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国谚语外译传播语用分析
2019-12-05黄小芳
黄小芳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发表演讲时,经常引用中国谚语,来表达中国人民对世界格局的态度。掷地有声的中国谚语彰显了大国外交的风采,也体现了中国谚语的无穷魅力,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以China Daily 2010—2019为研究范围、Chinese proverbs为关键词,对筛选文章的内容,谚语使用的国际背景、目的及意义做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了中国谚语在外宣中的突出特点,从而反思我国在使用中国谚语对外宣传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谚语 大国外交 新媒体 语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105—03
谚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结晶。谚语的引用,能起到“一谚抵千言”的效果。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发表讲话时引用中国谚语,体现了大国外交的语言风采,也是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China Daily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走向世界,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1995年创办的中国日报网(www.chinadaily.com.cn)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国家级英文网站,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英文网站门户,访问量日均4200万次。中国日报还拥有完整的移动新媒体客户端与智能平台客户端。China Daily是西方政界与高端智库的必读刊物,全球500强CEO及跨国公司高管对华经营决策的参照依据。China Daily是唯一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中国媒体。中国谚语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为中国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谚语在外宣媒体上的语用效果具有时代的积极意义。
一、国内外谚语研究综述
对谚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目前国外研究谚语的巨人有三个,Archer Taylor,Alan Dundes 和Wolfang Mieder,其中Mieder被称为谚语百科全书。Medier给谚语的定义目前来说是最权威的,即谚语是民众普遍通晓的短小句子,内含智慧、真理、道德与传统观念,其形式固定,形象比喻的手法容易记忆并代代相传。Mieder的释意与《辞海》中对“熟语”的定义基本吻合,即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要以整体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本文采用了Mieder 对谚语较为宽泛的界定,重在对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精华的语用分析,而不去纠结属于哪个类别。)2005年Mieder出版了他的代表作Proverbs are the Best Policy。他强调在美国整个政治历史背景下,不管是解决政治问题还是研究总统政治,谚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谚语渗透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民族在维护不可侵犯的权利以及为所有公民甚至人类争取自由与幸福时表现出来的智慧与世界观。这也是我国领导人为何在重要的场合经常引用谚语的主要原因,因为谚语是智慧与真理的化身,谚语是处理典型与常发情况的策略(Proverbs are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ypical and common situations. Mieder,W.2005)。
Chilukuri于2014出版了The Proverb and Its 44 Definitions。书中详细介绍了44个谚语的定义,他认为谚语的特点跨越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要涉及所有的特点需要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途径,目前还尚未有人全面记录下谚语在形式、功能、认知以及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特点。Chilukuri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把谚语的特点分为三类,即次要特点、基本特点和不一般特点(Secondary,Essential,Uncommon)。他还提出了語用不寻常特点的(Pragmatic uncommon characteristics)概念,即语言社群里的成员,通过选择授予某一对象的特殊功能。那么,谚语作为媒体外宣这个特殊功能是如何进行选择与实现其功能的呢?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焦点。
在国内,对谚语的研究也一直是从事汉语言研究以及外语研究的热点话题。因为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谚语从来都不会过时(Proverbs are never out of season)。国内对谚语的研究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对比研究,集中于汉英谚语的文化差异研究,以及汉语谚语与世界其他语种谚语的对比研究;二是翻译研究,主要是谚语翻译策略研究;三是特定区域或领域方面的谚语研究,如蒙族谚语,维吾尔谚语,俄语谚语等,以及体育谚语,天气谚语、植物谚语、动物谚语等;四是谚语编纂,1949年以来,中华多民族谚语辞书的编纂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 成果。谚语收集整理工作从单独汇编到综合选编,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公开出版的专著种类已达上百种,对于收集、整理和保存中华谚语,具有重要意义(宗慧坚,2018)。但是基于谚语的语用研究鲜有人触及,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谚语的外译语用研究更是无人问津。因此说本研究扩展了中国谚语的研究范畴,在全球大数据信息化的背景下,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中国谚语语用研究范畴
语用学从广义来说是指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戴维森提出了语用学的三个概念,当一个人说话时通常会希望听众理解至少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文义(literal meaning),即该句的字面意义;二是语用力(force),想用言语行动做什么事情;三是旨意(purpose),想用该言语行动达到什么目的。何兆熊(2000)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中指出了语用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意义和语境,强调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本文中国谚语在新媒体外宣中的语用研究,是将其置于两种不同文化中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因此中国谚语外宣翻译时应考虑受众国的文化能否对谚语有充分的理解与接受。下面以一句中国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例,说明中国谚语在外译时,在不同场合、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语力和旨意。
美国肯塔基州州长Matthew G.Bevin在2018智能科技与产业国际合作论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引用了中国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字面意义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Bevin引用此谚语是想表达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合作,由小到大逐步稳妥发展,当然目的是为了与中国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外国人引用中国谚语的场合大都发生在中国,这样的引用基本就不会产生跨文化理解的障碍,还能在源语国创造和谐友好的情景氛围,有利于国际间对话的顺利开展。出席这次合作论坛的外国客人的讲话只有Bevin的讲话出现在了China Daily上,可见其引用中国谚语的影响力。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召开的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处长会的开幕式上同样引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理借此要表达的意思是,此次会议开启了阿富汗地区及国际合作的新纪元,经过多方努力与合作,必将给阿富汗带来持续的发展、安全与繁荣。引用这句中国谚语的目的在于寄予阿富汗人民对未来前景无限希望与光明,同时也表达了作为大会东道主的中国的态度,愿给予阿富汗人民长久的支持与合作,这是一个大国负责人的态度,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三、中国谚语在外宣媒体上的语用影响力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初,就中国走的路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引起了世界政治家及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与争议,邓小平同志巧妙引用的一句中国的俗语“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a cat is black or white so long as it catches mice)”,解决了一个世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为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清除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说明了中国谚语在外宣媒体上的强大影响力,以及谚语在解决困境时的策略性功能。为什么会有这么快速的效果呢?因为国家领导人引用的谚语会迅速通过外宣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一谚抵千言(A proverb in the hand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Proverb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的语用效果在这个例子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当然谚语强大的语用效果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Mieder(1997:4)认为,如果在政治家手中运用不当,被外国人曲解或误解,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后果,给国际关系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比如“远亲不如近邻(A distant relative may not be as useful as a near neighbour)”这句谚语用于结为秦晋之好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语言更能表达这种邻邦之间的友好与亲近,可是在非邻邦国家看来就会产生种种猜疑与不悦。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国际间的关系微妙复杂,中国谚语的引用也应慎重和警惕。
四、中国谚语在外宣媒体上的语用特点
1. 跨文化交际的可接受性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谚语是语言的精华,中国谚语在外宣媒体上的意旨便是国际交流的功能。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中国谚语走向世界的受众对象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文化接受习惯和价值认同方式的不同。在国际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中,顺应受众文化习惯并适应受众语言可接受性是很重要的一点。讲中国故事的时候,要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行为习惯、话语体系、关注话题、审美方式等因素,要通过他们熟悉和喜闻乐见的事物来传递我们的声音,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China Daily 中是个引用频次最多的谚语,“里”是中国文化独有概念,但是原文中的“千里”是个虚化的数量,并非一千里的距离,而是很远的距离,因此外宣的几个版本恰当地规避了文化的差异,充分考虑了受众国听众的可接受性,译文分别有“A big journey starts from one step”“The longest journey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第三个译文中用了“mile”这个外国人习惯的距离单位,虽然与中国的“里”不能完全等同,但是不影響其语力和旨意的效果。
为了使中国谚语的受众容易理解,中国谚语在外宣媒体上常常采用不同的方式与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一是英汉谚语套用法,即直接套用目的语国在意义上与中国谚语相匹配的谚语。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套用了英语谚语“A new broom sweeps cleaner”。二是直接译出字面意思。比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在解释为何帮助非洲先把钱投资在修路上时引用了1982年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用的一句标语,“要想富,先修路”译为“Want riches? Build the road first”,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三是陈述加描述法。比如2014年关于中日关系的一篇报道,引用了“吴越同舟”这个具有历史背景的四字成语,在标题中避开了“吴”和“越”,而是取而代之用了中国和日本,“Japan,China can share the same boat”,随后在文章中,作者对这个成语又进一步进行了解释,说明吴、越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家,他们发现双方同时遇上风暴,即使彼此有仇恨,最后还是团结起来共同战胜困难。
2.语言社区特点
显然,中国谚语在外宣媒体上的引用具有社区性特点。所谓“语言社团(speech community)”,又被称为“言语共同体、语言集团、语言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们的集合体”(陈成,2013)。经过收集、统计与分析电脑板China Daily,包含“Chinese Proverbs”的文章共计517篇(2010—2019),由国家领导人引用的中国谚语的报道篇数达123篇,其中习近平主席引用次数最多,达58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中国谚语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被媒体称为“讲好故事的高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代表,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精髓的就是谚语。中国谚语在外宣媒体上的社区特点是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共同利益的国家重要领导人为主的这个语言社区。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国家领导集体,不仅担负着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担,也担负着中国这个世界大国的外交使命。在这个语言社区里,发言人及外交官需要代表本国就重大问题作出反应、发表看法及表明态度,他们的语言具有外交语言的特点,既间接委婉,又灵活丰富。
3.中国谚语——大国外交
123篇被引用的中国谚语中以团结发展为主题的占68%,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合作发展的态度,表现了大国对世界的负责任态度与大国的胸襟。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上,引用了中国谚语“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乐”,表达了中国为维护世界安全稳定提出的合作方案,单打独斗不能保障世界的和平安全,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加强警务合作,才能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谚语的引用,表达了共赢的中国理念,令人鼓舞,充满着智慧,体现了一个大国对世界安全的重视与态度。“一剑易断,十剑难折”更是表现了中国政府与伙伴国家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大国情怀。李肇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高峰论坛上引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强调了集体的力量胜过一切,希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必将创造奇迹;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演讲时说“独行快,众行远”,表达了中国政府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空间,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李克强总理引用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和海洋”强调了与中东欧国家一道共同努力,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固,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彰显了中国人怀柔天下、和谐万邦的世界观。
五、 研究发现与反思
通过对中国谚语在中国国家领导人这个语言社区的研究发现,中国谚语可谓是大国外交的使者,是最有力的外交用语,使用得当,赛过千军万马,引用不宜,后果难料。因此说,中国谚语的引用务必重视其语境,关注受众国的语言与文化的可接受性,才能达到国际间交际的最佳语用效果。
通过对China Daily中123篇引用中国谚语的文章进行归类整理,发现少数带有否定或与争端相关的谚语被引用,只有6%,比如说:Brothers fighting at home will unite to fight against an outsider together(在家打架的兄弟们将联合起来与外人战斗);没有远虑必有近忧(He who has no anxious thoughts for the future will find trouble right at hand)。这说明中国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中国的外交语言婉转含蓄、平和包容,彰显着大国外交的气质。
517篇含有Chinese proverbs的文章中有17%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比如介绍中国24节气的文章“24 Solar Terms: 6 things you may not know about Major Snow,About the snow,a proverb goes,'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瑞雪兆豐年)”。随后对这句民间谚语做了进一步解释说明理由:“As the snow covers the ground,pests living through the winter will be killed by the low temperature.” 笔者认为China Daily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含有中国谚语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数量上应该增加,涉及面应该更广,篇幅不易过长。
517篇中有9%由外国友人引用中国谚语,比如东非吉布提大使对中国在吉布提开办鲁班工坊,提供专业技术的援助表达感谢时引用了中国谚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Do not give a fish to a poor man,teach him how to fish)”。中国谚语经常被外国友人引用,这不仅是一个语言借用的问题,更是谚语在中国文化中的璀璨地位的体现,谚语短小精练、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特点深得外国朋友的青睐。
六、结语
本文系统阐释了中国谚语在China Daily中的语用特点,重点分析了中国谚语在大国外交话语中的影响力,提出了在引用中国谚语时应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可接受性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中国正在逼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迫在眉睫(赵玉倩、杨明星,2018)。随着学界对外交话语研究的不断升温,中国谚语必将成为外交话语研究的热点,因为中国谚语是推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敲门砖,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Chilukuri,B.The Proverb and Its 44 Definitions[J].Modern China,2014,10(4):461-479.
[2]Mieder,W.Proverbs are the best policy[M]. Utah:USU Press,2005.
[3]Nikolaeva,O.V.Yakovleva,E.A.The pragmatics of chinese proverb quoting in the english and the russian-language mass media of PRC [J]. Asian Social Science,2015,11(15):212-220.
[4]陈成.谚语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10):14-15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宗慧坚.中华谚语辞书编纂的回顾与展望[J].辞书研究,2018(6):10-17+93.
[7]赵玉倩,杨明星.外交幽默语的修辞原理与话语功能[J].当代外语研究,2018(5):81-87.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