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汉、隋唐古典舞的传承与历史发展
2019-12-03高稚尧
□ 高稚尧 吴 茜
一、汉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两汉时期有收集乐舞的机构,称为乐府,其在民间收集历史上的舞蹈形式并做分类总结,进行相应的美化或修改,让舞蹈和音乐质量不断提高。受到乐府的影响,汉朝舞蹈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其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不仅有歌唱和舞蹈,还有杂耍和武术等等,花样繁多。其中更是有大型的歌舞表演,如《东海黄公》。该剧演出前会进行戏台搭建,演员化妆后穿着奇装异服,打扮成神仙或者动物,伴以唱、跳和话语对白的形式表演歌舞,将观众深深地带入了剧内场景中,活灵活现,使人流连忘返,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两汉时期有许多家喻户晓的舞蹈,比如有《长袖舞》《折腰舞》等等。而长袖和折腰舞是从战国时期流传下来,发源地在楚国,传承到汉朝,其舞姿和表演形式已经进行了多次优化改进,更加有欣赏价值。江苏徐州曾出土汉代长袖舞伎陶俑,女伎斜身欲倾,双臂展开,长袖顺指尖垂下,展现出女子秀美、轻盈、柔曼的身姿(图一)。
长袖舞,顾名思义,舞者携带长袖系于腰身,腰身婉转搭配系带显得更加柔美,由此人们便会有“长袖善舞”之说,在汉朝人尽皆知。而长袖舞在汉朝也在发生演变,后期慢慢延伸出了著名舞蹈《白丝舞》,此舞是让舞者身披白色丝巾,手拿丝带,造型极像小说和人们想象中的天界仙子,可见汉朝舞蹈主要突出舞者的身段美和舞姿的轻柔之美。
汉朝的人们,不止是学会了观赏舞蹈,更是亲自上阵,体验民俗风情。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回到老家设宴,当场表演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出自己的豪迈气概;并且表演结束后,紧接着开始跳舞,自身已经进入了某种境界,壮怀激烈。汉代的舞蹈形式,是从上至下,全民的参与,并乐在其中,如人们宴请宾客时,不仅找戏班子唱戏,更与宾客互相邀请跳舞,起到良好的联谊作用,而且是一种内心自发的行为,但这种优良的传统没有保存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人遗忘。
南北朝时期,配合当世的歌舞形式,融合了汉朝时的歌舞,让舞蹈变成了独立发展的一枝。同时这时期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和蛮夷都与中土进行使者往来,进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其中各地的舞蹈也在慢慢地互相学习模仿和借鉴,慢慢形成了文化经济的大发展,为唐朝舞蹈的繁荣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隋唐时期舞蹈的继承和改良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集权的巅峰时期,各领域发展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当权者思想开放,让各民族文化得到一统,在继承往朝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取精华去糟粕,隋唐舞蹈也因此发展得千姿百态。
1999年7月,太原市郊王郭村出土隋代墓葬虞弘墓,墓主人葬具呈仿木结构三开间、歇山顶殿堂建筑的汉白玉石椁,底座与中间墙板的四周内外满满皆为精美绝伦浮雕和彩绘,局部还有描金装饰,令人叹为观止(图二)。
石椁中部墙板的正中间图案最为宏阔。男女主人分坐在庐帐的坐榻上,庐帐两旁分站四位侍者,肃然站立。六位乐师,吹拉弹奏。中间一位胡人舞者左脚踩着小圆毯,右脚后翘,两臂一上一下来回翻动,身首扭转,正在表演。舞者身形灵动,正应唐代诗人李端关于胡腾舞的描述:“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形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图三)
在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背景下,舞蹈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类舞蹈大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师级的作品也如井喷般爆发,千姿百态。其艺术思想得以大大扩展延伸,这就使得上到宫内舞蹈,下至民间舞蹈,种类空前丰富,隋唐时期的空前盛世,造就了胡舞,胡腾、胡旋、柘枝最为流行,人人皆能为胡旋。胡旋舞的形式是舞者立于一处摆动身体进行旋转,节目效果全看临场发挥,场地也不受限,所以表演范围很广,而且不止我国人表演,从别国慕名而来的舞者也会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舞动。唐诗作为唐朝代表性的文化,反映了时局和文化发展程度,经常出现的字眼就有“胡姬”,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如胡姬酒肆中”、“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等。也从侧面体现出胡旋舞的家喻户晓程度。受舞蹈文化影响,唐代描绘的敦煌壁画,也有胡旋舞的影子,经常会有呈现旋转动作的飞天直上的造型。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当属《霓裳羽衣舞》。相传是唐玄宗根据外来印度乐曲改编而成,并由他最喜爱的妃子杨玉环进行表演,杨贵妃的舞姿也因此著名。这首舞曲主要是写月宫仙子的曼妙身段,表达作曲者对月亮上美好景象的向往与追求,所以这首乐曲的演出服就是设计成丝带这种仙女气质的样式,观众经常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仙境,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其整个框架分为三十六个乐段,先是前六称为散序(属于前奏,不进行歌曲和舞蹈表演),中间十八节叫做中序(引导观众,载歌载舞),其后紧跟后十二段名叫曲破(核心部分,仅表演舞蹈,不进行歌曲演唱),整个编曲及编舞高度和谐,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曲调的演唱,又有舞蹈的展示,更伴有精彩的乐器伴奏。以上种种都有极强的吸引力和艺术魅力,使得《霓裳羽衣曲》成为唐朝时家喻户晓的舞曲,甚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昭阳宫陪宴时,观看完《霓裳羽衣曲》的表演之后,当场赋诗一首:“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这直接表明了《霓裳羽衣舞》的魅力且独具特色,引得诗人驻足。但经过战乱,时局动荡,该曲逐渐失传,所幸南唐后主李煜醉心于研究往朝的诗词书画,其经过查阅翻找资料,结合自己的舞乐造诣,将《霓裳羽衣曲》完好地复原,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霓裳羽衣舞》是唐朝舞蹈水平的巅峰,象征着开元盛世的精气神。除此大型歌舞表演之外,也有民间舞蹈的流行,当时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便是《踏歌》。踏歌是一个总体的舞蹈概念,表演时舞者脚步踩着鼓点,给自己打着节拍,可以自行完成舞蹈的表演,百姓们因其便利性和趣味性经常举行踏歌。隋、唐时期的舞蹈发展就像是精致的盛筵,开元盛世之后,曲终人散,留下的仅有回忆和凄凉。
三、两汉到隋唐舞蹈的演变
1.两汉、隋唐舞蹈发展的相似点
这一时期舞蹈历史的发展,都是在收集往朝乐舞的形式并吸收其精华后改良而成;其当权者的思想开明,使得两朝的经济都空前繁荣,为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人们生活富足之后,便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舞蹈便是两朝人民主要娱乐手段,进一步促进了舞蹈的形式多元化发展。
汉朝舞蹈传承了战国时舞蹈的风格,并加以融会贯通,其表演形式已初具雏形。隋、唐时期也同样传承了往朝的舞蹈形式,还与当世外来舞蹈艺术相结合,更加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千姿百态。所以汉朝和隋唐时期古典舞得以繁荣发展。
2.质朴的汉朝舞蹈到千姿百态的唐朝舞蹈
汉朝之前,春秋时期盛行的“雅舞”慢慢显现出一成不变的缺点,逐渐被人们的艺术追求所淘汰,与此同时,产生于民间、发扬于民间的通俗乐曲和舞蹈,《踏歌》《楚歌》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朝廷随之也设置了专门的俗乐舞机构,保持舞蹈的生命力,显示出勃勃生机。
到了隋唐时期,掀起了中国乐舞的又一次发展高潮,其内容之丰富、式样之繁多、种类之全面、分类之细致,皆为前后历朝各代所望尘莫及。“万国衣冠花间醉,共赏帝都满城春”,在中国历史上,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程度达到顶峰,其以“容纳一切,通融一切”的气魄,创造了典雅柔曼、雄浑壮丽的大唐舞蹈文化,显露出盛唐的辉煌气息。
四、结 语
两汉、隋唐古典舞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两大顶点,这个时代的国力皆是空前强盛,直接让舞蹈从娱乐节目变成雅俗共赏,实现了艺术价值质的转化,让舞蹈艺术具有中国特色。汉唐舞发展至今,其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审美沉淀,舞蹈变得愈加美轮美奂,体现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影响极其深远。我们作为历史的保护与传承者,应该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艺术而骄傲、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