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桑黄菌“产业-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引领大学生创业*

2019-12-03柴倩倩

中国食用菌 2019年11期
关键词:桑黄菌种食用菌

柴倩倩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长春130122)

桑黄(Pellinus igniarius) 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药用真菌,具有广阔的生物医学开发前景。近年来,吉林省桑黄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食(药)用菌科研、人才、产业转化三者相互独立的“孤岛现象”[1],基于此,提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通过“嵌入”方式构建生态种植-科研创新-产业链升级深度融合的桑黄产业创新发展新范式[2]。

1 吉林省桑黄产业发展

1.1 桑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

桑黄作为珍贵的药用真菌,有“森林黄金”之美誉,我国对桑黄的认识和使用自汉朝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神农本草经》将桑黄记录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具有提升人体机能的作用;日本《原色日本菌类图鉴》记载表明桑黄可治疗偏瘫一类中风病、腹痛及淋病。我国桑黄常见于东北原始森林,集中分布于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及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喜生于杨树、柳树、白桦树、桑树等阔叶树的树干,因桑黄寄生树种不同,其形状、颜色及所含成分不尽相同。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桑黄产业的发展现状

1.2 吉林省桑黄产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作为我国野生桑黄生长分布的重要地区,在我国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中,长白山占其中一个。长白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垂直景观带上分布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带和苔原带,森林植被丰富,为包括桑黄在内的菌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吉林省较早实现了仿野生桑黄的人工栽培,目前主要有2种模式,一种是椴木栽植,选取桑树等木段消毒、接种、发菌,最后到出菇,生长周期长,有效成分相对稳定;另一种是人工袋料栽培,配方以木屑为主,生长周期短,颜色嫩黄,有效成分相对没有椴木为培养基的桑黄子实体稳定。

近年来,随着日本、韩国成功将桑黄开发成抗癌药物,吉林省内延边州、通化县、长白县地区陆续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温室大棚种植基地培育桑黄,合作社社员人均年收入可达6万元。吉林省桑黄种植经济效益凸显,成为产业扶贫新路径,2019年吉林省林草局投资200万元建设桑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村”发展的方式,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桑黄产业发展的缩影。

2 吉林省桑黄产业的发展瓶颈

2.1 桑黄生产技术细节多,技术流程衔接不畅

目前吉林省的桑黄生产中所使用的菌种,大多是从长白山野生环境中采集驯化而来,野生资源是桑黄菌驯化、杂交、诱变育种的宝贵资源,以选育优良品种。栽培驯化技术细节包括栽培过程中使用的物理和化学方法,例如灭菌操作、紫外线灯使用、原材料处理、棉塞处理、空气过滤以及桑黄菌丝的生长方向等。不仅如此,食用菌生长的温度、湿度、通风、排水、虫源等都会直接影响栽培质量桑黄菌生产各个环节操作规范是避免杂菌污染的关键,因此生产中要争取做到连贯不间断,才能实现灭菌彻底、接菌无污染。由于我国食用菌产业整体科学栽培技术发展较晚,当前桑黄培育方法大多依靠传统农业“口口相传”和“土经验”,未来大规模生产中难以实现高质量科学化栽培。

2.2 桑黄加工流程长,缺乏交叉学科人才

桑黄从菌种驯化选育、培养基选择与制作、产品的深加工工艺,流程长且领域广[3]。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日渐普及,智能生产管理已被引入,恒温、恒湿、光照及二氧化碳控制等,自动化食用菌生产流水线对食用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菌种优选、杂菌控制、产品深加工、设备改造维护。食用菌产业已向多个学科延伸,因此“一专多强”的交叉学科人才是桑黄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桑黄产业化相关的人才培养,知识点较为陈旧,延续落后的技术方式,知识更新与前瞻性不足,难以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交叉学科人才。

2.3 桑黄产业化发展存在“孤岛现象”

吉林省在种植栽培(农副产品)和初加工阶段(袋泡茶)已取得初步发展,下一步精深加工发展尤其是进入中药饮片阶段仍面临诸多瓶颈,主要体现在面临市场准入、质量标准、质控技术等方面问题。其发展瓶颈背后的原因在于省内目前桑黄产业的学科资源(科学研究)、人才资源(人才培养)、产业资源(知识转化)之间组织边界强,相对封闭[4]。表现为桑黄领域的学科研究、种植培育、产业转化三者实践中交互少,未形成深度的交流融合与利益共享机制,“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综上所述,吉林省桑黄产业技术衔接、人才培养和产业化管理水平上存在的不足构成了桑黄产业发展瓶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打破部门之间强边界,以桑黄领域的创业为载体,进行资源整合与协调管理,通过“嵌入”方式促使科研、人才、产业交流融合,以此打破吉林省桑黄产业发展瓶颈。

3 大学生创新创业为桑黄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3.1 食用菌专业人才具备专业理论与创新能力

3.1.1 掌握专业理论

食用菌生产技术细节多,各个技术细节的使用以及时机的把握连成整体构成一套技术流程,因此各个技术单元衔接的质量决定了整体技术水平。传统桑黄栽培经验缺少规范化运作,经常导致菌包污染。食用菌专业大学生在制菌过程中系统掌握了制种、母种扩繁、原种、栽培种、菌棒等的科学制作方法,杜绝污染和病虫害发生。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离不开科学体系的建设,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撑,包括食用菌组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生理学,特别是与育种相关的产量、品质、抗性、周期、环境响应等遗传与生理研究等理论,都是食用菌生产体系建设关键环节,因此只有掌握专业系统理论,才能推动食用菌生产体系建设,激发出产业技术创新的动能。

3.1.2 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菌种

吉林省是我国桑黄生长分布的重要地区,近年来桑黄种植及初加工规模发展迅速,但与日韩桑黄产业精深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在于菌种的自主研发能力。日韩企业在食用菌菌种上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以金针菇为例,工厂化大生产所需的金针菇菌种大多来自于日本和韩国,我国企业每年需要缴纳不菲的菌种专利使用费,一方面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受制于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将成为桑黄行业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的关键人才。千济方创始人陈晓华带领大学生研发团队,从优质野生桑黄分离得到需要的菌株,通过初筛淘汰了90%~95%不符合要求的菌株,剩下的菌株进行复筛,从而进行重复实验和观察,再通过迭代培育,驯化成功了“千济方1号”优质野生桑黄菌种。立足独特生态资源驯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桑黄菌种,为人工大规模栽培优质桑黄奠定了坚实基础。

3.1.3 引入先进技术手段

在桑黄培育生产中,空气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传统生产过程因对各项重要环境因子定量监测能力不够易导致病害多发,物联网提供的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在发菌过程中对桑黄生长的温度、湿度、通风、排水等形成系统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桑黄菌培养设施内传感器、控制器、摄像、机械设备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终端连接起来,利用定量监测数据构建病害发生预警模型,及时有效地排除桑黄培育过程中的风险。因此,桑黄培育中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改造和维护将成为食用菌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引入先进技术人才对加速改造提升和优化传统桑黄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3.2 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提升食用菌市场流通能力

3.2.1 冷链物流提升食用菌市场流通率

食用菌流通的适宜贮运温度范围为0~12℃,温度过低会造成冷害,温度过高将缩短保鲜期,食用菌的储运物流环节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和经济效益。新鲜香菇、金针菇、平菇、双孢菇从产地到销售终端,冷链断链流通是常态,鲜品损耗率高。桑黄、松茸、牛肝菌等食用菌因保鲜条件制约只能以干货形态流通,这不仅影响到了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流通率,也使食用菌生产销售者利益受损。近年来,建设食用菌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受到行业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解决食用菌的流通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提升鲜品食用菌保鲜率,从而扩展食用菌销售范围,提升食用菌市场流通率。

3.2.2 冷储加工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

现代加工储运技术的革新还有助于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秀珍菇、香菇等鲜品食用菌经高压蒸汽蒸煮迅速熟透,随即进入超低温冷冻室储存,可以最大限度锁住特有鲜味。可制成休闲零食扩大销售范围,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物流专业人才重要性愈发凸显,现代物流人才的引入有助于科学规划设计食用菌产地冷库、冷链加工车间以及冷链流通渠道,实现高效节能,降低食用菌储运物流成本,利用现代物流全程数字化品控追溯,让更多优质食用菌从田间走上全国民众的餐桌。

3.3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开创食用菌消费新场景

多年来我国食用菌规模产量在不断扩大,但初级菌类产品销售利润并不乐观,这与我国食用菌企业同质化竞争相关。在此背景下,能够把脉市场趋势的营销人才成为了食用菌行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行业跨界营销兴起,许多知名社会人士加入现代农业,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社交平台开创跨界营销,打造爆款农产品,出现了“褚橙”、“柳桃”、“潘苹果”等产品引发销售风潮。短视频电商的兴起,具有创意性“盆栽菌棒”、“多彩蘑盒”通过社交短视频平台吸引了众多粉丝流量,食用菌创意型产品销量十分可观。因此,有创新、懂创业的营销人才有助于重塑食用菌营销模式,开创食用菌消费新场景。

4 结语

吉林省桑黄菌产业要想真正做强做大,必须从生产技术、品质控制、加工储运到市场营销等全方位的创新发展来实现。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菌种、提升桑黄智能化培育水平、提升食用菌市场流通能力、开创食用菌消费新场景都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的背后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支撑。当代高校唯有不断地培养各专业人才,积极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水平,才能推动桑黄产业向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桑黄菌种食用菌
《桑黄》一书简介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桑黄对桑枝基料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研究
桑黄黄酮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HPLC法同时评价不同桑黄提取物中3种主要化合物的含量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