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东‘红颜’草莓低温预冷处理促早栽培技术

2019-12-04杨远杰

北方果树 2019年6期
关键词:缓苗花芽分化花序

杨远杰

(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辽宁 东港118300)

草莓促成栽培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培育花芽分化良好的壮苗。草莓花芽分化时间的早晚、分化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草莓产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温室栽培的草莓,主要来源于常规的露地育苗,尽管挑选的是优质壮苗,但其花芽分化受当地的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有关研究表明,如将露地育出的优质苗木通过低温处理,可提早花芽分化时间,提高花芽分化质量,对增加草莓早期产量、提早成熟有明显效果[1]。为此,本合作社于2014年7月通过对‘红颜’草莓苗设置不同的低温处理,总结出辽宁丹东地区主栽草莓品种‘红颜’适宜的低温预冷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以此指导 ‘红颜’草莓促早栽培。温室栽植经过冷藏处理的‘红颜’草莓,于11月中旬即可鲜果上市,比正常栽植提早上市25~30 d,出棚价160.00~200.00 元/kg,高出正常草莓上市价的4~6 倍,每666.7 m2可增收3 万~4 万元。现将‘红颜’草莓苗低温处理及其促早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低温预冷处理模式

7月末或8月初,将苗龄110~120 d、有四五片叶一芯的草莓苗定植于7 cm×7 cm 或8 cm×8 cm 的营养钵(内装风化沙子)中。要求苗木栽在营养钵一边,弓背向外,有利于定植时区分方向;深度要浅不露根、深不埋芯(过深影响缓苗)。假植后的营养钵苗需要用遮阳网遮荫,5~7 d 后撤下,随后将营养钵苗的老叶、病叶、黄叶摘除,留二三叶一芯。然后用施贝尔(15 mL)+咪鲜胺(30 mL)+甲维盐(10 g 杀虫剂)+细胞分裂素(20 g)混合液叶面喷施,预防白粉病、炭疽病、食叶性害虫,并能快速生根、缓苗。缓苗后,利用以下3 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预冷处理。

1.1 小拱棚内安装制冷机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点建造小拱棚。小拱棚为全镀锌钢管拱架结构或镀锌钢管架钢混结构,拱架间距1 m,半圆拱形,棚长25 m,跨度7 m,脊高1.8 m。拱棚占地面积175 m2,可培育假植营养钵苗3.5 万株。放置1 台制冷机(功率3 500 W)。

每天早上8 时打开棚膜和保温草苫。营养钵苗适度控水,保持营养钵内土壤水分达到土壤持水量的60%~70%;16 时覆棚膜和保温草苫,启动制冷机。低温处理第1 周夜温控制在15~10 ℃;第2 周夜温逐渐降低,控制在12~8 ℃(持续8 d 左右)。15 d 后便可获得花芽分化良好的营养钵苗。

1.2 气调库夜冷结合人为补光

在气调库(如贮存水果的气调库)4 个角和库中央,分别安装5 个LED 灯(规格220 V,40 W),以确保库内所有苗都可以见到光。

8月中旬将苗用长50 cm、宽30 cm、高25 cm 的塑料筐搬入气调库,营养钵单层平铺摆放。第1 天,常温管理,以适应库内环境。从第2 天开始,直至第9 天,均是8 时至16 时开灯,同时制冷;16 时闭灯,同时继续制冷,温度控制12~8 ℃。第10~第20 天,开灯、关灯、制冷时间同上,但库温控制住6~10 ℃。第21 天,常温管理,以适应室外的温度环境,便可获得花芽分化良好的营养钵苗。

进库后,根据营养钵的干湿度,8~10 d 浇1 次水,确保营养钵内的湿度达到土壤持水量的40%~60%。进库1 周左右打1 次杀菌剂、杀虫剂(方法同上)。

1.3 气调库制冷结合自然光

8月中旬缓苗后的营养钵苗(培育方法同上)放在长53 cm、宽36 cm、高28 cm 的塑料筐中,每筐可装40株。于16 时放置到冷库中,常温管理,以适应库内的新环境;第2~第20 天早晨8 时将装苗筐搬出冷库外,接受8 h 光照,16 时搬回冷库中;第2~第9 天,库温15~10 ℃;第10~第20 天,库温8~13 ℃;第21 天,常温管理,以适应室外的温度环境,便可获得花芽分化良好的营养钵苗。

进库后根据营养钵内的干湿度,3~5 d 浇1 次水,确保营养钵内的湿度达到土壤持水量的40%~60%。进库1 周左右需要打1 次杀菌剂、杀虫剂(方法同上)。

2 促早栽培技术

2.1 温室土壤处理

7月初,将温室土壤深翻耙平,保持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施用土壤熏蒸消毒剂后立即进行地膜覆盖,密封熏蒸25~30 d。8月初揭开地膜,耙松土壤,让残留气体充分挥发7~15 d。

2.2 施肥做垄

草莓生长必须有充足的钙,补钙尤为重要。每棚施用腐殖酸肥50 kg,腐殖酸对土壤板结、盐渍化有明显的改良作用,也可使土壤中固定的营养元素得以释放,为草莓提供更多的营养。施用方法可沟施、撒施。结合地力,配施农家肥8~10 m3,以腐熟的牛粪、马粪配合猪粪为宜。腐熟的鸡粪磷含量过高,不适宜单一施用或多量施用。若无法解决粪源,建议鸡粪可结合秸秆,或者与栽培蘑菇的下脚料配合应用。注意必须经过腐熟,否则易烧苗或将病虫菌带入棚中,造成人为土壤破坏。有条件可666.7 m2加硼肥1 kg。对年久的老温室,除施用腐殖酸、农家肥外,可以再增施微生物肥,每666.7 m2施入四五袋(40 kg/袋)。机械耕翻后机器做垄,垄高25~30 cm,上宽30~35 cm,下宽50 cm,垄沟宽25 cm。

2.3 定植

于8月末或9月初,选择阴天或晴天16—17 时,将塑料大棚或冷库进行低温处理的假植苗定植温室内。栽植时采用大垄双行的栽植方式,株距13~15 cm,小行距25~30 cm,666.7 m2定植1.0 万~1.1 万株。栽植方法是把假植的草莓营养钵苗脱去营养钵,带土坨移栽到土里,新茎弓背朝向垄沟,要求浅不露根、深不埋芯。定植后通过滴灌设施浇透定根水。草莓缓苗后开始进入正常生长期,白天温度不超过26 ℃,夜间温度控制在10 ℃以下(可以利用遮阳网和排气扇控制温度)。

35~40 d后,选用宽120~130 cm,厚度0.008 mm、韧性强、透光率10 %的黑色地膜进行垄面覆盖。盖膜前,把膜四周拉紧固定,于株心处开一小口将苗引出膜外,再将膜紧贴土面,然后四周压严,垄沟铺放稻壳或稻草。覆膜后,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浇水。水不能过多,达到土壤持水量的70%为宜。水多容易发生徒长,形成高脚苗;但也不能控水太大,过度控水会导致后期新叶枯干花萼焦边的缺钙症状。水分的多少可以看芯叶有无吐水现象为衡量标准。

2.4 温湿度管理

定植后要及时挂温度表。温度表要挂在棚室中温区,距离前地脚2 m 左右,高度距离苗叶片顶端10 cm为准。草莓正常生长期,白天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5 ℃,夜间温度保持10 ℃以下,尽量避免高温。9月下旬,草莓现蕾初期覆盖棚膜。棚膜选择PO 或PE 薄膜,厚度0.08~0.10 mm。覆膜后清除园内杂草及枯、老、黄、病叶,平整垄面。

覆盖大棚膜后要昼夜放风,在连续3~5 d 最低温度达到4 ℃时,关闭底风口;再等连续3~5 d 夜温降到4 ℃以下时,可以关闭顶风口;温差的合理管理能诱使花序提前产生。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以利于草莓开花与授粉。此时应掌握好温度,草莓花期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过高,花粉则失去生命活力,不能授粉。

生长期白天25 ℃,晚上8~10 ℃;花期白天23~27 ℃,晚上10~12 ℃;幼果期白天25~28 ℃,晚上8~10 ℃;果实膨大期白天25~28 ℃,晚上8~10 ℃;果实转色期白天20~25 ℃,晚上6~8 ℃。

2.5 肥水管理

定植后5~7 d,草莓芯叶叶缘早上开始吐露珠时,随滴灌系统冲施生根剂4 kg/666.7 m2,以增加根系的吸收能力,加快缓苗,促新根、毛细根萌发。应避免施用激素类生根剂造成徒长现象。缓苗后3 d 叶面喷施1 次细胞分裂素加海藻糖醇钙1 000 倍液,促进花芽萌动。

9月末至10月初,草莓进入花序现蕾期,随滴灌系统冲施1次黄腐酸钙镁肥(辽宁普天科技生产),666.7 m2施用量为4 kg。通过补充中微量元素,可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保障开花期花粉数量足,活力强。

10月中下旬,随着果实的膨大,对养分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在第一序果实开始转白膨大时,冲施1 次幼果肥(三要素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666.7 m2施用量为2.0~2.5 kg,以保障果实快速膨大。

第一序果实进入采收前期,可冲施1 次高钾型肥料 (三要素含量12%、6%、34%),666.7 m2施用量为1.5~2.0 kg,以加快果实的成熟和转色,为集中上市提供充足的营养。

第一序果实进入采收后期,第二序也进入果实转白期,此时整个植株因结果消耗养分和供应次花序果实生长,养分的需求达到峰值,冲施1 次黄腐植酸(辽宁普天科技生产),666.7 m2施用量为2.5 kg,以补充养分,保证后期植株的正常生长。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正值深冬低温期,肥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非常关键,尽量避免冲施一些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如15%、10%、40%的高钾复合肥)。因此时为低温期,10 cm 以下地温低于10 ℃,草莓根系处于半休眠状态,会造成养分的浪费和地温降低。建议在10 cm 土层以下的地温升高至12 ℃以上时施用大量元素肥料。

2.6 植株管理

2.6.1 摘叶

随着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草莓植株的叶片会逐渐老化黄化,边缘叶片出现水平生长,且无光泽,叶片的光合作用已经抵不上自身的消耗,如不适时摘除,容易发生叶斑病和灰霉病。所以,在新生叶片逐渐展开时,要适时摘除病、黄、老叶,降低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

2.6.2 掰腋芽

适宜的温度、水肥使草莓生长加快,很容易出现较多的腋芽,其萌发会形成匍匐茎或者新茎,造成养分分流,导致大果率低,影响产量。所以,一般只保留一二个侧枝(新茎),其余全部掰除,且越早越好。顶花序抽生后选留2 个方向好、粗壮的腋芽,其余均掰除。另外,抽生的匍匐茎会大量消耗母株养分,影响花芽分化,要及时摘除。丹东地区一般用竹片制成小的刀状工具剔除腋芽。

2.6.3 花序整理

以丹东栽培的‘红颜’草莓为例,通常情况下只疏果,选留果形较好的幼果。第一花序(每束花序有一二个花枝)留果3 个,第二花序留果2 个,第三花序留果1个。草莓的花序呈高低级次花序,级次越低果个越大;高级次花序分化较差,果实较小,商品价值低。另外花瓣的多少是决定果实个头的关键之一,五六瓣花结出个头很大的果实概率很小,在疏花过程中需要疏除;尽量选择七八瓣的花,出现大果概率高一些。及时疏果,合理留果,不仅保证产量,而且还可提高果品质量。草莓花序留果量,要根据植株健壮与否而定。对结果后的果枝及时摘除,以促进新花序的分化,后抽生花序结的果单果重也可达到30 g 以上。按‘红颜’结果枝全生育期最低6~8 个果计算,平均单株结果可达400~500 g,所以666.7 m2产量可达5 000 kg。

2.7 病虫害防治

2.7.1 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也可以危害叶柄和花。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白色的菌丝,严重时叶缘逐渐卷起呈汤匙状。果实受害时,果面覆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失去商品价值。

药剂预防需要抓住4 个关键时期:(1)缓苗期(9月中旬) 草莓缓苗后生长速度较快,叶片幼嫩部位易感染发病,应及时叶面喷施药剂预防,使植株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2)现蕾期(10月中旬) 开花后,草莓由营养生长转为与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植株抗病能力减弱,极易感染白粉病,应及早叶面喷施1 次阿米西达800 倍液,防止病害蔓延;(3)盛果期(11月下旬) 植株吸收的养分大部分被果实发育利用,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应及时叶面喷施世高1 000 倍液;(4)采收期(4—5月) 此时温湿度适宜白粉病的发生,应及时叶面喷施健达1 000 倍液。

2.7.2 灰霉病

灰霉病是典型的低温高湿病害,草莓花期是一个高发期。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幼果和成熟果实),也为害花和叶柄。最易感病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温度18~23 ℃、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 h 以上,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

花期是灰霉病最易侵染的时期,可采用凯津800倍、健达1 000 倍液叶面喷施。喷药时要畦面、沟底、棚膜全喷到,喷完后通风1 h 以上再闭棚,以降低棚内湿度。由于灰霉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要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或药剂混合施用,有利于提高药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7.3 红蜘蛛

红蜘蛛在叶背吸吮汁液,叶片受害后形成失绿斑点,继而扩大,严重时叶片出现锈色干枯,植株矮化,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和产量。

扣膜以后,全棚通打1 次爱卡螨 (1 000 倍液,叶面喷施)药剂,不留死角;现蕾前,释放1 次捕食螨5 000 只/666.7 m2,释放七八瓶;清明左右第二茬果结束,叶面喷施1 次螺虫乙酯1 000 倍液,可保证一年内不会发生红蜘蛛危害。

猜你喜欢

缓苗花芽分化花序
大葱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穿龙薯蓣的花序特征研究
新买的花怎么养
促进花芽分化 提高果树产量
不同种类地膜覆盖对露地辣椒生长及抗炭疽病的影响
低温和5—氮胞苷对油菜花芽分化和DNA甲基化的影响
果树花芽分化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葡萄花序整形修剪技术
花序最大的木本植物
花序最大的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