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施教初探
2019-12-04陈必洪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先进中国人代代传承的优秀文化基因,其教化功能与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相契合。传统精华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是由其自身具有优秀文化基因决定的,也是培养学生有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的“君子文化”实现中国梦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每位教师有责任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教学,赋予思政课新的时代价值追求取向。要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关键要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华;初中道德与法治;君子人格;融合施教
一、 引言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塑造了民族的人文品格,也是影响中国人行为方式的优秀文化基因,必然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既是能够为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积极作用,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
二、 融合施教的必要性
(一) 由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决定
文化,简单说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其中思想文化是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根植于中国土地上,历尽五千年历史沧桑积淀下来的最宝贵精神遗产,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滋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反映着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中国文化的气象所在、精神所在。”如体现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仁爱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律己观念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重诚信的“言必信,行必果”;体现修身向善的“见贤思齐”。又如《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豪迈情怀,无疑也与中国梦伟大理想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格言警句所表达的内涵也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传统文化精华塑造了民族精神与气质,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二者融合施教既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能够促进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
(二) 青少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21世紀开放的中国面对的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影响的“地球村”,也处于多元化文化各种力量互相激荡中。当下,文化在各国都被看作既是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又是一种国家软实力,是国运所系。各国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所限,文化软实力极不均衡,西方发达国家常常借助“普世价值”等“文化话语权”加强对他国渗透和控制。在这不对等的“磁场”上,渗透与反渗透、控制与自主发展的角逐从来没停歇过。特别青少年群体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辨别能力比较低,对外来社会思潮容易产生猎奇与盲目从众心理而迷失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意识到推陈出新萃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融合施教,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担当。
(三) 传承优秀的“君子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后备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滋养着一个伟大的东方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并不是其他的“某国梦”,必然立足于中国大地上中国人书写的宏伟的梦想。习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就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一切德育目标,最终都归结为受教育者人格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所孕育的独特的“君子”人格理想对当代德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地自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为“君子”之人楷模的理想浸润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包容性的“君子”人格追求在当下仍是不断激励先进中国人前进步伐的正能量。儒家思想的“君子”人格目标教育,与当下培育核心素养理念高度契合。这种“君子文化”无疑是中国人的品牌标志,普通中国人未必能成贤成圣,但都努力成为国之栋梁。教育者职责艰巨,使命光荣!
三、 融合施教的路径
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热度上升,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仍有大力开拓空间。下文从实现路径方面分析。
(一) 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解决德育课程“最后一公里”问题,就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一重要平台,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新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融合施教。要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精华与思政课有机融汇的优势,达到师生思想交流言之有物,心灵沟通情真意切,使课堂成为“包装精美,色香味俱全”的殿堂。以下选择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国家好 大家都好》的教学案例。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利用经典诗词或歌曲体现发挥组织教学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受到传统“家国情怀”熏陶:
播放《国家》歌曲(成龙演唱):“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其次,新课讲解环节。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古老智慧,透彻深奥的道理:
探究活动:结合篆书“国”字,探索国的意义。
思考:解读篆书“国”字,分析国家存在与发展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
教师讲述:“国,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传统意义上国家概念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一是人口;二是土地;三是军队;四是范围。(《说文》)
再次,归纳总结环节。列举格言警句启发学生理解深刻做人道理:
探究活动: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怎样?
教师讲述:在当代中国,二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你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的名言或诗句,请与大家分享。
提示: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传统文化的融入,思政课堂变得可亲、可信、活泼了,也在为学生构建中国底色的精神家园。
(二) 加强传承传统文化精华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要打造高品位的校园视觉文化环境。利用走廊、板报、橱窗等布置图文并茂传统文化符号,营造传统文化视觉空间,零距离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近年来,我们学校还定期开展校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戏剧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这些寓教于乐、知行统一的体验式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一些学生热衷过洋节现象,我们开展传统节日的内涵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的积极性。
(三) 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靠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德育的灵魂在于塑造心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触动孩子们心灵,充分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化人”功能,关键需要靠教师必须有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在课余时间多读传统经典著作,要立志使融合施教达到内涵与形式的统一高度,使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施达成最优化的实效。
四、 结束语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底色,也预示我们民族必将以独立人文品格自信地面向崭新的世界。思政老师要具备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应坚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原则,立足自己的职责岗位,传统文化精华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施教,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才智。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6.
[2]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9,3,19.
作者简介:
陈必洪,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市古田县新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