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帮带”理路

2019-12-04公楷鑫

关键词:传帮带培育价值观

公楷鑫 张 鹏

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一个民族的长盛不衰,都需要代代传承和发展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培育大学生真学、真懂、真认同、真信守、真践行、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正如习近平所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联系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研和采用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规律和模式,所提出并将做具体探研的“传帮带”培育理路,也即传理论、帮解惑、带践行的培育理路是环环相扣并三位一体的,既谋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得怎样、领悟得怎样、做得怎样,亦谋求将大学生的“学、悟、做”建立在教师怎样教、怎样帮、怎样带的基础上。以师者导学、师生互动、师德垂范、师生相资、师生互哺的相互影响与共同进步达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一、“传帮带”理路的内蕴

“传帮带”理路借鉴于中国由古至今所实行的学习技能和手艺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被当下中国职业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大国工匠的教学模式。基于师傅带徒弟模式所提出的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帮带”理路,就是要打破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模式所出现的“照本宣科”“应试教学”知行脱节问题,追求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三段论”和“矛盾论”。所谓“三段论”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传、要帮、要带,三者缺一不可,但这样三层含义虽能单独界定和独立存在,却也如同“矛盾论”对事物矛盾关系的阐述,三者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和相互给力。

(一)传理论的蕴意

传理论蕴意于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理论体系、理论价值、理论应用的灌输式传导,教师的导学要达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具体、完整、准确、深刻地知晓到。知晓是领悟和践行的前提条件。学校教学对学生知晓知识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传授式灌输的教学手段,即将教学知识由教师灌输给学生。所以称之为灌输,就是无论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教师对应该教学的知识不能有保留,要悉数传递。因此,也不能因为当下对灌输式教学方式所形成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痛批而盲视或忌讳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认真贯彻习近平对加强青少年“三观”教育的教导:“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2]同时,也要须知传理论的灌输方法并非仅仅是直灌直输、强灌硬输、盲灌盲输,而是体现到“传承和授意”的灌输,正如同“传”和“授”字的释义,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包括了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授予、授意、授业之意。还要须知教师以师者的有意和授意的目的性来实行理论的灌输式传导,就是要让学生对理论的接纳建立在教师对理论导向的基础上,以悦纳和理解来接受灌输和认可灌输。正如有研究者所阐述的观点:“由于人们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了,自主性加大了,要使灌输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事性,坚持灌输方法的启发性与针对性,坚持灌输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灌输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3]

(二)帮解惑的蕴意

“惑”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理解、内化收纳、理实一体、知行合一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既包括对理论层面学习认识不足的疑惑和不解,也包括实践层面对联系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用以律己不足的疑惑和不解。更具象而言,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一些理论与实践不对号的认识问题,很可能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作为一门修学分的课程来学习,也很可能在思想认识上曲解某一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以为然地与自己的修身不对号,甚至于可能有个别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一知半解、误识误解、懒学惰解。因此,教师不能以本本主义的、教条主义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来对待,满足于自己把按着课本、备课方案和学校的要求将应该讲解的知识讲到了,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听到了,还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情和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国内外的典型事例,要让应该讲到的理论既深刻又鲜活、既理性又具象、既有正面经验又有反面教训、既联系过去又联系现在、既联系国内又联系国外,既联系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又联系师生共同修身的需要,绝不能无视和轻描淡写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负面学情,更不能让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负面学情阻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心实意、完整准确、实事求是的认同和内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一套做一套,带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足的某些方面的问题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教师必须要做到:随教学、随观察、随了解、随分析、随引导、随排解、随澄清、随强化,通过授理论、摆事实、查问题,找根源,论危害、明是非、汲教益的链条式帮解惑做法,深化对学生墩品修身的教学效果,以深入分析问题和解惑问题的方式达成教学育人的目的。

(三)带践行的蕴意

一个“带”字的加入是“传帮带”理路的亮点,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师以身示范作用的加入、突出和强调。从高校过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看,教师处于言传和说教方,或夸夸其谈于理论,或师道尊严于说教,或牢骚颇多的无奈,或恨其不争的放纵,却忽视于言传身教的师者“乏带”的根源所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高校教师自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修养和自律上不足,或表现为相关理论素养的浅薄,或表现为在生活实际中做出的某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表现,以至于某些高校教师的“教授”身份被缩水、被戏说。教师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修养和践行存在问题,对于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无疑是抹煞不去的。古语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说,那么,高校教师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和践行不足又怎能让自己的说教和引导令大学生信服呢?自然也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说一套、做又是一套的负面影响弱化对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强调和实行教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践行,就是要求其自己要学在先、教在先并做在先,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换言之,打铁必须本身硬,教师自己做不到的却要求学生做到,这样的教学要求是没有说服力的。再从另一个角度说,还有教师会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引导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对于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批评的手段固然不可缺少,但批评是高压的责令手段,容易使接受批评者或口服心不服、或情感受挫而与教师产生距离感,教师的示范作用则是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更容易让大学生感受到入情入理,在情理融通中接受熏陶、感染和教化。条理化教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践行:一是理论修养要足够深厚,知识传授不乏力;二是生活实践要真正秉承,身教作用不乏力;三是师生互动要形成氛围,相互影响不乏力。

二、针对问题并破解问题的效能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效果最终要落实到使其真清楚、真理解、真内化、真笃信、真秉承的衡量标准上,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墩品修身不足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学习效果并非仅仅在于大学生本身,更在于高校的教学模式,“传帮带”理路是对当下高校已经形成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的突破,具有针对问题并破解问题的效能。

(一)针对并破解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的问题

“传帮带”理路提供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和实践如何紧密结合的途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范式表征出基于教师导学的三种不可或缺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以三个向度的组合形成操作模式,为教学实践的应用提供了思维导图与线路图。

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知行合一,对于如何以二者间的有机结合达成对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也不乏仁者见仁和智者见智的研讨观点,不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采取一些新鲜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效果还不足以达到教学目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表象上看是两层皮现象,也即施教方的教学意图与教学目的对被教方不能够完整达成,很容易被缩水,但从深层次追究则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表面化、形式化、工具化,这不是乱扣帽子的强拉硬套,分析下教师所采取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可谓之是为理论联系实践而联系,所联系到的实践或太过于老生常谈,或太过于生搬硬套,实践成分也恍如理论成分的套路化了,这样的实践与大学生所需要知道的实践内容和实践需要产生了距离。“传帮带”理路,将理论联系实践不仅仅着眼于传理论的过程要做到、做足、做扎实,还延展到帮解惑、带践行的过程中同时做到,三者是三位一体和相互作用的。这里的解惑不仅仅关注到了“大局问题”的排疑解惑,更关注到大学生个体和群体乃至教师、学校、生活环境中“小我问题”的排疑解惑,是针对大学生切身更为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排疑解惑,是理论联系实际更密切到被教育对象所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要将培育效果见诸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普遍性需要和特殊性需要。

(二)针对并破解教育主体缺位的问题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能片面于单维度的考量,而应体现为对“两个主体”合力作用的等同重视,即以学生为本的“被育主体”和以教师为本的“施教主体”的合力作用,但需要弄清楚的是两者间并非以绝对的“被育”和“施教”对象而存在,二者间存在“互资”“互哺”“互动”“互促”的作用,且教师的作用是先导的和示范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来,过往缺位的是教师,更准确地说是教师主体被片面化到重教学疏帮带、重言传疏身教、重师者疏为者。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毋庸置疑其教育主体是“以学生为本”,但不能在这个大方向上只强调学生要做到如何如何,而忽视教师的帮带作用,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是用来墩品修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能够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正如古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也如今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传帮带”理路将教师的施教主体缺位问题补充并凸显其中,明确教师既施教于学生,又施教于自己;既要要求学生知到和做到相统一,也要律己的教到和做到相统一,而恰恰在这一基点上考量过往的教师自律现状和帮带作用是不足的。无疑,“传帮带”理路针对了这一问题的症结,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前置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守的前提性条件和要件,会在强化教师的自身修养和师范作用的同时,将教师的师道尊严建立在大学生可钦佩和可效法的认同基础上,自然会有利于提高对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三)针对并破解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课题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粗放式的规模化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集约式的内涵化发展的新阶段,也即由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之时起,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已经明晰为应用型、地方性人才培养,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区别开了。这一政策导向引发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已经有高教人士和有识研究者在探研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当如何转型的课题,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传帮带”理路即是基于恰好契合了以“工匠精神”和工匠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论点。譬如:“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提升人才质量为核心,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培养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悄然转变,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工匠’回归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焦点问题。”[4]有学者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优秀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也应围绕这个定位展开。”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传帮带”理路所建立起来的高校立德树人理路,通过对师生关系的内涵补充进师徒关系的内涵,提供了针对并破解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课题,必定会有利于高校向应用型、地方性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理路借鉴。

三、“传帮带”理路的实现策略

(一)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中的“意”包括了同意、思考、采纳的意思。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认同和采纳“传帮带”理路,是对已有培育理路的冲击和挑战。尽管“传帮带”理路已有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理路和效能可鉴,但将这一理路借鉴到高校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路中还需要解放思想的从无意到有意。其有意程度应该达到:观点认同上的有意;效能认同上的有意;采纳应用上的有意。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有多个理路可认同可付诸实施,“传帮带”理路只是其中的一个,唯有有意而为之,才会使这一理路付诸于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实践,才会在有意为之的过程中积极探求其规律性,不断增长经验地产出更好的育人效能。这里不仅仅是对这一模式的有意而为之,还体现出勇于解放思想、善于探索、尝试教学理路创新的作为。

(二)有预立之

凡事预(事先有准备,预先)则立(成功),不预则废(败坏)(《礼记·中庸》)。这一古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唯有谋事在先,才能成事在后的道理。“预”是先期考量和有计划的安排,是行为实施的前提性条件,具象到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体现为学校决策、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科研探讨四层面[5]的事先考量到和事先安排设计好,事中的有序进行和扎扎实实地兑现,事后予以认真的总结分析,在不断总结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地坚持。

(三)有约行之

“约”是约定和约束,是标准和条件,是要求和目标,有约才有规范,有约才能教令畅通,有约才可量化教学要求,有约才能有教学管理的考评依据,有约才能鞭策教师将“传帮带”理路实实在在地应用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有约行之强调的是“传帮带”理路实践层面要有制度性约束,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认可和提倡的程度,要拿出实施方案,有领导、有步骤、有要求、有规范、有指导、有考核、有分析、有评估、有经验总结、有对问题的改进措施的进行,不可以只是一提而过和任其自由式发展,要让富有培育责任的教师明确任务、纳入教学、示范引导,要让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给予制度化保障,要切实应用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要让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收到更好的知行合一效果。[6]

(四)有研析之

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轮之两翼的是适合提高育人效果,同样,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7]利用“传帮带”理路亦要在已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实践,也要以科研的手段来分析现状、树立问题、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升可持续发展力。那么,高校应将对这种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讨纳入学校科研项目中,既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来导引教师包括大学生感悟和接纳这种教学观念,又引导教师包括大学生关注和探讨这种教学理路合理化利用的规律性,不断完善和充分利用这种教学理路。目前高校对于教学的科研氛围已经形成,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做科研项目已经是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躬身在研讨,因此,将这一教学理路纳入科研项目之中是可以顺理成章的事。需要强调,尽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传帮带”理路看似师傅带徒弟的老生常谈,只不过是高校师生教学模式对之的借用,没有什么太多的理性需要深入研讨,实则不然,将之作为科研项目的益处应会有四:充分表明学校的认可程度;开阔教师教学理路并应用于教学之中;对学生和教师同时起到墩品修身的作用;不断促进这一教学理路在实践层面的完善并提升育人效果。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必须拥有的中国力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必须承担起并必须承担好的立德树人重任,不断探索和尝试更富有成效性的教学理路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传帮带”理路的提出即针对于知行合一教学效果不足问题的创意思考,注重于从教师作为的角度来突破现状,追求教师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帮带”效果,追求教师和学生双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知行合一的双修双馨,继而促进教学双方都能够达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思想境界和修身操守。

猜你喜欢

传帮带培育价值观
传帮带中谋振兴
我的价值观
高校体育教师传帮带的实施措施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刍议“传帮带”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运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