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竹提梁壶”赏析
2019-12-05储凌云
储凌云
图1 智竹提梁壶
壶艺的创作不单要“用”更要有“趣”,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件事物变得有趣,那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关注的人多了,事物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定的时间慢慢的发生转变,紫砂壶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之一。紫砂壶最初源于宋代,以后团茶朝散茶的转变,当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紫砂从众多的茶器中脱颖而出,伴随着茶叶普及而进入千家万户。现存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着文人参与紫砂壶的创作,造就了灿烂的紫砂文化,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紫砂艺术,但倘若没有普通大众的普及,当时的士人阶层又怎么会将目光投向小小的紫砂壶呢?
所以笔者认为紫砂艺术的发展有着偶然性,也有着必然性。文人阶层对紫砂的关注固然催生了紫砂艺术的诞生,但即便没有文人的参与,普及大众的紫砂壶一样能衍生出兼具民俗文化特征的紫砂艺术创作,只是那个时候的审美导向就必然往大众审美的方向倾斜,而非所谓的“文人品味”。当代紫砂艺术承袭传统,但却与传统紫砂壶艺有着最本质的区别,紫砂壶不再是为满足少数“文人”而产生的艺术创作,而是众多创作者参与,满足社会全体的艺术文化需求。传统紫砂壶的一些题材就在当下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塑造起来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就以图1这件“智竹提梁壶”为例,其以传统紫砂花货当中四季常青的竹为题,赋予了其新的含义。
自古咏竹者众,赞赏竹子正直谦逊,清雅脱俗,潇洒处世的品格,古代文人常常用其比做“君子”,不过在大众民俗文化中,百姓们却并不是太过看重其“君子”的属性,而仅仅是因为竹与“祝”谐音,在通俗的吉祥祝福情节下,竹子成为了寓意“节节高升”“竹报平安”的象征,更有了爆竹一声响,迎春万物新的说法,祝福并祈求平安成为了当下“竹”题材的主流。不过作品“智竹提梁壶”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此种表达。
“智竹提梁壶”整体方中带直,稳重而又端庄,采用方形壶身为主题的结构创作,壶身筒方中带圆,圆中带方,折射出大气、大度,整个壶给人以刚柔并济之感,极具表现力。壶盖为圆形嵌盖,与方形壶身共存于该壶,体现中国文化融合的精神;壶钮呈拱桥状,结节有竹枝长出轻轻落于壶盖上的一片竹叶,展现出文人的高风亮节,超然淡泊;三弯壶嘴,提梁上下,有竹节自然承接,力度十足,极具阳刚之气,正如君子正直品性,浩然之气荡然而出,体现出文人的铮铮傲骨;壶底有矮足,支撑起整个壶身,更增婉约大方之意,意境深远。
借用竹的形态,借用竹的意蕴,更借用其所代表的内涵语言的衍变,赋予壶以灵魂,增加其生命力,符合世人的审美情趣,不仅展现了世人对超然淡泊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紫砂艺人对竹子坚韧不屈、高风亮节等气质的赞美。当然,其中还带有塑造者自身的情感,竹的轮廓、竹的细微,犹如一面面镜子,令其不断审视自身,用专注与纯粹彰显智慧的火花,形体的奥妙,这就如同郑燮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祝福平安,竹即为平安的延伸,同时又是普通大众智慧的写照,这也许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孜孜不倦的以竹作为资深创作的灵魂,借竹的形,衍竹的品,伸竹之意,在形神的塑造中表达自我,展现情感的真谛,在当下后紫砂文艺时代创作的探索中,承袭传统,开拓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如同古时名家那般,以工匠的专注,以近乎虔诚的揣摩,将创作者的真情流露注入紫砂壶中,以心印心,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感动自身,感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