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卫生连(排)一线战救能力的思考
2019-12-04欧阳甘霖郑世贤
邓 磊,欧阳甘霖,郑世贤
一线战救能力实战化训练是在救治力量、战术背景和特定作战环境中实施的战场急救训练。随着陆军作战样式、作战类型及未来作战伤员特点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新版卫生专业训练大纲对战救六大技术的训练标准明确,我军卫生连排的一线战救能力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1 提高一线战救能力实战化训练水平的必要性
1.1适应陆军卫勤转型要求 陆军的军—旅—营体制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部队已经落实了卫生连、卫生排的新编制,实现了陆军卫勤保障的扁平化指挥与管理。新的编制体制对伤员救治的组织指挥、力量运用、现场救治和伤员前接后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卫生连、卫生排迫切需要快速形成卫勤保障能力,在战救实战化训练的课目、内容、环境、情况设置及训练时间上,都加大了难度,提高了标准。
1.2适应卫勤实战化训练要求 卫勤实战化训练,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伤员救治为目标,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实战环境为背景,以提高战伤救治能力为根本而进行的贴近实战的训练。卫生专业训练大纲提出,卫生分队训练要以部队未来作战样式、作战任务为牵引,将战术、技术、装备、规程等关键要素进行整合,优化训练内容、提高训练标准,实现任务牵引、以战领训的总目标,要由基于素质能力为主的训练向基于任务能力训练转型,用担负的实战任务牵引,不断提高战救实战化训练水平。
1.3遵循时效救治原则要求 “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是时效救治的首要原则,是最大限度降低阵亡率和伤死率的关键,这要求救护人员和卫勤分队具有较强的现场救治能力,实战化训练是提高救护人员战场救治能力的有效途径。关于战伤死亡的统计资料显示,90%的战伤死亡发生在伤员被送达医疗救治机构之前的战场环境中,只有不到10%的死亡发生在各级救治机构中。因此,提高一线战救实战化训练水平十分必要[1]。
2 一线战救能力实战化训练的基本要求
2.1注重火力下“抢”伤员的能力 火力下抢救伤员是在敌方有效火力威胁下,对伤员实施抢救,训练中人员编成要满足战场伤员“抢”的需求,注重战术行动、指挥通信、伤员搜寻与定位,以及战场止血技术的训练,做到快抢快救。①组织对敌战斗,以优势火力反击和压制敌人,在战场上消灭敌人就是最好的医药;②协助伤员避险,协助伤员隐蔽,脱离危险,开设伤员集中隐蔽点;③止血,对大动脉出血伤员实施紧急止血,防止出现失血性休克[2]。
2.2注重战术区“救”伤员的能力 战术区救治伤员是在脱离火线环境下的现场救护,主要包括止血、通气、包扎、固定、搬运、止痛、输血输液和预防低体温等核心技术。以新版卫生专业训练大纲为依据,拉条目细化战术战伤救治核心技术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环境和考核标准,通过模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作业训练,不断提升救护能力。
2.3注重战术区“送”伤员的能力 后送战场伤员主要包括“医疗后送”(MEDEVAC)和“伤员后送”(CASEVAC),是将伤员从复杂恶劣的战术环境后送到上一级救治机构的过程。伤员在医疗后送工具上可接受持续的途中治疗,即监测伤员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输血、供氧等,通过训练,提高战场救护人员运用战伤救治策略,综合判断伤员伤情和战场战术环境,在伤员伤后15~30 min准确组织后送的能力。
3 外军一线战救能力训练的基本做法
3.1美军的做法 ①开展卫勤模拟训练。美陆军组建了模拟训练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卫勤模拟训练。他们还设立了卫勤模拟训练中心,在全球共开设了23个卫勤模拟训练中心,其中6个位于伊拉克和阿富汗,负责为陆军及其他军种部署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区的战斗卫生兵提供针对性专业技能培训。②开展基地化训练。美陆军在德克萨斯州建有全球最大的卫勤训练基地,年培训量达2.4万人。③开展战术对抗训练。主要作战中心每年都展开由各类高级指挥和参谋人员参加的作战模拟训练,可以使指挥员置身于陆海空天电全维作战空间,充分发挥指挥艺术和指挥能力[3]。
3.2德军的做法 ①卫勤实战化训练。德军卫勤训练始终聚焦任务,针对当前任务进行系统性训练。训练内容贴近实战,训练师资来自战场,训练环境还原实景,组训方法注重实效。②卫勤模拟训练[4]。该训练主要关注虚拟仿真、战术模拟和伤病员模拟三个方面。在不同训练层级合理使用模拟训练手段,如使用案例支撑、模拟伤员训练战伤救治技术(TCCC);使用高端模拟人训练医疗专业人员综合救治能力;使用3 D可视化仿真软件训练模块化医疗单元规划和部署;使用“严肃游戏”模拟开发战场急救技术策略训练软件;引进捷克开发的“虚拟战场空间”游戏,模拟战场的真实环境[5]。
4 提高陆军卫生连排一线战救能力训练的思考与对策
4.1开展实战化环境模拟训练 ①模拟战场环境训练,最大程度模拟实战环境、救治环境和战场环境,把战场氛围贯穿到战救训练全过程。比如在训练场地设置炸点、放空袭警报,模拟战场声、光、烟雾等,营造不间断侦察、全时段干扰、全过程对抗的战场环境,通过全时段、全要素连续作业,全面训练救护人员的智能、体能、技能、心理和战术水平。②模拟批量伤员救治训练,根据敌军武器致伤特点及我军作战地域环境,模拟实装、实弹及实战环境下批量伤员救治。通过模拟救治训练,最大限度贴近实战,增强救治人员的战术技能和反应能力,提高战术环境下的伤员救治能力。③模拟各种战伤仿真训练,引进模拟战术战伤救治训练系统,按实战要求模拟出复杂多变的环境,如逼真的自然环境、恶劣的战场环境和激烈的对抗环境等[6]。
4.2开展规范化救治技能训练 ①训练内容规范。以新版卫生专业训练大纲和《战伤救治规则》明确的救治技术作为现场急救技术主要训练内容,针对卫生连、卫生排和单个卫生人员,区分训练对象、区分层次、区分类别、区分专业实施模块化训练。②技术操作规范。救治技术训练要突出战救环境下的实用技术,根据不同的伤部、伤情、伤势模拟,规范首选的救治技术和操作标准,统一战救六大技术操作标准,救治人员根据信息系统显示的伤员数量、伤情伤势,决策针对性的救治方案。③救治流程规范。战术战伤救治要按照获知火线伤员呼救信号、在搜救伤员系统引导下展开救护行动,依次完成定位搜索伤员、伤员避险、火线急救、填写伤票、上报伤员信息、后送伤员等流程,使救护人员战场伤救治“抢、救、送”的能力得到整体训练。
4.3开展基地化卫勤对抗训练 ①开展战救基地化训练。着眼未来陆军作战卫勤保障的需求,整合优质卫生训练资源,依托卫勤训练基地(大队)建立陆军战术级战救训练基地,提高我军战救能力训练的水平[7]。②开展战救对抗训练。根据卫勤分队战斗编成进行模块化编组,各模块组织训练时均引入对抗“蓝军”,从战术背景、伤员批次、伤员数量、救治资源、救治时间、伤情变化等要素来对抗参训模块,增加训练的对抗性,提高战救训练难度和强度[8]。③开展战术卫勤想定训练。战术卫勤想定训练是依据不同的战术想定,开展具有实战背景的战救综合训练。卫勤分队全员、全装、全要素、全过程参与训练,将伤员救治依据战术想定融入到作战行动;救护人员、救护车辆均佩戴和装配战伤救治信息化装备,在模拟战场环境下开展技能、体能、智能、心理相融合的伤员救治训练,提升卫勤分队战救实战化训练水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