的机会,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最后是要有政策。国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艺术爱好者传承与发展柳琴戏。有了这几方面的支持,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表演者参加各种学习班、海外交流会和研讨会等,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培养出一批专门的人才,为柳琴戏《墨子》国际传播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推动我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
3.注重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将柳琴戏《墨子》传播与发展完全寄托于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从文化结构调整着手,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交流,尽力为柳琴戏《墨子》培育国际发展土壤。依托不同部门与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为柳琴戏发展提供更多机会。除此之外,为了使柳琴戏《墨子》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还应该引导柳琴戏从业人员广开思路,积极创新。而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懂得市场运作,知道怎样更好地推销艺术产品,最终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使得更多人了解《墨子》。
四、结语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现代柳琴戏《墨子》具有很高的可译性。此外,柳琴戏的跨文化传播要在传播方式上做到多元融合,用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扩大柳琴戏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各个传播主体的作用,例如政府文化部门、民间团体和戏曲爱好者等,努力让更多剧目走出国门,促进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满新颖.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2]康保成.中国戏剧史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