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外地的公屋建設經驗
2019-12-04
借鑑他地的公共房屋建設經驗,您認為有哪些值得澳門可借鑑的?
澳門地產業總商會葉建華理事長: 我支持特區政府“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共房屋政策。一方面,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多建社屋,讓一部分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居有其所,當社屋住戶收入增加或有條件購買自置物業,就要退場讓出單位給有需要的人群入住;另一方面,經屋作為公共資源,定位是協助一部分冇能力在私人房屋市場置業的居民解決住房問題,政府可以有規劃地建,讓經屋資源投入在最有需要的家庭上,且不可有機會成為私人房屋市場的投資項目,同時,要加強建設質量的把關,以減少現時社會上對公屋質量差問題的爭議。
澳門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何永康:香港、新加坡、德國、中國內地甚至其他地方都有不同的方案,如果說可以借鑑的經驗,我覺得新加坡有一方面值得社會跟政府反思。一個是有關二次換樓的概念,事實上隨著生育、成年離開家庭,到再組織家庭,家庭成員不斷地在變動,現時在澳門,假如新婚夫婦成功購置了一房一廳的經屋,倘若他們生了小朋友,倘若他們沒有資源“換樓”,現時澳門政策又不允許他們換一間合適的經濟房屋,將會出現空間不足的情況,影響到家庭和諧跟小朋友成長。當然這需要在公共房屋充足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施,以現階段來說澳門或未能做到,但倘若未來政府真的能夠滿足到澳門居民需求,房屋問題得到解決時,是否應該思考,甚至是提前研究這一方面的事情呢?否則如果需要十年才能解決房屋問題,就意味著問題在十年後才開始研究,因此個人覺得下屆政府在研究新類型房屋同時,或許也需要開始研究這項政策在澳門實施的可行性。
新青協房屋政策關注組召集人陳昭怡:我們看到外地很多地方的公共房屋政策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特別是大家一直嚮往的新加坡組屋建設,確實為我們提供很多可借鑑的成功經驗。新加坡的組屋解決了近乎8成的國民的住屋需求,同時亦促進了當地房屋市場的穩定發展。除此之外,在短期可借鑑的,如當地相關部門會設置包含室內設計的示範單位讓市民參觀,在興建選材方面也積極引入綠色建材等;而在於長期,可借鑑新加坡政策容許住戶因應人生不同階段居住需求變化,而轉換組屋,從而保持配置著一個適宜的居住空間。新加坡公共房屋系統對澳門公屋發展的短中長期都有很多可借鑑的政策和經驗。
澳門工程師陳桂舜:我認為新加坡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然而,若完全參考的話,失敗的機會很大。因為澳門是一個小而特別的地方,土地發展的空間非常之有限,而且特區政府的行政主導權非常弱。我們看到不論新加坡,還是歐洲芬蘭、中國內地的深圳,公屋發展得成功之處在於引入商業元素、便利的公共活動空間,令到居民生活得有幸福感,而又不至成為被標籤的群體。未來我們的新城A區公屋群,可否探討引入富有傳統澳門特色的“里、圍、巷”的設計元素,打造悠閒的步行徑社區設施,而不是純粹抄襲千篇一例的公屋模式,最後建設的效果可能就是深圳2.0或荷蘭2.0的版本,而失去了自身城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