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路径 强村富民

2019-12-04鞠小华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经济服务中心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柳 红 鞠小华/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经济服务中心

刘俊逸/ 摄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依据资源、区位、交通、产业发展等优势,拓展路径,激发潜力,构建强村富民的长效机制,把改革的红利分配与民,把发展的成果惠及与民,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加快改革进程 成果普惠于民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围绕“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宅基地退出机制”两大课题,开展农村改革试验。宅基地退出严格执行“先拆后建”“先垦后用”“一户一宅”“老宅换新宅”的原则操作。依据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各村(社区)农户规模和后备资源现状,对拆旧复垦的住房和宅基地退出,拿出开发区特有的补偿政策补偿。2016至2018年间,共对1781户实施拆旧复垦,增加农户财产性收益11962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8192万元。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5月份开始,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至10月底“清产核资“全面结束。11月份开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确认,至月底完成任务。2019年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对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折股,成立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把村民变股民,依法享受收益分配。

发展现代农业 做强特色产业

创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推广应用绿色种养结合项目,2019年增加稻田套养龙虾480亩,藕田养蟹650亩,增加稻田养殖收入650万元;同时实施绿色创建,建成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5万亩,种植优质稻米品种,培育本地稻米加工企业五湖粮油有限公司和科禾米业公司实施订单生产销售,增加收购价格0.25元/公斤,增加农民收入625万元;提高农机化水平,降低农药化肥成本,增加有机肥施用,亩均降本105元,全区水稻减少投资735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富民增收。2019年通过土地流转,新增土地流转4450亩,增加务工农民670多人,增加农民工工资收入850多万元,土地流转费387.3万元,增加农民种植收入1225万元。抓农业产业延伸服务,发展新兴产业。对所有涉农村(社区)均配备益农信息社建设,延伸农产品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平台建设,通过村级益农信息社信息员培训,培育农村新型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农业投入品电子商务采购与特色农产品与本地特色产品销售,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新增电商交易额3000万元,增加收入150万元。

培育新型主体 三产深度融合

着力在全区范围内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综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平台”有效对接,提升农产品档次、品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区农民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139家,其中:专业合作社115家;农地股份合作社18家;社区股份合作社6家;农户参社率80%以上。获得南通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16家,创建南通市级示范社5家、示范社培训教育基地1家。合作组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方面已初显成效,一是推进了全区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二是引导带动农民了解市场、学习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三是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让农民是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合作经营带来的增收成果。四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运行,使农民一方面可得到较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还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获得更多务工收入。

加大区内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深入挖掘如皋长寿养生资源禀赋,以原有特色产业基础为依托,积极构建以生态种养、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休闲观光、保健食品及养生医疗、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载体。区内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十佳示范加工集中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南通市级8家,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江海荷乡旅游区。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大机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特色发展”之路,优化组合、做大做强各大板块,夯实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的实力基础。下一步,将力争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3个,建成国家级示范加工园区1个,争创全域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做强农业电商。

打造特色田园 建设美丽乡村

整治环境,打造“生态优”。进一步加大村级环境整治、污染防止攻坚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完善人居环境的长效管理和考核监督机制,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着力营造优美和谐的田园景观,促进“田水林庄人”和谐共生。

因地制宜,打造“村庄美”。在认真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找出各村发展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实施村庄规划,注重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

彰显文化,打造“乡风好”。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农民群众政治素养、文化素质,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