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2019-12-05王文丽
王文丽
摘要: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人才力量。在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对当下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学生党员积分制的再教育管理体系,以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为例进行该体系构建的说明。
关键词:高校党建 学生党员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031—02
长期以来,学生党员在党的创业和斗争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的党建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不断革新和进步。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新时期党建工作,坚持创新思想、求是精神,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了优秀的学生党员团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由于目前许多企业在招聘和职务升迁上都对党员身份有一定要求,同时在高校的一些评优上党员身份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个别学生在申请加入党组织的时候,动机并不是很纯正。这样的学生党员一旦入党,就会不思进取,对于党组织的再教育缺乏积极性,甚至对党组织的活动不闻不问,缺乏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意识。这样的学生党员远远达不到党组织对人才的要求,而且会成为党组织的寄生虫,只能是尸位素餐,白白浪费党组织的资源。
2.学生党员再教育管理体系构建不完善
除了学生党员自身的问题,还有高校党支部的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成员一般都是由学生组成的,由一位或者几位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但是有些高校的党支部成员过于年轻化,缺乏一定的组织经验,只能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来进行党组织建设。对于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上级党组织只是构建一个的大致方针路线,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还是需要由具体的党支部来进行规划。而年轻的党支部负责教师,在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目前高校的学生再教育管理体系相对来说不够完善,缺乏长效系统的机制和明确的目标。
3.学生党员再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自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各高校针对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但大部分都是理论多、可操作性少,几乎都是拼计划书,纸上谈兵,难以付诸实践,缺乏技术含量,即便有可操作性,也收效甚微,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致使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处于弱化状态。学生党员再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缺乏创新,流于形式,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甚至有些高校学生党支部将党员再教育工作当作了负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党支部缺乏对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的正确理解和良好的态度,导致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因此,大部分学生党员也对自身的再教育意识不够重视。
二、高校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1.高校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概况
高校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是针对学生党员采用积分制的方式,建立一整套学习、参加活动的规范化管理系统,通过构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以积分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最终达到学生党员再教育的作用。党员再教育积分制的体系与高校文化课的积分管理类似,学生党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种体系,不用过多地解释。且该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参照高校文化课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方便党支部的组织和管理。
2.高校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的意义
推行“积分制”,一是激发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能够转变学生黨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散漫行为,避免学生入了党就万事大吉的情况出现。通过积分制,使学生党员形成加强自身修养和服务的自觉意识,形成一门常规课,而不需要教师督促才能完成。力求党员管理实现动态化和量化考核,有效推动学生支部党建工作的高效开展。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通过积分制的教育管理,所有党员都能将此列为一门必修课,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了服务意识,形成了一支赶超比拼的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3.高校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的内容
以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进行的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为例,根据本院教学特点,制定出符合本院特色的积分制党员再教育管理体系。每名党员每学期积分不得少于60分,其中,理论课知识学习不得少于36分,每学时积3分,社会实践不得少于24学分,一次实践活动积2分,实践活动包含社会实践、宿舍表扬、学校各类展赛活动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体现了党员管理的人性化,又体现了党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既能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又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利用企业微信搭建党员教育管理平台,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平台,党员自己将学习或参与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及时上传到平台获得积分。企业版微信具有普通微信所不具有的优点,它可以永久保存上传到群里的文件。首先建立美术学院企业版微信群——跟党走,践我行。所有党员加入该群,实名备注。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群组,统计积分。学期初的第二周开始启动积分制,党员自己上传活动信息,实现党员互相监督。学期中实行中期检查,公示各位党员的积分,形成预警机制。对于积分不够者,民主评议党员定为不合格党员,积分高者,优先考虑评优评先。我院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党员教育管理不再仅仅是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学生党员在校的一切行为都受积分制的约束。该制度只有积分,没有减分,拚弃了靠点名考勤的麻烦,无形中培养了党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靠学生党员自主上传能证明自己参与学习或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实现自主管理。企业版微信能够永久保存上传的资料,可以随时查看。一学期至少学习12学时理论课,至少12次实践活动,稍有松懈,可能积分不足,无形中对学生党员提高了要求。
三、党员公益实践团队的建设
在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中,党员公益实践团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党员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体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我院校的党员公益实践团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党员公益实践团队的概况
从2011年开始,美术学院“小画笔”党员社会实践团队,在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了多项公益活动,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墙绘、基层民众义务写春联和过修复传统民居、挖掘展示农耕文化等活动内容。此外,2017年,“小画笔”承接了我校对口帮扶贫困村柘城县慈圣镇肖庄村和临近村环境规划与整治工作,使贫困村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党员公益团队各个成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艺术特长,为商丘周边地区的乡镇建设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党员公益实践团队取得的成果
党员公益实践团队的管理采用党员负责制,其中主要成员都是学生党员,部分成员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的组织人员负责与校外的企业、社团、机构沟通联系,并且能够深入社区和农村地区进行实地的考察,确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过去几年,我院的党员公益实践团队成功的与商丘市的儿童福利院以及周围村镇等合作交流。学生党员利用周末时间,到商丘市儿童福利院,教福利院的孩子们文化知识和绘画技巧。同时,在周边的村镇进行新农村的主题墙绘。尤其是主题墙绘的形式,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不少学生党员对主题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要展现的画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保证村镇环境美观的基础上,表达出新农村的各种主题,同时还要兼顾村镇中复杂的墙体环境。主题墙绘活动,不仅使得商丘市周围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同时经过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也使得一些墙体彩绘作品成了网络流行地,许多附近的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对于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党员积极参与这种社会公益实践,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社会阅历,也提高了自身的职业技能。同时,学生党员也在学院中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积极分子加入社会公益实践中,形成了梯队接力。
3.党员公益实践团队的积极意义
通过多年的支部党建创新实践过程,我院的“小画笔”党员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探索建立了“党建+美育”的新模式。即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创作相结合、社会服务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党建对专业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员培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党建助力专业提升,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和时代先锋。另外,针对学生专业素养问题摸索出了一个新的培育模式。现实场景中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但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让所学专业知识在现实场景中得到实践应用,还拓展了学生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脱贫攻坚中找到了施展才好的天地。“小画笔·大服务”的实践经历对学生思想上的提高和今后的创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是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党组织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吸收和再教育十分重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又有了新的形势,高校的教育教学和党支部建设工作也要有新的突破。我院在学生党员积分制再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对积分制的模式进行了全面细致考量,提出了众多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教育思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党支部成员积极努力地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幕飞.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24-27.
[2]孙巍.基于积分制管理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J].长江丛刊,2017(4):234.
[3]牛晋中.基于微信企业号的高校学生党员精细化管理体系探索[J].文教资料,2018(11).
[4]张欢,刘觅.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积分制管理浅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1):137-138.
责任编輯: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