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2019-12-04郭云丽

价值工程 2019年31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比较研究

郭云丽

摘要:文章从科技要素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商业应用三个维度比较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四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结出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现状,提出江苏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Abstract: From aspects of technology inp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put and business applications, the paper compar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Jiangsu, Guangdong, Zhejiang and Shanghai in China'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en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mak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Jiangsu Province.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比较研究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index;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1-0291-07

0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创新被公认为决定实体经济走势的最关键因素,它是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江苏是经济大省,2016年GDP总值为7608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8%,GDP总值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16年江苏省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区也提出了加快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研究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四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找出地区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从而提出江苏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1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参照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1-3],同时考虑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科技要素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商业应用三个维度设计指标,其中科技要素投入包括科技人才、研发资金、物化资产、技术四个方面,具体有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及改造经费支出5个指标,科技创新产出包括国内有效专利数、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SCI、EI、CPCI-S)2个指标,商业应用包括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品出口额3个指标,见表1。

2  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2.1 各地区科技要素投入比较

2.1.1 各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R&D人员全时当量相对于R&D人员数更能够反映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2011-2015年,江苏省R&D人员全时当量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年R&D人员全时当量低于广东省,而2015年在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广东省,年均增长11.1%,2015年江苏R&D人员全时当量为52.03万人年,占全国总投入的13.8%,在四个地区中比重最高。2015年广东省R&D人员全时当量为50.17万人年,占全国总投入的13.3%,仅次于江苏省,广东省R&D人员全时当量2012年增长最快,达到19.8%, 2013-2015年占全国的比重则下降,年均增长5.4%。浙江省R&D人员全时当量在绝对数上低于江苏省和广东省,年均增长9.5%。2011-2015年上海市R&D人员全时当量在四个地区中最低,年均增长3.7%。如表2所示。

在科技人力资源投入规模上江苏省位居第一, 把各地区就业人口数考虑进去比较,计算出2015年江苏省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全时当量为109.34人,广东省为80.67人,浙江省为97.68人,上海市为126.18人,可见上海市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全时当量最大,江苏省第二,广东省最低。见图1所示。

2.1.2 各地区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包括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外部支出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主要从R&D投入是用于内部还是委托外单位合作方面做了区分。2011-2015年江苏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一直高于其他三个地区,2012年增长最快,较2011年增长了20.9%,2013-2015年增速逐年放缓,2011-2015年年均增长14.1%,高于全国13.1%的年均增长率,2015年江苏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为1801.2271亿元,占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的12.71%。2011年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比江苏省少20亿元,2011-2015年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在数额上仅微微低于江苏省,其增长趋势大体和江苏相同,年均增长14.6%,2015年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的12.69%。浙江省R&D经费内部支出低于江苏省和广东省,略高与上海市,年均增长14.1%,2015年浙江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的7.1%。2011-2015年上海市R&D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长11.9%,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占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的6.6%。见表3所示。

2015年江苏省R&D经费外部支出为70.83亿元,低于广东省和上海市,2011-2015年江苏省R&D经费外部支出出现了波动,2012年比2011年下降了13%,2013-2014年R&D经费外部支出增多,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0.8%,55.1%,2015年又较2014年减少,年均增长11.8%,2015年江苏省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国R&D经费外部支出总量的9.8%。广东省R&D经费外部支出在四个地区中最高,2011-2015年广东省也出现了波动,年均增长了17.5%,2015年广东省R&D经费外部支出达到104.28亿元,占全国R&D经费外部支出总量的14.5%。浙江省R&D经费外部支出在四个地区中最低,2011-2015年也出现了波动,年均增长8.8%,2015年浙江省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国R&D经费外部支出总量6.7%。2015年上海市R&D经费外部支出仅次于广东,2011年上海R&D经费外部支出为31.16亿元,在四个地区中最低,2011-2015年年均增长了27.2%,占全国R&D经费外部支出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3%上升到2015年的10%。见表4所示。

从总规模上看2015年江苏省R&D经费内部支出最大,广东省R&D经费外部支出最大。把各地区GDP总值考虑进去比较,2015年江苏省GDP总值为7.01万亿,广东省7.28万亿,浙江省4.29万亿,上海市2.51万亿,计算出2015年江苏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江苏省GDP的比重为2.6%,R&D经费外部支出占江苏省GDP的比重为0.1%,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广东省GDP的比重为2.5%,R&D经费外部支出占广东省GDP的比重为0.14%,浙江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为2.4%,R&D经费外部支出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为0.11%,上海市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上海市GDP的比重为3.7%,R&D经费外部支出占上海市GDP的比重为0.29%。由此可见,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角度看,上海市的投入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见图2、图3所示。

2.1.3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比较

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反映高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2011-2015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长,年均增长22.6%。江苏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一直在绝对数上领先其他四个地区,2015年该指标投入为2538.2亿元,是2011年的1.49倍。五年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入略有起伏, 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2015年该指标投入为978.5亿元,是2011年的1.63倍,位居第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增长最快,年均增长了32.1%,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2015年该指标投入为2011年的2.98倍,低于江苏省和广东省。上海市该指标投入最少且起伏较大,在2012年、2013年投入减少,2014年、2015年略有上升,但仍然低于2011年基期的投入额,比2011年减少了20.6%。见表5所示。

2.1.4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比较

技术也是一种生产要素,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及改造经费支出由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境内技术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四个方面构成。2011-2015年期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及改造经费支出一直领先于其他三个地区,该指标投入表现为先升后降,2011年江苏省该指标投入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至2015年仅略高于广东省。广东省该指标投入增长最多,2011年仅为27.38亿元,低于江苏省和浙江省,2015年投入达到112亿元,是2011年的4.09倍,位居第二,年均增长了71.3%。浙江省该指标投入逐年缓慢增长,2015年略有下降,低于江苏省和浙江省,年均增长了4.5%。上海市该指标投入最少,总体为负增长,2015年该指标投入比2011年下降了37.4%。见表6所示。

从总规模上看,江苏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最大,广东省位居第二,把各地区GDP总值考虑进去比较,2013-2015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占江苏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15年该比重为0.17%,仍然高于其他三个地区。2015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占该省GDP的比重位居第二,浙江省位居第三,上海市最小,上海市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见图4所示。

2.2 各地区科技创新产出比较

2.2.1 国内有效专利数比较

专利有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和有效数几个指标,有效数更能反映专利成果的质量,因此选取国内有效专利数来衡量。2011-2015年全国国内有效专利数年均增长率为20.3%,江苏省国内有效专利数稳步增长,年均增长了17.3%,2015年江苏省国内有效专利数为67.41万件,在四个地区中仅次于广东省。2014年广东省国内有效专利数超过江苏省,2015年广东省该指标是江苏省的1.19倍,年均增长了19%。2011-2015年浙江省国内有效专利数增长最快,年均增长了19.6%,2015年国内有效专利数为66.89万件,仅略低于江蘇省。上海市国内有效专利数逐年增长,年均增长了13.9%,数量上一直低于其他三个地区。考虑到人口因素计算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国内有效专利数,2015年江苏省每万人国内有效专利数为85件,广东省为74件,浙江省为121件,上海省为104件,浙江省每万人国内有效专利数最大,上海位居第二,江苏位居第三。见表7、图5所示。

2.2.2 科技论文比较

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包括SCI、EI、CPCI-S三大检索。2010-2014年全国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年均增长了9.1%,2011年江苏省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超过上海市,遥遥领先于广东省和浙江省,年均增长了11.7%,2014年达到4.39万篇,是上海市的1.18倍。广东省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年均增长了14%,2014年为2.43万篇,仅为江苏省的55.4%。浙江省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年均增了了8.7%,2014年该指标仅为江苏的51%。上海市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年均增长了6.2%,2014年达到3.71万篇,仅次于江苏省。考虑到人口因素计算各地区每万人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2015年江苏省每万人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为5.5篇,广东省为2.3篇,浙江省为4.1篇,上海省为15.3篇,上海市每万人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最大,江苏位居第二,浙江位居第三。见表8、图6所示。

2.3 各地区科技创新商业应用比较

区域科技创新商业应用由三个指标构成,其中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衡量的是科技成果在技术市场的输出额,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衡量的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

2.3.1 技术市场交易额比较

2011-2015年江苏省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逐年增长,2012-2013年增长较快,2014-2015年增速减缓,年均增长了15.1%,2015年该指标值为572.92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总金额的5.8%,低于上海市和广东省。2011-2012年广东省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低于江苏省,2013年开始超过江苏省,广东省该指标年均增长了29%,2015年该指标值为662.58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总金额的6.74%,仅略低于上海市。浙江省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逐年缓慢增长,该指标值在四个地区中最低。上海市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一直领先于其他三个地区,2015年该指标值为663.78亿元,年均增长了8.5%,2011年上海市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占当年全国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总金额的10%,2015年该占比下降到6.75%,但总体规模仍然高于其他三个地区,这说明上海市的技术市场较其他地区更为活跃。见表9所示。

2.3.2 高技术产业比较

2011-2015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了16.6%,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逐年增加,但一直低于广东省,位居第二,2015年约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18.9%,相当于广东省的63.6%,年均增长了12.6%。广东省在四个地区中位居第一,2015年该指标值达到12328.86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29.8%,高出其他地区很多,年均增长率为13.8%。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为24.5%,总体规模位居第三。上海市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12、2013年出现下滑,2011-2015年间上海市总体增长率1.84%,2015年上海市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相当于广东省的8.4%。见表10所示。

2011-2015年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了4.7%,在这期间江苏省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变化不大,2012年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23.7%,2013年出现负增长,2015年江苏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额达到1311.1亿美元,仅较2011增加了7.68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20%,该指标值是广东的56.4%,年均增长了0.2%。广东省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最大,2011-2015年逐年增长,2015年广东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325.72亿美元,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35.5%,年均增长了4%。浙江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总体规模最小,2012、2013年出现下滑,2014-2015年出现增长,201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仅为广东省的7.2%,年均增长了2.2%。上海市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位居第三,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上海市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13%,2011年该比重为17%。见表11所示。从总规模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最大,江苏第二。把各地区GDP总值考虑进去再比较,汇率取每年第四季度平均值,2011-2015年江苏省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占江苏省GDP比重逐年下降,2015年该比值为11.9%。广东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该省GDP比重先升后降,2015年该比值为20.4%。浙江省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占该省GDP比重一直最低。2011-2015年上海市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占该市GDP比重一直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并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该比值为21.7%。见图7所示。

2.4 比较结果

通过三个维度各指标比较,得出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①科技人力资源具有一定优势。2011-2015年数据显示,江苏省年均科技人力资源投入规模位居第二,仅次于广东省,相当于广东省年均投入的92%,是浙江省的1.44倍、上海市的2.76倍,2015年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总量已经超过广东省。江苏省年均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强度(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全时当量)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市,相当于上海市投入强度的73%,是广东省的1.18倍、浙江省的1.12倍。

②R&D经费内部投入优势较为明显,R&D经费外部投入强度较低。江苏省年均R&D经费内部投入最大,相当于广东省的1.02倍、浙江省的1.8倍、上海市的1.89倍。江苏省年均R&D经费内部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占本省GDP的比重)排名第2,相當于上海市的70%、广东省的1.08倍、浙江省的1.14倍。江苏省年均R&D经费外部投入排名第二,相当于广东省的88%、浙江省的1.56倍、上海市的1.19倍。江苏省R&D经费外部投入强度(R&D经费外部支出占本省GDP的比重)排名第四,相当于广东省的92%、浙江省的98%、上海市的44%。

③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入远超其他地区。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入规模最大,年均投入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总投入的20%,年均投入是广东省的倍2.7、浙江省的5.58倍,上海的15.69倍。

④技术投入优势显著。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年均技术投入规模最大,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总投入的25.9%,是广东省的2.07倍、浙江省的3.28倍、上海市的8.27倍。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年均技术投入强度最大,是广东省的2.66倍、浙江省的2.56倍、上海市的2.12倍。

⑤国内有效专利数无明显优势。江苏省年均国内有效专利数位居第二,相当于广东省的94.7%、浙江省的1.07倍、上海市的2.83倍。江苏省年均每万人国内有效专利数排名第三,相当于浙江省的74.4%、上海市的85.6%、广东省的1.27倍。

⑥科技论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江苏省年均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位居第一,是广东省的1.88倍、浙江省的1.86倍、上海市的1.08倍。江苏省年均每万人国外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排名第二,相当于上海市的32.3%、广东省的2.51倍、浙江省的1.29倍,可见与上海市还存在较大差距。

⑦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位居第二。江苏省技术市场年均技术输出合同金额占全国技术市场年均技术输出合同金额的6.41%,总体规模相当于广东省的1.06倍、浙江省的5.66倍、上海市的85.3%。

⑧高技术产业产出较广东省落后。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年均新产品销售收入位居第二,相当于广东省的65%、浙江省的3.49倍、上海市的6.87倍。江苏省高技术产品年均出口贸易额排名第二,相对广东省的56.9%、浙江省的8.46倍、上海市的1.46倍,江苏省高技术产品年均出口贸易额占本省GDP比重也低于广东省和上海市。

3  提升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搭建多渠道投融资平台,扩大科技创新投融资规模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但总体强度不足2.7%,与主要创新型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美国、德国和日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74%、2.84%和3.59%,韩国更是达到了4.29%。江苏省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以政府为主,民间风险投资参与明显不足,科技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应进一步发挥引导民间资本的作用[4],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引导,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银行、信贷公司、风投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多方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平台。同时建立和完善多元风险补偿机制,包括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风险投资补偿机制、保险补偿机制,2017年9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江苏省天使投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在科技创新融资风险补偿方面已经开展了摸索,对于补偿对象、补偿操作程序、补偿方案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2 多方位集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一是集聚整合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目前上海市正在大力建设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际航运中心,集聚了金融、贸易、信息、航运等领域多种科技创新资源,而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江苏应该利用这种区位优势,规划和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主动跟踪和对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进程[5],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更多更广的产业合作、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通过集聚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二是要集聚整合国际创新科技资源。江苏省应继续开展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领域的科技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研发、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推动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本土化应用。

3.3 形成多主体参与的科技创新协作机制

江苏省R&D经费外部投入强度较低,说明研发上与外单位开展合作的比例较低。企业、院校、研究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不仅要加强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同研发,更要加强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当前江苏省多主体参与科技创新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互动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互动利益分成标准模糊、科技创新互动政策支持不完善等几个方面,应该着力探索互动科技创新模式,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的科技创新协作机制。

3.4 将科技创新融入到产业创新中

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投入优势明显,但高技术产业产出落后于广东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江苏省科技创新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要服务于产业创新,政府应引导院校、研究機构、企业结合市场、结合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合作研究,要推动专利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出优势。

3.5 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市场、法律服务机构、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科技人才中介等,它对于技术扩散、成果转化、技术评估、风险控制、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促进作用。目前江苏省已经建立了官方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大大促进了技术的流通转让,如何使得该平台更透明、更高效、更公平还需要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比如在技术评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作价、技术经纪、合同风险控制、技术转移等方面都需要其他类型中介的参与,从而保证技术交易更好的达成。

4  结束语

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以及科技创新商业应用上表现各异,这与各省的区位特点、产业结构、战略发展规划有关。江苏省应结合自身特点,从科技创新投融资、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协作机制、科技创新融入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优化整合,从而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志学,王小凡,王毓军.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比较及互动机制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3,15(2):48-54.

[2]虞震.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2011(11):47-52.

[3]张换兆,霍光峰,刘冠男.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比较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43-48.

[4]蒋铁柱,杨亚琴.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科技创新模式比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11(3):5-14.

[5]王铁.区域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路径分析——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3):129-133.

[6]余建平,周祉茜.基于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政策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09):3-5.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比较研究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怎样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