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段壶”的创作
2019-12-05范菊芳
范菊芳
图1 竹段壶
紫砂壶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其造型千变万化,材质独特,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给人以超乎器皿本身的联想,在我国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紫砂壶从北宋发展至今,在历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形成了以花器、筋纹器和光器三大类型为主的造型工艺体系,三大类型相互辉映、相互影响,在继承中发展,展现出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
真正的艺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必是随心、随意、随情而发,凝结着艺人的智慧与个性,寄托着艺人的思想和情感,是技术、思想与审美的相互结合。万物皆有灵,紫砂花器施法自然,以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鸟为原型,将灵动的生命以紫砂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具象与抽象相结合,让壶成为生命的载体,成为有情感、有思想的艺术品。“竹段壶”(见图1)以竹为创作题材,将泥料、造型与装饰相结合,表现出竹子的形态特点,呈现出一个完整而灵动的生命,底蕴丰沛,独具艺术魅力。制作紫砂花器,首先要认真观察自然界物体的形态,“耳听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壶的精神交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竹子虽然是自然界中的常见植物,但也有其独特的生命系统和文化背景。自古以来,竹子都是文人雅士的歌咏对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体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体现了竹子的节节向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体现了竹子的清雅,竹子的气节、风骨和品性让无数人折服。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之说早已传为佳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爱竹、赏竹的活动早已发展为一种竹文化,影响深远。此外,紫砂的发源地宜兴更有“竹的海洋”之称,在宜兴的山岭、丘陵间,乃至农家住宅的屋前门后都有成片的竹林,是宜兴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竹元素融入紫砂艺术便非常自然。制壶如同写诗、作画,有所感、有所悟方能成型,以竹为情、以竹为形、以竹自勉,是此壶的主旨所在。竹子坚贞不屈、贫贱不移、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此壶深层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修为的升华。
一直以来,以竹子为灵感来源的紫砂作品层出不穷,“竹段壶”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款,具有坚实的传统基础和强劲的生命力。传统需要尊重,“竹段壶”作为紫砂壶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更应去拙取精,得到理性传承。欣赏此壶,壶身由两节竹段构成,圆柱形身筒粗壮古拙,饱满而具张力,竹节线清晰有力,显示出挺拔刚劲的气魄,有势不可挡的力量感;底部无足,稳定地立于平面,更彰显出坚韧不拔之气;三弯流与壶身暗接,壶流饰以三条凸起的竹节线;圈把与壶流呼应,呈现出向上的气势,劲拔有力;壶盖盈起自然的弧度,宛若竹子破土而出,释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和正向能量;壶钮如同竹根,柔韧有力,牢牢地抓住泥土,坚定不移。盖面和壶身自然贴塑枝叶,叶片细长、脉络清晰,呈现出清雅飘逸的姿态,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气。竹段壶身和竹叶的配合自然和谐,可谓浑然天成,不拘泥、不造作,自然成趣。此壶结构比例协调,设计安排得当,整体创作抓住“力度”这一要领,展现出非凡的生命力量与骨气。在装饰上,又采用了捏塑、贴花的技法,装饰布局合理,表现形式丰富,达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在泥料上,选用原矿紫泥制作,淡雅紫郁的色调营造出清幽安静的氛围,契合竹子的特点。艺术具有共通性,整壶宛若强有力的雕塑,形象逼真,传递着竹子生生不息的能量,呈现出一个经由艺术手段提炼而成的自然世界。
人有人的个性,壶有壶的灵魂,每把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人文内涵。紫砂艺术源远流长,其发展犹如千帆竞过,经历着时代的筛选和淘汰。作为一名传统手艺人,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既要有一份坚守原则的自信、甘为艰难的从容,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紫砂行业的不断提升和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