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治理路径

2019-12-04耿潇潇孙静韩文霞霍健王彤张妍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腐败现象高校

耿潇潇 孙静 韩文霞 霍健 王彤 张妍

摘 要:教育领域的腐败现象时刻牵动人心,“反腐建设永远在路上”。高校腐败现象频发严重影响我国教育大计,因此必须推进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改革,重塑传统文化影响力,健全高校监督机制,推进检校合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

关键词:高校;腐败现象;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9-0196-03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独特的政治环境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有利土壤,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反腐败斗争仍需努力。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具有独特性、复杂性、长期性,探究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腐败现象及其原因,探寻高等学校腐败现象的治理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梳理中央纪委网站披露的高校腐败案例,当前高等学校腐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是高校自主进行组织,这给很多学生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机,导师们接受学生的宴请、贿赂后泄露考题或在面试时为其提供便利,甚至篡改考生成绩的事情时有发生。二是体现在学校采购设备物资方面。很多不法商贩为了达到长期合作的目的,使出各种手段瓦解相关领导的意志,进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部分采购部门的负责人或者领导中饱私囊,谎报价格,从中赚取差价。三是在招聘、用人方面的腐败问题。高等学校拥有相对高的用人自主权,人员招聘、职位晋升都是学校内部自主进行,由于选任程序不够透明,部分高校在用人招聘、职位晋升等方面依靠“裙带关系”上位。四是学术腐败问题。近年来学术腐败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体现在学术造假,很多学生乃至教师们论文数据作假,更有甚者请人代写论文;另一方面,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学术腐败影响和破坏了学术风气、学术声誉。

二、高校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众多,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客观原因

造成高校腐败现象的客观原因包括多个方面,笔者主要从社会环境因素、传统文化的错误应用、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角度进行剖析。

1.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市场化改革驱动了高校腐败。在计划经济时代,私人的市场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贫富悬殊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高校的办学和管理引入了市场经济模式,这虽然增加了高校自主办学权,但是同时也让高校的“寻租活动”有了更多机会,而寻租往往容易使高校的决策或运作受到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

2.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应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应运容易衍生出来今天的“裙带关系”或者说庇护政治和依附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用四个字概括是“儒道互补”。儒家文化处处透露着人情味,放在今天讲求民主与法治的现代民主国家中,这样的文化容易被错误应用。一方面体现在中国人深受儒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而过分看重“人情关系”。高校在人事聘用的腐败,往往是因为当政者迫于“人情关系”的压力,将公正、公开、公平的用人原则抛之脑后。另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扭曲应用使得“搞关系”被认为是天然的社交模式,是一种亲戚选择,当这样的文化认知被广泛吸收时,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就不足为奇了。

3.高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是我国大部分公立高校普遍实行事业编制,高校的办学理念行政色彩浓厚,高校的管理过程和资源分配偏向于行政化手段。高校的长足发展逐渐与行政化浓厚的管理体制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据中国纪委网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例分析,高达80%以上是领导干部,甚至身居高位、要位。

二是高校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遍查各个高校的行政机构设置,在近年来才开始重视对纪检监察、审计处等监督性质部门的重视,而且对这些部门的人员配置不健全,权职相叠加,无法保证监督的独立性,给腐败预留了充分的制度空间。监督的弱化为腐败的滋生创造了外部条件。

(二)主观原因

除了外部的影响因素,造成高校腐败频发还有涉案人员自身的原因,我们称为主观原因。

1.高校管理人员法治观念淡薄,党性意识薄弱

通过披露的各类高校腐败案件来看,部分贪腐人员虽然具备高学历、高知识,但是却缺乏法治观念方面的学习,对法律文件的学习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权责意识,难以提高警惕。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个人的党性意识薄弱。落马高校官员们无不反省自己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放松了党性修养的提高。充分说明理想信念的坍塌容易让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忘记进入高校工作的初心,将党纪法规抛之脑后,面对诱惑极易迷失前进方向,将公权力任意转换为“私权力”,最终走向违法违纪末路。

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不断在强化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虽有成效,但是依然存在问题:一是高校教师也是“经济人”,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同样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这过程中,部分人员的金钱意识和功利性占据了上风。郭世杰指出,“腐败盛行的核心原因在于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①当一切“向钱看齐时”,部分高校领导干部以及教师,对当前薪资收入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类人员很难抵挡住“糖衣炮弹”的攻击。二是高校的部分领导干部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奉献精神。从事教育事业,首要的是教书育人、钻研学术,一味将本职工作与回报率相比,就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进而盲目寻求捷径,随之将师德师风抛之脑后,让腐败有了可乘之機。

三、高校腐败现象的治理路径选择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责,为了有效治理高校腐败现象,要推进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改革,重塑传统文化影响力,健全高校监督机制、推进检校合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

(一)推进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改革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去行政化”,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度集中。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与高校的快速发展出现脱轨现象,表面来看高校领导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实际上他们是在自己所分管的领域享受充分的权力和绝对的话语权。应当降低或削弱高校行政官员对资源的绝对支配权,扭转高校领导对权力的热衷风气。我们不妨借鉴美国高校的管理机制,让师生也参与学校管理。美国的高校委员会制度下设评议员,其中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并且每年都对该制度完善,拓展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这一管理机制的运行,一方面体现了高校的民主管理,另一方面对预防腐败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二)重塑传统文化影响力

首先,以高校为主体,针对高校领导干部及教师设立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必修课。秉承扬弃的理念,重新审视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以利于高校领导干部及教师重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常态化。

以其他社会组织为主体,做公益性的广告和宣传,发扬符合现代民主国家的精神。今天我们随处可见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就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文化积淀非一日之功,要扭转因文化熏陶所带来的不正风气也非一蹴而就,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矫正。重塑传统文化影响力刻不容缓,同时有利于高校的腐败治理。

(三)健全高校监督机制、推进检校合作

一要严格保证监督的独立性,制定规章制度防止上级部门利用行政职权的影响力干涉监督部门的工作。二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严格选拨纪检监察干部,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用人标准,选用对党绝对忠诚、能够有较强的政治洞察力、是非观念分明、严格执行党纪法规的高素质人才。三要落实问责机制让监督发挥实效。建立以党委和纪委为核心的“双责任主体”,高校党委要管党治党,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走出学校重科研轻党建的误区。另外,以高校纪委牵头强化问责机制,紧盯高校领导干部。要定期将学校党委成员廉洁自律等情况向教职工代表公布。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相关负责人,要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提醒、及时纠正、及时报告。

根据案例分析,校内的監督再完善依然会给腐败留有空间,而推动“检校合作”常态化有利于促进监督主体多元化,压缩腐败空间。一是高校要积极搭建平台,检察院派出检察官担任高校法治副校长,围绕教学实践、学术研究,让领导干部、教师及学生加强法律认识。二是检察院和高校信息共享,以案为鉴,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建立健全“检校合作”制度,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以利于加强领导干部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完善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充分防止权力滥用,将权力运行于阳光下,还校园以净土。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

肉先腐而后生蛆,人先贪而后想腐。一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打牢拒腐防变思想基础。高校各级负责人应当意识到当前高校反腐的严峻形势,像抓教学科研一样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二是要将思想政治与党性修养落实于日常考核。应当对思想道德、党纪党规的考核与业务能力考核并重。严格考核依据和制度,对道德失范、党性修养不过关的领导干部及教师施行“一票否决”。三是高校领导干部及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反省,做到洁身自好。牢守遵纪守法、以德树人、崇廉尚实的做人底线。要将“三严三实”贯穿于整个工作与生活中,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

高校腐败是阻碍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毒瘤,必须彻底清除,才能塑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政治生态环境和育人环境,努力办好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因此,探求治理高校腐败的路径选择存在实际意义,高校反腐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胡玮佳,韩丽荣,等.高校腐败的特征、成因与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基于纪检处罚公告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6,(2).

[2]  郭世杰.反腐败的刑事法规制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3]  郭世杰.司法惩戒、制度保障与源头治理——新形势下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完善研究[J].南方论刊,2018,(8).

[4]  陈丽晖.当前高校腐败现象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16,(5).

[5]  程莹.惩治与预防:大数据时代的高校腐败犯罪[J].社会科学论坛,2015,(10).

[6]  胡光伟,刘景山.党风廉政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management path

GENG Xiao-xiao,SUN Jing,HAN Wen-xia,Huo Jian,WANG Tong,ZHANG Yan

(School of Medical Technology,Xi an Medical College,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The corrup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s held in the heart of the people,“The construction of anti-correction is on the way ".The frequency of corrup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so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modern management of the university,to remould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o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of the inspection and school,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party and the party.”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ies;corruption;management path

[责任编辑 兴 华]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2018年廉政专项研究课题项目“高校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治理路径研究”(2018LZ09)

作者简介:耿潇潇(1977-),女,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腐败现象高校
对腐败现象哲学根源的几点探析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