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古诗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9-12-02王吉桥
摘 要:古诗词是古人情感和意志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其中蕴含着许多智慧,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选取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充满热情,并通过诵读等教学手段加速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提升古诗词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尝试通过几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语文素养
古诗词以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成为人们了解古代文明和文化背景的主要载体,同时,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仅无法体会到古诗词中蕴含的意味和美感,而且反感古诗词的背诵要求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同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知作者的感情,并学会表达,这说明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思考、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能明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以研究的心态学习,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
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一般是经过专家和学者的重重考查的,经典作品值得教师和学生的细细品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深入了解经典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了解当时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社会地位,作者依据自身经历进行创作的原因等等。只有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抱有研究的心态,才能通过教师相关的讲解自发寻找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古诗词的手抄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在学习《游山西村》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当时作者陆游的创作背景:当时陆游被罢官闲居在家,虽然回家之后的心情特别复杂,但陆游并没有选择心灰意冷,而是在江南农村生活中感知到了希望和光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诗,这一年春天,陆游来到山西村游玩,在村中农家做客,受到热情地款待,便写出了这首诗。在学生对于作者陆游的经历和感情基调有所了解后,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除了是指真实的村庄和山路外,还代指当时作者对于自己前途的看法,虽然当时被罢官,但是他仍旧持有热情。
二、 进行古诗词诵读,尊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古人在学习时一般通过诵读的方式完成,影视剧中学生摇头晃脑的场景大家都看过,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也可以通过诵读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体会古诗词中透露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验存在不同,所以他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关注点不同,深入分析的角度也不同,为响应我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号召,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尊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减少学生思维定式的出现。
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诵读,因为这首词的整体基调比较欢快,虽然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苦不堪言,但辛弃疾能够从中作乐,通过直白的田园生活的描绘来展现自己的心胸。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中的插画进行理解,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图便展现在学生眼前,其中人物的悠闲自得正是作者感情寄托的载体。同时,教师可邀请几名学生讲讲这首词传递给自己的情感,或者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
三、 以多媒体為介质,呈现古诗词中描绘的内容
众所周知,古诗词中的语言较为精练,其中蕴含的感情较多,这是古人咬文嚼字式美感的呈现,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未免有些生涩难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下的产物——多媒体,多媒体具有将抽象事物具象化,将难度较高的词语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现代白话文或诙谐幽默的语言的特征,将多媒体与古诗词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古诗词中呈现的场景,让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有所感触,从而更加了解作者所呈现出的感情和意境美。
例如,在学习《泊船瓜洲》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画视频,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诗中的春景和明月的情景,瓜州和京口只隔着一条河,通过情境的展示,学生能够了解到作者王安石还未到任却开始思乡的情感。另外,由于诗中的“绿”是本诗的诗眼,是一个名词作动词的用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赋予看不见的春风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吹拂、百草鲜绿的场景立刻浮现在学生眼前,既有色彩又有意境。
总之,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的教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更加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期待,从而逐渐提升学生对于汉字魅力和古诗词所透露出的情感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欧阳蓉.以经典吟诵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J].甘肃教育,2018(7):88.
[2]夏秀文.经典诗词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7(24):94.
作者简介:
王吉桥,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酒店乡杨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