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企业不是梦
——航天科技七院692厂首条自建数字化生产线正式投用
2019-12-05杨闻东
杨闻东/文
“感觉人生满满的都是成就感!”眼看着一发发锃亮的产品从新建的数字化生产线下线,692厂某装配数字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团队成员们笑逐颜开,以一句“网红体”表达了共同的喜悦之情。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692厂自建的首条数字化生产线5月20日迎来首批正式产品下线,不仅实现火工品制造的全新升级,也标志着企业数字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应时而作的生产线
航天火工品是关系各类航天型号成败的关键单机类产品。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制造的精细化质量控制要求配套产品制造过程高度透明、可追溯,即全过程实现细化、量化控制,过程质量数据包完整、正确,能真实反应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使产品制造过程实现“可测、可检、可控、可追溯”。692厂进行系统策划,制定了“十三五”数字化企业建设规划,将某装配数字化生产线项目正式纳入到建设日程中。
长期以来,由于火工品的产品特性及较为封闭的外部环境,制造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手工操作的工步多。不仅产品质量一致性保障难度大、过程可追溯性不高,本质安全程度也不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
这条生产线于2017年9月启动建设,2019年4月基本建成,经过工艺设备研究开发、调试、试生产完善、评审等过程,终于在今年5月正式实施单元化工程应用。
这条生产线由自动装配、自动点焊、自动称药、自动装压药、自动卷边、自动检测等7个单元组成,具备了产品从组件装配、称装压药,直至卷边封装的全过程装配能力,能实现制造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多种产品装配的柔性切换。除了配胶、胶液清擦、零件清洗和外观检查等部分环节外,基本实现了制造自动化,全线自动化率达60%以上。
负责人介绍,该生产线正式投用后,这类产品的质量管控水平大大提升,实现了制造流程的100%数字化管理。目前正在进行成果推广和应用,届时将有望大幅缓解692厂的生产瓶颈问题。同时由于实现人机隔离和自动化操作,火工品生产的安全风险将大大降低。
才华迸发的团队
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是集全692厂之力而成,由692厂领导亲自打头上阵,汇集工艺技术系统、信息化、投资、设能、技安、后勤等各方成员而成的,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左右的团队。就是这支队伍,在短短18个月里,完成了工房改造、设备研制开发、并成功搭建起企业首条自建的数字化生产线;就是这支团队,再造了产品数字化制造流程,探讨和摸索出适用的数字化管理手段并建立起一套系统,保证了制造过程可检、可测、可控;就是这支团队,解决了小型零组件装配、发火元件连接、安全装配及检测自动化等一众难题。
这是支年轻而勇猛的团队。团队从零基础上开始数字化生产线体系框架的研究和摸索,深入开展各类工艺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工作。
这是支足智而多谋的团队。面对药剂称量这个难题,大胆改变传统技术方向,开创性地将新技术方法应用在称药环节,经过反复的论证、试验,实现药剂分药称量的自动化,创行业之先河。
这是支敢于拼搏和奉献的团队。奋力开展连接自动化技术攻关,突破了新型连接集成控制技术,实现了几代工艺技术人员的梦想,数字化平台、控制系统、应用系统、识别系统、各类数字化工艺装备等等各类新技术、新方式接踵而出。
在大刀阔斧开展制造技术创新的同时,团队没有忽视成本控制。自制扫码枪就是一个典型。在数字化自动生产线上,专用扫码枪是必需配件。市场上这类扫码枪价格奇高,全面推广实施和维护更换需要投入巨额成本。团队中一位年青的成员小周,发挥所学特长,自购材料、自编程序、动手组装成型,仅仅几千元的花费就完成扫码枪样机,把成本降低至市场价1/3以下。经过几万次自动扫码识别试验,其核心功能完全满足需要,推广价值极高。
数字化进行时
现在,人们对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等字眼已经不再陌生,但如何在企业中落实呢?
2014年以来,692厂和航天科技七院先后提出了工艺振兴计划、先进制造、质量提升工程、岗位夯实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要求。在落实这些要求的同时,692厂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开展了工艺分级管理体系建设,编制了通用工艺、操作守则、标准操作手法,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的系统整合。同时,开展了流程梳理的工作,从业务主流程到岗位工作流程都进行细致梳理,并建立起细密的框架式流程管理体系。在开展数字化建设之前,他们先把需要输入的需求和预想输出的目标想明白,为数字化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数字化的推进还离不开创新文化氛围。近年来,692厂大力倡导创新,综合运用薪酬等各类手段,鼓励生产一线围绕提质增效开展创新;设立工厂年度创新奖,为创新者提供展示平台;组建职工创新成果展厅,为各类创新成果提供交流互鉴平台。
万事开头难。首条数字化生产线建设的经验带来的是全体成员的信心,数字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剑指2020年建成数字化工厂的目标,692厂自信满满,阔步前进。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获奖名单
中国质量奖是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至今已经评选了三届。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获奖名单已获国务院批准,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共有6个组织、4个班组、7名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潘玉华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5个组织,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等4个班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方文墨等6名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名单如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十一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一车间一组、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工具液压分厂攻坚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二总体设计部张奕群研究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潘玉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方文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洪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7416厂徐立平、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王多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莹、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卢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