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同文体的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研究

2019-12-04施瑞云

考试周刊 2019年7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施瑞云

摘 要: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注重理论性的知识学习,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更加认识到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语用型教学”模式从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的意义出发,并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教学缺失现象的了解,重点提出了“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不同文体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不同文体;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

在语文新课标颁布之前,小学语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为主,以满足考试需求为目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机会,让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处于一种只输入不输出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性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让学生摆脱“哑巴”式语文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积极交流、敢于表达的意识,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融合中获得书面语与口语能力的提升。

一、 “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的意义

不同学者对于“语用”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见解,本文通过对多方观念的考量,将“语用”定义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指学生在某一语境中能够正确、恰当的表达语言的能力,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了书面语的表达以及口语的表达。“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语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符合语文学科本质。语文学科的本质在于学“语”习“文”,“语用型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将语文教学从单向的习“文”困境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将习得的语言文化运用在实践当中,发挥语文学科的特色,以此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二,“语用型教学”有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但是教学效果与现实要求却相差甚远,比如不规范用字、层出不穷的错别字、成语被随意篡改、词汇贫乏等文化缺失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语义”“语法”等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无法教会学生如何将语言灵活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停留在“懂”的浅显层面上,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将“感”与“行”落实到“用”的根本目标上。而“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了“运用”方面,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止步于“懂”,而是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用型教学”并不是排斥“语义”“语法”等基础知识,而是在这些基础性知识之上,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其三,“语用型教学”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语用”教学是以“语言使用者”为中心的,也即是以学生为中心,透过语言的表面进入到语言运用的内在机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立体发展。在“语用型教学”的教育理念下,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读书识字,也不仅是因为将来工作中必须要用到语言这个生存工具,而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行为意志、学习动机与学习习惯,并且在此基础

上通过语言积累、文化品味、审美品味、道德素养、个性人格、知识视野、治理发展等方面的不断方法,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增加、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语文感悟能力与语文技能的强化,促进了小学生“语用”的内化,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教学的缺失现象

(一) 泛语文

首先,教学目标的泛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在制订中承担了整个学科的教育责任与使命。其次,教学内容的泛化。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在内容选取与编制中将题材不同、文体不同的文章编制成册,目的在于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课本的文章阅读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成,以此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泛语文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混淆,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并且认为只要学生学会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就万事大吉了。在这种泛语文的模式下,导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集中在耕耘他人的田,而荒废了自家的地。

(二) 伪语文

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但是语文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缩影,而是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语用”能力培养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伪语文”的情况,一些看似是语文或者和语文相关的内容,实际上却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大量的无用功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同时也阻碍了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出现“伪语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觀念存在误区,比如在新课改中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中融入了一些趣味性因素,希望可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产生积极表达的情感。但是由于趣味性因素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虽然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但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毫无意义。

(三) 反语文

教师在“语用”教学中没有遵循不同文体的特点,甚至出现与文本“对着干”的情况,在对文本类型未分化,对文本内容解读不够深入的情况下所开展的“语用型教学”活动,难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其次,教师在“语用”教学中过于追求“新”“奇”“特”,而忽视了“语用”教学的根本目标,让小学语文教学偏离了“语用”教学的预期目标,不利于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语用能力的提升。

三、 “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不同文体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不同文体的特性存在差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用型教学”模式运用中因根据不同文体的特性,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质量的提升。本文以常见的叙事类文体、诗歌类文体、说明类文体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