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休闲与亚文化:路跑里的奇装异服

2019-12-04张李兵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伯明翰亚文化马拉松

□ 张李兵(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1、休闲与亚文化:一个伯明翰学派的解释框架

对于休闲,皮普尔认为它是一种思想或精神的态度。他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书中写到“文化的真实存在依赖于休闲”,并把宗教看成是连接休闲与文化两者间的桥梁。显然,皮普尔意识到了休闲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实则休闲与亚文化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亚文化存在着若干定义,随着社会变革和亚文化研究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也在不断的框定其研究范围,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认识到它的文化特性。“亚”包含了“第二”、“其次”的含义,本文认为“亚文化(subcultures)”即指不同与主流文化所相对的文化现象,不是割裂的且具有和主流文化相通的价值观念的文化。

西方学者在亚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自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学派最先着手系统研究亚文化并且初步形成了亚文化的概念,他们关注移民、劳工等边缘群体,形成最有代表性的“越轨亚文化”的社会学研究。

然而,真正将亚文化研究与休闲领域联系起来的却是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伯明翰学派于1964年成立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SSC)”,研究囊括了自1950年以前包括无赖青年、光头仔、摩登派、朋克、嬉皮士等几乎所有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他们关注青年亚文化与年龄、世代、阶级、种族、社会性别等社会变革带来的结构关系(胡疆锋,2006)。约翰·克拉克在《仪式抗争》中提出,19世纪中后期亚文化风格在休闲领域最为引人注目,原因是工人阶级的休闲时间既不是自由的,也不是不受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决定因素约束的。从1942年到1972年,随着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传统的阶级冲突很快被快速发展的消费关系所打破,消费主义和休闲被认为是青年意识的关键(胡疆锋,2008)。我国学者卫华认为伯明翰学派强调了,青年亚文化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休闲领域和消费领域,一是休闲领域是亚文化受主流社会控制最少的领域;二是战后未成年人在领域在娱乐领域里的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显然,上述研究揭示了亚文化与休闲领域的关联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那么体育休闲与亚文化之间又存在着哪些联系?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在早期研究英国朋克族发现,“滑板运动族”、“冲浪族”他们仅仅为了克服在社群当中日常生活刻板模式所带来的束缚,而并不完全是文化抵抗。此外,足球运动起初是英国精英阶层的休闲方式,伴随着工人阶级的进入,足球运动成为了他们互相联络情感的文化空间,形成了具有工人阶级特征的“男子汉气概”的风气。体育休闲既是休闲领域的一个分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亚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21世纪休闲时代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在伯明翰后期,仪式抵抗模式遭受到被批判,被认为不能用来分析如今多元化的亚文化群体,因而我们更应深入亚文化群体中去感受和体验,重新思考后亚文化的发展及边界。体育休闲无疑是未来我国创新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土壤,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成果为体育休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释框架。

2、路跑里的奇装异服现象

马拉松热是近年路跑赛事当中一大社会现象,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马拉松等路跑赛事逐年倍增。中国田径协会副会长王楠在《中国路跑运动报告》中指出,仅2018年中国举办马拉松运动赛事就有1581场,辐射人群约583万人,路跑运动已然成为了大众娱乐休闲的途径之一。其中路跑参与者身着奇装异服进行体育休闲的行为伴随马拉松热进入了社会公众的视野中 (下文简称异服现象)。他们有的打扮成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有的穿戴商业公司的广告标语,有的在T恤上打上“个性标签”,有的cosplay动漫里的二次元形象(如图1所示)。

图1

西方国家鼓励并且最早就积极开展个性化的路跑赛事。根据美国路跑协会的官方网站(USA RUNING)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已经扩展到超过35种非传统路跑赛事,主要包括泥巴跑、泡沫跑、荧光跑和僵尸跑等等(白莉莉等,2017)。目前,我国路跑事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就,尤其是马拉松赛事具有赛事数量多、参与规模大、城市覆盖率高等几大特点。但是相比之下,我国路跑赛事仍然偏重于竞技化并且同质化严重,全程、半程马拉松不计其数、奖金丰厚,例如2019年1月7日举办的厦门国际马拉松针对运动员设置的奖金最高多达4.5万美金;而个性化、亲子化、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的路跑赛事为数不多且需翻然改进。笔者认为,路跑赛事发展不能仅仅因为看重赛事品牌给予城市发展带来的边际效应而承接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系列路跑联赛,却忽略了赛事本身的休闲与文化内涵。

3、个案分析:体育休闲与亚文化表达

3.1、自由的赋权

众所周知,马拉松运动来源于西方一个勇士英雄的名字,雅典面对强敌入侵无奈派遣跑的最快的勇士赶赴斯巴达寻求救兵,最后在战争胜利报喜之后力竭而亡。马拉松全场一共42.195公里,此项目而言代表的就是人类长跑运动的极限,人们参加马拉松运动不仅是身体上的磨练也是意识上的突破和超越。马拉松运动对于参赛者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规则限制,无论你是什么年龄、性别、技术水平,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出发,走的同样的路,奔向同一个终点。通过访谈资料发现,在进行马拉松的过程中让参赛者感受到“自由”,人的主体性得以交还。

我之所以喜欢马拉松是由于参加这项运动可以自己掌握跑步的节奏,想快则快,想慢则慢,状态不好的时候随时可以停止比赛,不会受到外界的限制,非常自由。再说,跑马拉松时自己内心非常宁静,可以充分享受比赛带来的乐趣(刘转青,2017)。

3.2、风格的生产

约翰克拉克指出,虽然亚文化风格并不局限于休闲领域,但是风格的产生确实主要是在休闲领域变得引人注目。每次马拉松比赛中都会有各种不同装扮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种风格的生产。早期风格的出现伯明翰学派将其归咎于阶级的斗争和抵抗,而在马拉松运动中每个人都平等的,人们乐衷于此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愿和生活方式,在马拉松的赛场上他们能够通过“拼贴”来发泄自己的心情和观念。

3.3、身份的认同

不同的群体之间,有他们自己的符号。当他们在马拉松赛场上cosplay那些动漫人物时,可以毫不顾忌平日里的舆论,大胆的展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表达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得他们能够被辨别和认同。爱好足球的球迷会穿上自己喜爱球队的队服,而公司的员工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目的和来意。

4、启示

4.1、体育场域构建文化空间

在体育休闲中人们能够摆脱传统体育竞技规则的约束,去超越极限或是随心所欲,体育休闲成为了构建亚文化的文化空间的载体。其中产生出来的“风格”,恰恰是能够推动新体育发展的文化养料。全民健身时代,如何实现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体育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亚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打造个性化的休闲体育赛事,马拉松的荧光跑就是很好的例子,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此外,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赛事,不仅仅大众喜闻乐见,也是对亚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融合和改造。

4.2、商业收编转化体育产业

广场舞原本是大妈们在街边广场等地方自发组织起来的体育休闲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广场变成了 “可利用体育场地”。而大妈们开始参加起了比赛,中国广场舞大赛油然而生。因此,亚文化的生产能够被商业所收编,甚至是发展为体育产业。目前,我国已有不少民营体育场地在装饰中使用涂鸦等建设主题场馆,相比传统标准的体育赛场,年轻人更愿意处于亚文化的环境里进行体育休闲。

4.3、理性看待服务社会治理

亚文化并非完全是“越轨文化”,他的生产和出现都会存在背后的原因。在体育休闲的环境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应当加以引导服务社会治理。霹雳舞一度在我国消失,如今而又跻身进入奥运会,价值意义得到了重塑。广场舞发展为城市联赛后,锻炼的大妈们变得更加文明和积极向上,活跃于我国大大小小的荧幕之上。

5、结语

国内有学者对于异服现象提出坚决反对的态度,认为异服现象的产生使得马拉松比赛丧失了它的原本面目和意义 (崔永衡,2016)。然而,异服现象的产生绝非社会病态,而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是时代文化症候。前者因对“晒客”炫耀心理的批判继而忽视了异服现象的文化属性和特征,这样的理解过为片面。西方国家为了满足人的兴趣和休闲需求举办多种多样的主题赛事并且十分常见,有些比赛项目甚至可以说奇葩。比如英国小镇上的挖蚯蚓大赛,评出在规定时间内挖出蚯蚓最多的人获胜;还有芬兰每年举办的扔手机大赛,扔的最远的人获胜。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应更加让人思考,这些看似“恶趣味”的体育活动为什么能够吸引到人们的参与并且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猜你喜欢

伯明翰亚文化马拉松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冰上马拉松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猫王再现
垃圾围城
把脉“腐败亚文化”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