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运动下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研究
2019-12-02王远杰
摘要: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参加健身活动,青少年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面对越来越多的身心健康问题低龄化使得人们对于合理安排青少年运动以缓解心理压力逐渐重视起来,但当前普通群众在体育健身中还存在着较大的盲从性,如何科学地指导青少年群体进行体育锻炼并合理评价运动后的效果,是科学健身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运动训练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归纳了目前青少年健身运动下心理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应用合适运动处方,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参加运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对青少年的心理效应具有积极的意义,适量的健身运动可以减轻青少年的心理压力、预防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和自我认知能力;在从事不同专项运动处方进行锻炼身体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跨度和不同锻炼频率以及适宜的强度,在心肺功能、身体素质、体质形态和心理素质方面才会有好的效果。
关键词:健身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 引言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参加健身活动。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面对越来越多的身心健康问题低龄化使得人们对于青少年运动的合理性逐渐重视起来,但当前人们在体育健身中还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如何科学地指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并合理评价运动后的效果,是科学健身的关键所在。
二、 健身运动
健身运动是涵盖了所有的增强体能和健康的活动,健身运动的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指发展身体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技能,预防老化,增强肌肉和心血管系统从而达到减轻体重以及放松娱乐而从事的身体活动。健身运动可以根据对身体不同的效果分为三种:有氧与无氧运动、柔韧性锻炼、动态和静态运动。有氧运动是通过调动了大量的肌肉群使身体使用更多的氧气从而提高心肺功能,有氧运动包括爬山,骑单车,疾走,游泳等。无氧运动是通过力量训练和阻力训练,达到增强肌肉提高骨骼强度,保持身体平衡协调的能力,包括俯卧撑,引体向上,哑铃弯举。柔韧性锻炼主要通过伸展放松肌肉,提高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减少身体活动时受伤的可能性。动态和静态运动中动态运动是不断活动,在运动中舒张心血管,让血液充分流动而静态运动比如举重就是通过肌肉收缩来提升力量。
健身运动可以有效的促进身体素质,同时可以保持健康的体重,帮助拥有健康的消化系统,提高骨密度,肌肉强度,关节灵活性,促进生理健康,降低手术风险和提高免疫力。研究指出,运动可以提高人对寿命的期望和整体生活质量。相较于没有从事健身运动的人,拥有中高强度健身运动的人有着更少的死亡率。适度的运动还可以通过减少炎症来预防老化。
三、 身心健康
健康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目标。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身体(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所以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身心健康的标准有很多,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某一公认的评定标准。其中,心理健康的雙因素结构模型认为,心理健康的评价应包括积极状态的提升,与消极状态的消除。我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35年,徐春霖在一项关于工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提到,提升心理健康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能够为止努力的一个或多个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他人夸奖,得到他人的承认”、二是“感觉到自己正在往积极的方向进步”、三是“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十点。1. 有充分的安全感。2. 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 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 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 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8. 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9.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 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拥有健全人格,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和社会适应良好。
四、 健身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日益迅速,面临社会、家庭、学校不同程度的压力,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亦不断加大。当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可以使青少年迅速回归到正常轨道,而参与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良好途径之一。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他们的负性情绪会随着运动得到改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不参加或少参加健身运动的学生高。健身运动也被很多国家列为心理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美国和欧洲等国家逐渐完善相关健身运动治疗体系。从以上可以看出健身运动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疲劳,适度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减轻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对消除青少年心理疲劳具有良好的作用,有助于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近些年,科学整体化的大趋势要求各学科进一步整合,运动心理学家们对普通人身体锻炼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认识到体育活动不仅有健身的功能,还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Leith和Taylor(1990)曾对1979-1989年间发表的81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回顾总结,结果表明,回顾的研究中多数研究显示出长期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
陈勇嘉、殷恒婵(2003)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模型的研究》中对335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适用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模型的六个维度。随后甄志平(2005)等人采用实验研究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中学生进行健康干预教育,结果发现,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
殷恒婵(2007)对32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的现状和特点。在探索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现,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也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压力、人际关系、情绪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而且,这3个因素所起的中介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压力、人际关系、情绪,但差异不大。王艳荣(2007)在《不同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对苏州大学164名大学生施以七种不同运动处方(篮球、足球、排球、散打、体育舞蹈、健美操、踏板操),来考察七种运动处方的实际作用,结果表明,在经过8周的七种专项运动处方锻炼后证实,无论大学生从事何种专项运动处方进行锻炼身体,只要坚持每周至少三次,无论在心血管和肺功能方面,还是身体素质及体质体形和心理素质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收获。运动处方锻炼的强度以偏向中等强度的上限越好,同时要结合锻炼者自身的体质条件,循序渐进。
五、 健身运动对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殷恒婵、陈爱国(2012)以2463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确定了5套运动干预方案,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实施10周的运动干预結果发现5套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揭示了不同运动方案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特点为学校针对性、高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有效运动方案。随后殷恒婵、陈爱国等人(2014)在探讨“武术+跳绳+8字跑”和“花样跑步”两种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各个维度的效果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时发现“武术+跳绳+8字跑”和“花样跑步”均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且随干预时间增加,效果更为显著;两种方案在改善小学生执行功能子功能效果上各有所长。殷恒婵等人(2015)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继续采用5种不同方案对小学生进行运动干预。结果发现花样跑步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刷新功能和转换功能;趣味田径游戏和“踢毽+游戏”都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抑制功能;“小手球+素质练习”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转换功能;“武术+花样跳绳+8字跑”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抑制功能、刷新功能和转换功能。由此得出5种运动干预方案均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且在改善小学生执行功能子功能效果上各有所长的结论。
李作平(2012)《健美操运动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针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进行探究,该研究认为参与健美操运动可以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促进人际交往,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激发女大学生的表现欲望,调节心态,使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修养得到改善和提升。刘星亮,孟思进(2013)运用文献资料、体质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初、高中两个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通过12周的运动干预,其健身效果显著,验证了运动干预内容、方法和手段能有效地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与健康促进的目的。郑辉(2016)在《不同频度体育运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频度的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改善具有不同的效果;体育运动持续的时间、运动的频率、运动的项目多样化等因素对心理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国英,马子辉(2017)在《健身运动处方对高校体育保健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对师范学院的保健生中进行为期12周的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发现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较大的作用,对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其他等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但影响不大。研究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可以提高保健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保健生康复。针对体育专项课进行的健身运动处方对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果显著,尤其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
六、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身的需求趋向于生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健身运动的普及以及后期运动处方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健身锻炼的科学化。健身运动处方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针对个人身体状况而制定的运动锻炼方案和相应的锻炼方法。对于科学指导青少年从事健身运动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从以前的单独对运动影响心理健康,运动影响压力、人际关系、情绪,运动影响情绪因素中的紧张、抑郁等进行研究到现在对相关人群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的现状和特点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渐增加,并不断壮大。
七、 结论
健身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效应具有积极的意义,进行健身运动,可以减轻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疲劳,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和自我认知,还能改善青少年的情绪和人际关系,提高青少年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情况及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成心理健康的几个心理纬度(情绪、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性)上,而在其他的纬度方面研究的较少,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学校和家庭应加大体育活动的力度,积极开展多方面活动,将健身活动理念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在享受体育快乐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通过提高体育课质量,按照健康第一的理念开展体育教学,确保青少年能通过体育课的运动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
[1]殷恒婵,李鑫楠,陈爱国,宋湘勤,杜吟,潘家礼,王畅.5种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脑执行功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1):7-10.
[2]李佳佳.运动干预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张磊,殷恒婵,王茜.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与心理压力三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2):229-234.
[4]马春林,刘志民.体育运动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28-33.
[5]付舒,毛志雄.身体锻炼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5):615-619.
作者简介:
王远杰,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