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纯阳宫“道德之门”

2019-12-03李晓霞

文物季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太白山龙飞道德经

□ 李晓霞

一、“道德之门”概貌

太原纯阳宫原宫门,又称“道德之门”,明代建造。面宽三间,进深3米,三门为劵拱门,正门高约7.2米,侧门高约5.05米,砖砌仿木结构,两侧配有八字合抱装饰看墙和东西倒座。屋顶琉璃作,歇山顶,吻兽齐备。屋顶正脊两侧有螭吻,垂脊、戗脊各设有昂首闭嘴的垂兽和戗兽,角脊有一蹲兽,角檐下尽端有螭首套兽。檐下砖雕三踩斗栱,昂为直出麻花头雕饰,栱为各种吉祥、植物、动物纹样雕饰,斗栱相间有金彩牡丹、梅、荷和菊图案,多姿多彩,雕刻十分精美。

正门上方砖匾门额,上书楷书“道德之门”四个大字,四字中间有“正阳书”。正阳祖师,即为钟离权,八仙之一,相传是吕洞宾之师,全真道把他列为“北五祖”之一[1]。道教徒信仰的道和德是老子阐述的道德。道教的理论经典《道德经》中对“道”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万物产生的路径。“道”的引申义就是任何事物要走的道路。我们从“道”这个字的组成部分可以看出,“道”就是知行合一,“首”代表头,也就是有思想有头脑的生命,“走”代表行走,意思就是我们不仅要用大脑去思考,同时还要付诸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在验证中思考,循环往复才会接近于大道。在宫门上的“道”字采用了金文中“道”字的写法,“道”字由“行”和“首”构成。中间的“首”字是人头的形象,两侧是“行”字,在金文中“行”字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整个字的意思是人在十字路口选择应该走的道路。

“德”在《道德经》中的表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认为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宫门上的“德”字写成“悳”,“德“的古文即为“悳”。《六书精蕴》云:“直心为悳。生理本直,人行道而有得于心为悳。”道是天地间本然之道,德是人行于道上心的感悟。德在《说文》里的解释为:“得,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段玉载注:“内得于已,谓身心所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2]当道落实于人,人便拥有了固有的本性,即德。“德”也可以理解为坦然获得,无愧于心,合乎天道的思想和方法。心是德的核心意义,周代金文中“德”字从心,旨在表明心性修养的重要,“直”本意为中通而直,直升而上,这里可以理解为正。老子认为的“正”在《道德经》中记载:“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直心为悳也就是道家的无欲清净思想。之后小篆“悳”字明确加彳表示德在行中才能完成。总之,“道”代表自然规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规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在宫门两侧刻有石质楹联,上联为“道合昊天天上仙班第一”,下联“祠开晋地埊下栋宇无双”,上联题款“太白山人题”。楹联上联夸赞吕洞宾的道行仙班第一,下联夸赞纯阳宫的建筑天下无双。太白山人,《明史》隐逸传记载:“孙一元,字太初,不知何许人,问其邑里,曰:“我秦人也。”尝栖太白之巅,故号太白山人。”[3]“秦”是明代地理区划之一“陕西”的别名或简称,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为秦岭的最高峰,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第十一洞天,也是道教高德常选择隐居之地。殷云霄的《太白山人传》记载:孙一元“后则入终南山,继复入太白山,嚼草木,居息大石崖下。时有所得,赤脚散发,走山取高峰,持古松枝,扣巨奇石为歌。”[4]俨然是一个隐居道士的形象。

《明史》:“一元姿性绝人,善为诗,风仪秀朗,踪迹奇谲,乌巾白帢,携铁笛鹤瓢,遍游中原,东逾齐、鲁,南涉江、淮,历荆抵吴越,所至赋诗,谈神仙,论当世事,往往倾其座人。”[5]孙一元从18岁开始,南下游历山水,遍游中原,东到山东,南过长江,淮河,正德初年到达浙江和江苏一带,开始了定居生活,饮酒赋诗,好不悠哉。根据史料孙一元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年),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仅37岁。那么孙一元应在1502年—1509年这个时间段遍游中原,推想他途中来到太原,当他慕名来到纯阳宫拜访时,正赶上纯阳宫宫门的修建,一时兴起便为纯阳宫题了对联,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由此推之,纯阳宫宫门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弘治晚期到正德初期。孙一元除精通于道家外,其诗歌也被称为明代山水三绝之一,他是明代山水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流传下来诗歌561首,收录在《太白山人漫稿》。

西次间匾文草书“虎伏”,东次间匾文草书“龙飞”。明代典籍记载:“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虎伏”和“龙飞”匾文正因青龙、白虎为道教的护法门神,镇守道观的山门而设置在宫门两侧,左为青龙,右为白虎。“虎伏”二字中间有“山中宰相”。《南史》记载:“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每得其书,烧香虔受。帝手敕招之,锡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6]可知山中宰相指的是南朝梁时的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龙飞”二字中间有“河上仙翁”。《隋书》记载:“《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7]可知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他最主要贡献是为老子的《道德经》作注。崔曙诗曰:“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8]令尹是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诗中所说为老子出关的典故。《全唐文》记载:“老子出关,尹喜曰:‘子将隐矣,愿为我著书。’于是作《道德经》五千余言,莫知所终。”[9]相传老子出关作《道德经》后,尹喜后随老子而去成仙。

“虎伏”和“龙飞”正好对应着“山中宰相”和“河上仙翁”。“山中宰相”学问高深,隐居茅山,正如老虎潜伏在深山之中。“河上仙翁”道教祖师,羽化登仙,正如腾龙飞升,一去不回。“虎伏”和“龙飞”这都体现了道家追求的不问世事,清净修炼,羽化登仙的思想。

宫门背面上方刻有“蓬壶佳瑞”九叠篆书,字体折叠堆曲,均匀对称。

二、“道德之门”在纯阳宫地位

纯阳宫是按照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首先来到宫门,即“道德之门”,进入“道德之门”,便入修道之门。进入二进院,小四合院,形成围合空间。二三进院之间是献殿,是高规格的祭坛,用来摆放贡品,为祭祀场所。第二进院东、西、南三面围合,较为封闭是实和。北边献殿是开放式空间,无门无窗,不设供奉,是过渡性的“虚”殿,是虚合。进入第三进院,左右有配殿,中间为吕祖殿,形成一个回空间,是问道之地。第四进院为九宫八卦院,底层八面为砖券窑洞,依八卦的方位所建,为修道之地,洞顶四面建亭台楼阁,象征羽化登仙,中间为方形三间两层亭,也叫降笔楼。第五进院为巍阁,是宫内最高建筑。下层为潜真洞,为得道之地,上层为玉皇阁,为升仙之地。后两院的楼阁建筑是道教的登仙之地,象征着修道后得道高升,羽化登仙。

道德之门入道、献殿祭拜、吕祖殿问道、九宫八卦院修道、潜真洞得道,后两院的亭台楼阁羽化登仙,这就是纯阳宫,围绕着中轴线展开,层层深入,井然有序,设计变化独特而不失整体,建筑空间意味深长。

“道德之门”作为纯阳宫明代的正门,它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道德之门”就是“入道之门”。

[1][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道藏》影印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鲍永玲《直心为德及意象考释》,《哲学分析》,2011年03期,30页。

[3][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九八《孙一元》,中华书局,1974年7629页。

[4]《增订太白山人漫稿》附录,明万历二十五年张睿卿刻三十九年增刻本。

[5][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九八《孙一元》,中华书局,1974年,7629页。

[6][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六隐逸下《陶弘景传》,中华书局,1975年。

[7][唐]魏征《隋书》卷三四十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中华书局,1997年。

[8][唐]李白等《全唐诗》卷 155,中华书局,1985年。

[9][清]董皓《全唐文》第02部卷一百六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猜你喜欢

太白山龙飞道德经
战备拉动考核
夏日太白山 九岳
道德经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奇妙的大自然
大秦岭·山水
张强、肖龙飞招贴作品
敬业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借我一双慧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