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军与外军战场一线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培训现行体制比较

2019-12-04李洲朋李萌蕊宋国勇霍江涛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外军救生员技术培训

解 卓,李洲朋,罗 熙,李萌蕊,宋国勇,霍江涛,崔 澂

外军特别是美军近年的战争实践证实,尽早开展自救互救和急救是降低阵亡率的首要关键[1]。目前,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均十分重视战场一线伤员自救互救和急救,将其视为与使用武器等战斗技能同等重要的关键技能[2]。随着我军新一轮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深入推进,适应实战化卫生勤务定位的新需求,战场一线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显得愈发迫切和重要。针对我军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现行培训体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借鉴外军先进经验予以探索,可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新型培训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 外军战场一线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培训现行体制

1.1北约国家军队 除美国外的北约国家军队,其战场一线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培训主要针对现役士兵及军士长,这些人员入伍前并不具备医学卫生相关专业知识。在北约各个军事基地,有专门负责训练战场救治技能的机构,受训者通过21个学时左右的学习,掌握战术性战伤救治、伤员气道处理技术、化学武器伤治疗等各项技能。

1.2美军

1.2.1单兵 美军士兵在新兵训练阶段接受自救互救训练,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战斗救生员培训。这类培训主要依托新兵训练基地开展。

1.2.2战斗救生员 美陆军战斗救生员一般是由不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的士兵担任,但普遍为优秀士兵以及普通中学、专业学校毕业生或大学预科生,要求至少为高中文化程度。每个班至少有1人经过培训成为合格的战斗救生员,而且每年都要对战斗救生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这类培训主要依托美军各基地的医疗模拟培训中心(MSTCS)进行,每个培训点耗资约170万美元,占地约600 m2。培训中心按照角色扮演场景、标准化伤员、简单任务训练和复杂任务训练等要求建设,实战化程度非常高。建设方案设计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具有多种阻碍救护者对受伤人员急救的虚拟现实环境,如敌方干扰、光线灰暗、大雾、战场嘈杂环境、破瓦残砾等全尺寸模拟场景,结合化妆真人、高仿真伤员人体模型,训练检验学员的交流、合作、伤病诊断和急救技能水平及能力。此外,美军战斗救生员还接受位于德克萨斯州萨姆休斯顿堡的陆军卫生部中心与相关学校的高级救护教程,进行系统的院校化培训。

1.2.3医务/卫生士官 美军有着制度化、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士官制度[3]。医务/卫生士官具有专业门类较多、技术性较强等特点,战斗救生员通过多级不同层次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可晋级为医务/卫生士官。此类培训多依托军队士官学校、部队训练机构的非学历教育,进行分级培训,学制灵活,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自救互救与急救技术培训亦是基础和重点培训的内容,所学内容较单兵、战斗救生员更为系统、丰富,涵盖更多专业性强、装备依赖性高的急救技能。此外,美军培训体制中,军队与军外协作密切,军地融合程度高。例如,卫生士官可以通过军外院校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接受医疗卫生的专业培训,提升自身的战场一线救援能力。

2 我军战场一线伤员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培训现行体制

2.1单兵 根据《军事训练大纲》《战伤救治规则》等相关指南和规定,我军在新兵训练阶段即进行一线伤员自救互救练习,施训人员多为新兵训练基地高年资士官,少数由卫生连医务士官或者军医担任。这类培训模式可以普及我军最基本的自救互救常识,但多为间断性的学习,专业性、系统性不强。加之新兵训练任务繁重、科目多,单兵对自救互救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学习主观能动性存在局限性,掌握熟练程度并不高。

2.2战斗救生员(卫生战士) 我军战斗救生员通常由所在连队优秀士兵选拔培养而来,大多数都获得预选卫生士官资格。他们在参训前一般没有医学知识背景,近期调研结果显示,这类人员中,学历为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的占比分别为19.0%、34.3%、0.7%[4]。军医大学、医务士官学校和边防卫勤训练大队向全军招收学制6个月的卫生类学兵,由专业的军事医学教员教授卫生勤务课程,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均为重点学习内容,其中包括在卫勤综合训练场地模拟战场一线救治。除此之外,也有士兵在兵种训练基地、综合训练基地或者师、旅卫生队或者卫生连进行4~6个月轮训性质培训,学习较为专业的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

2.3卫生员/医务士官 我军卫生岗位的卫生员和士官可通过名额选拔获得院校任职培训教育,学制为3个月至1年;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普通士兵和年轻士官可通过军队统一考试,考取医务士官学校,学制3年,获得医学类大专学历教育。较单兵、战斗救生员培训,接受院校教育的生源素质明显提高,授课专业性、系统性程度也有显著提升。战场一线伤员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亦为岗位任职课程,各个专业的学员均须学习和掌握。与战斗救生员培训相比,院校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授课教员层次更高,培训学时增加,对自救互救和急救相关技术、高科技含量装备的掌握要求更高。

3 我军战场一线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培训现行体制的思考与展望

3.1规模化培训程度有待提高,培训对象素质需提升 比较我军与外军战场一线伤员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培训现行体制,尽管我军通过院校、基地培训战斗救生员和卫生员,但获得院校规模化、正规化培训以及基地化轮训的士兵依旧占据少数,大部分人员接受的只是部队普及型教育。因培训员额不足,从而导致我军一线战场救治力量、数量编配短缺。在人员素质方面,我军战斗救生员培训对象近半为高中以下学历,卫生士官则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较外军而言,我军培训对象素质偏低,其学习能力,尤其是掌握技术装备依赖性高的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新一轮的体制编制调整中,应当加大院校师资力量、培训员额以及基地化轮训员额,并适当提高生源的文化素质水平,进而进一步提升我军战场一线自救互救和急救卫勤力量。

3.2培训实战化建设有待提升,教学模式避免单一 在培训场地方面,美军基地的医疗模拟培训中心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场地支持,其建设理念贴近实战化,模拟战场环境效果逼真,如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自救互救和急救力量,其实战能力不言而喻;相比而言,我军的培训场地多为模拟战场地形,在战场环境模拟、伤员模拟方面都未尽人意,实战化程度低、训练紧张感不足,往往导致受训人员战情观念缺如、技战术“两张皮”[5]。因此,我军应当加强训练场地投入,不仅要重视场地硬实力,也要注重战场模拟软实力,例如打造专业的伤情模拟小组,收集真实的音效,模拟多种不同规模、不同样式作战方案等等。

在教学模式上,外军培训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多样,近年来发展模拟仿真、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以期提高培训效能;而我军教学多以学科专业、课程为牵引的传统学历式教育,教学内容取舍简单,教学设计通用,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满堂灌式教学仍然占据较大比例,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广泛,教学有效互动欠缺,教学过程中对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不足。因此,必须要调整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实战化教学水平,才能从源头上提高受训人员自救互救和急救技术的掌握能力。

3.3培训机构定位需要精准,建立战伤救治培训长效循环机制 对比外军,我军培训机构对不同层级的培训目标和定位不清晰,存在职能重叠、重复训练、培训层次模糊等矛盾。在对不同类别层次培训方面,教育的梯次性、目标层次性、教学渐进性和岗位指向性要求尚不精确,卫生专业相关士兵、士官升级培训体制有待体系性完善。以战斗救生员培训为例,院校、基地两种途径的培训内容大致相同,没有突出院校的梯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员进修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对象的能力无层次感,人才常常被部队错位使用甚至“训而不用”,严重浪费培训资源。此外,目前士官制度的选升政策不配套,战现场自救互救及急救技术是相对短期的一类培训,但我军经过短期培训的士兵套改士官的比例并不高、使用率偏低、服役期短,导致战伤一线救治培训缺乏良性循环长效机制,受训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断层多,严重影响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不利于我军战场一线卫勤力量的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我军目前拥有医学类院校、综合型训练基地以及部队卫生岗位专业人才等3类施训资源,并且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软硬件实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应该可以达到一线战伤救治不同梯次培训的需求。因此,应着眼于部队单位的受训员额需求、受训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培训层次的多层分级指向、培训机构的目标定位、培训效果的连续长效等,充分利用、统筹调配院校规模化培训、基地化轮训和部队普及性培训三方力量,形成多层级“辐射传导”循环式培训,努力在人员数量及知识技能储备上满足一线战场卫勤力量的重塑,为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总要求提供强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外军救生员技术培训
外军军事体育训练“专”化特点及启示
怀仁市:举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
三大智能灯光技术培训于CIT2021展会期间举行
救生员有没有用
陕西千阳:春耕备耕抓上手 技术培训走在前
救生员
UGNX软件技术在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外军油料供应保障现状分析
关于提高军队院校教员任职能力的几点思考
美女救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