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2019-12-05于倩
【摘 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06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02例女性,分析其水平的变化。另将乳腺癌患者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比较血浆D-二聚水平与患者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结果: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患者正常组和升高组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情况及Her-2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和乳腺癌的发生及病理分期相关,可为乳腺癌患者的分期诊断及预后分析提供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D-二聚体;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近年来,我国乳腺癌患者呈逐年增长趋势。如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目前乳腺癌临床关注的重点。除传统的乳腺彩超、钼靶X线检查外,我们也常常检测外周血的血浆D 二聚体、肿瘤标志物进行辅助检查,但敏感性较差。为进一步探讨血浆D 二聚体和乳腺癌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19年06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乳腺癌患者以及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102例健康女性的D-二聚體检测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淮安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1月至2019年06月收治的10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
(1)经病理学活检确诊为乳腺癌者;
(2)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其他部位肿瘤者;
(2)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血栓、肝肾功能衰竭等影响凝血的疾病者;
(3)近期有手术或输血史者。
根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0.3mg/L)和升高组(>0.3mg/L)。正常组70例,年龄 29~69 岁,平均(51.20±3.43)岁。升高组32例,年龄 36~75岁,平均(56.10±5.51)岁。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102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年龄 28 ~ 77 岁,平均(54.2±4.4)岁。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资料收集
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情况、Her-2表达情况等,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采用X2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D-二聚体在乳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水平
乳腺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2±0.74mg/L,对照组D-D水平为0.37±0.23mg/L。研究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D-二聚体水平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比较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发现两组患者TNM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情况、Her-2表达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Ⅷ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2]。许多恶性肿瘤都存在凝血系统机制的改变,血浆D-二聚体增高可反映出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近来,大量研究证实恶性肿瘤和高凝状态间的相关性,高凝状态尤其存在于恶性肿瘤转移患者。在卵巢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以及肺癌患者中,D-二聚体都呈高水平表达[3]。而这往往暗示肿瘤进展、血管生成、甚至转移[4]。本组研究中,将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女性分成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表明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Maximus[5]等研究报道一致。另以血浆D-二聚体水平将乳腺癌患者分为了正常组及升高组,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病理资料,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病理分期相关(P<0.05),在病理Ⅲ~Ⅳ分期者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中反映了乳腺癌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可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这与Nagy[6]等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可有血浆D-二聚体升高,并且随病情进展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进一步升高。D-二聚体或可为乳腺癌患者的分期诊断及预后分析提供一定的价值。
(通讯作者:陈龙舟)
参考文献
[1]DeSantis CE, Ma J, Goding Sauer A, Newman LA, Jemal A.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7,racial disparity in mortality by state[J]. CA Cancer J Clin, 2017,67(6):439-448.10.3322/caac.21412:doi.
[2]Weitz JI, Fredenburgh JC, Eikelboom JW. A test in context: D-dimer[J].J Am Coll Cardiol,2017,70(19):2411-2420.
[3]王梅,王金良.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82-84.
[4]闫绍辉,王栋,李湘红等.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5):542-544.
[5]Maximus S, Nguyen DV, Mu Y, et al.Size of stage IIIA primary lung cancers and survival: a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 analysis[J].Am Surg, 2012,8(11):1232-1237.
[6]Nagy Z,Horvath O,Kadas J,et al.D-dimer as a potential prognosticmarker[J].Pathol Oncol Res,2012,18(3):669-674.
作者简介
于倩(1989-),女,江苏省淮安市人。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主要从事乳腺相关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