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12-04李艳秋
李艳秋,王 丹,王 成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 绵阳 621000)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先天性内分泌疾病,是由于机体甲状腺先天性缺如、发育不良(异位或原位)或甲状腺激素合成途径缺陷等致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而引发的一种疾病类型,而甲状腺激素在机体各器官功能调节以及生命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儿童正常神经系统发育以及骨骼生长至关重要[1-2]。该病可导致患儿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不仅可对患儿正常成长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还将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有文献指出,若可早期识别与诊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在患儿出生后14 d内给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智力水平,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预后风险[3-4]。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3例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分娩的52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观察组促甲状腺激素增高(6.5~11.9 mU/L);②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完整;③观察组符合《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诊疗共识》[5]的诊断标准,且经化学发光法测定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球蛋白、游离甲状腺素等指标,配合甲状腺超声检查等检查确诊者;④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者。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心脏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④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⑤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⑥电解质紊乱者;⑦过敏体质者;⑧严重心律不齐者。
1.2方法
1.2.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筛查方法 于新生儿出生后75 h至7 d,充分哺乳时间>6 h,于足跟采血(3滴),滴于专用303滤纸处,且保证滤纸可见≥3个血斑,血斑直径>8 mm,无污染,且渗透两面,填写采血卡,放置于自然、干燥、干净的塑料密封袋中,置于4 ℃冰箱内保存待测。若促甲状腺激素增高(6.5~11.9 mU/L),需进一步采集静脉血,经化学发光法测定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等水平以进行确诊。本研究所有操作步骤均需严格按照相关仪器、试剂盒内说明书进行。
1.2.2记录受试者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内容如下:性别、有无家族史、母亲年龄(高龄产妇即生育年龄>35岁)、胎龄[早产(<37周)、足月产(37~41周)、过期产(≥42周)]、出生体重[低体重(<2 500 g)、正常体重(2 500~3 999 g)、巨大儿(≥4 000 g)]、户籍地、母亲是否患病、双胎或多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18.4 kg/m2属于偏瘦,18.5~23.9 kg/m2属于正常,24~27.9 kg/m2属于过重,≥28 kg/m2属于肥胖]以及母亲孕期是否吸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儿性别、胎龄、母亲患病、双胎或多胎、母亲孕前BMI以及母亲孕期吸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族病史、母亲高龄、出生体重非正常(低体重)、农村户籍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例(%)]
BMI:体质指数;观察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儿;对照组:健康新生儿;a为Z值,余为χ2值
2.2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病史、母亲高龄、出生体重(低体重)、农村户籍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 论
甲状腺激素不仅可以促进机体细胞组织成熟以及生长发育,还可促进机体磷、钙于骨质内合成代谢以及骨与软骨生长,且可对神经系统功能调节以及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作用[6]。生命最初2年内属于脑发育的关键阶段,若在该阶段出现甲状腺激素缺乏现象,将促使敏感神经元出现分化、迁移以及增殖障碍,导致儿童智能低下、生长发育落后以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同时还将伴有静细动作、语言及视觉发育明显落后等,并造成不可逆性损伤[7-9]。
表2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因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可导致精神、体格发育障碍[10]。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患儿出生时并无特异性体征或症状,甚至缺如,其中仅有2.0%~3.0%的患儿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黄疸加重、少哭、嗜睡、食欲缺乏、哭声低下、吸吮低下等,并且该病80.0%~90.0%表现为散发性,极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导致诊断或者治疗延误,危及生命安全[11-13]。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与干预措施,随着患儿病情的进一步进展,可导致脑损害以及智力低下等,增加预后风险,将对人口素质产生严重影响[14]。但有研究指出,该疾病患儿于发病3个月内接受有效治疗,可使75.0%的患儿智商进一步恢复至正常,若6个月内给予治疗,仅50.0%的患儿智商可恢复至正常状态[15]。因此,掌握流行病学现状,明确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对应干预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刘美华等[16]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宜春市156 764例新生儿给予疾病筛查,共检出114例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认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高发病率可能与地理环境缺点等存在一定关联。李蓓等[17]对583 979例新生儿给予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筛查,结果显示初筛阳性6 127例,阳性率为1.0%,共检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儿425例,阳性预测值为6.9%,认为女性、早产、过期产以及低出生体重为影响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的风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族病史、母亲高龄、出生体重非正常、农村户籍占比均高于对照组,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病史、母亲高龄、出生体重(低体重)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如下:高龄可对孕产妇生理功能与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生殖器官以及功能减退现象,且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适龄产妇,进而可对胚胎营养供给以及孕育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最终影响新生儿健康[18]。有研究表明,家族中存在甲状腺疾病的患者生育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新生儿的危险系数为正常孕产妇的4.5倍左右,提示遗传因素与疾病发生存在一定关联[19]。甲状腺素在人体神经系统功能调节与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婴儿期与胎儿期,甲状腺不足可对人体脑部发育等产生严重不可逆性影响[20-21]。早产儿因宫内发育不良或提前分娩等,促使其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发育欠佳,加之分娩后,母体中断向胎儿进一步转运甲状腺素,但胎儿机体需要的三碘甲腺原氨酸多经甲状腺素转化,进而可导致其甲状腺功能不全,引发疾病[22]。农村多位于边缘地区,其健康保健意识相对较差,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居民对海产品的摄入量相对较少,而炒菜过程中需将油加热并与咸盐一起翻炒,可对碘造成破坏,进而为该疾病发生创造有利条件[23-24]。农村孕妇受医疗条件较差、围生期保健知识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加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风险,但也不能排除与环境污染、水土植被污染等因素。与正常体重新生儿相比,出生体重越低,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率越高,认为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极易发生宫内生长发育障碍,促使甲状腺发育异常以及功能发育不成熟,进而导致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控制预后风险,降低致残率。除此之外,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早产、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风险,而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使早产发病率增加2~3倍,促使分娩后代的智商降低8~10分。但本研究显示两组母亲患甲状腺功能减退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与纳入例数较少存在一定关联,拟进一步扩大研究区域与研究例数,以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由于多种因素均可对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疾病的发生产生促进作用,临床应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给予定期追踪复查,分析其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采用简单、快速以及敏感的检验方法对新生儿常见内分泌疾病给予筛查,成立优生优育咨询教育平台或公众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需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叮嘱孕产妇尽可能避免使用含碘消毒剂、有机氯类杀虫剂、重金属等,合理补碘,以进一步控制该病发生率;提供完善孕期、孕前咨询与指导,可给予免费优生体检;加强新生儿筛查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25]。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督查管理,采取适当、针对性医疗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受家族病史、母亲高龄、出生体重(低体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需制定合理防控措施,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新生儿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