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本土文化 促进品德养成
2019-12-02陈美玲
摘 要:我國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进步与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宝贵历史遗产。因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在人才的需求上除了知识与技能外,对品德素养也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应从幼儿阶段着手,加强品德素养培养。而本土文化传承与幼儿品德素养培育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将本土文化为载体进行品德素养教育有利于幼儿审美素养培育,使幼儿受到文化情怀的熏陶,实现良好品质的塑造,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发展。故而本文以“与滨海古镇互动的环境”创设为主题展开探索,力求能通过该研究总结出利于幼儿良好品德塑造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本土文化;滨海古镇;幼儿品德素养教育
一、 前言
文化属于一个地区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形态等的统称,软实力实质即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得到展现的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为我们党与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于不同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重要讲话,且表明应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进行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展示。在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里,前人为我们遗留下了大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对这些文化精髓进行传承与推广,把超越国度、跨越时空的,充满价值的文化精神给予弘扬,将立足本国且面向世界的传统文化创新成果给予传播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但现今受经济大潮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重重危机。对当代幼儿来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故而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是当务之急。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遗留下来了很多文化底蕴丰富的古镇,且保存都较完好。在我们生活的家乡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本土古建筑(如:孙氏古厝,印象顶街),迄今风采依旧,属于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古镇传承与集合了本土独特的乡土人情、生活习俗。为使本土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进一步响应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展现中华民族优化文化,将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进行推广,我园所处的铜陵古镇属于福建省较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滨海古城独特建筑风貌展现了相去甚远的历史年代,我园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了“创设与滨海古镇互动的环境来培育幼儿品德素养”的主题活动,通过多样化方式来将滨海古镇独特文化资源进行展示,使滨海古镇文化与精神得到弘扬,实现当地文化的代代相传很有必要,这也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与使命。
二、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增强幼儿对滨海古镇文化的兴趣
将本土滨海古镇文化渗透到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中的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家乡具备的独特建筑、饮食、风俗等文化来陶冶性情,对自己生活的家乡及其周边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师从收集的与“滨海古镇”相关的信息中筛选出更健康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使幼儿感悟到家乡独特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我园园区环境创设方面也很注重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如幼儿园大门是一艘船的形状,楼道东侧为海洋知识知多少?海龟、龙虾等实物标本,西侧为古厝,回廊不同形式的渔民画创作,各种各样的船、家乡的美食、玩在铜陵吃在铜陵等班级主题墙布置,使滨海古镇的独特感在幼儿脑海中扎根,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热爱之情,以此来达到良好品德培育之效。
三、 抓住时机宣传本土文化、丰富品德教育素材
我园位于铜陵古镇,故而在此次本土文化传承活动中重点为幼儿讲解铜陵古镇的来源,历史文化、特产、名人等,帮助幼儿了解与认识关帝文化,以关帝的“忠、义、勇”品行,实现幼儿重情重义、勇敢品德的培育。了解与认识孙家古厝、郑成功水操台等,使幼儿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以及名胜古迹有更全面的了解,使幼儿从小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
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特有的形象性、高效性与开放性等优势在各行业均得到了大力应用,那么教师也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载体来转变传统教学的限制,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让信息技术变成现代教育的基本工具与方式。而本土古建筑是先人生活、学习与智慧的结晶,不管是布局、造型、材料或色彩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给后人独特的美。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展示铜陵古镇的相关名胜古迹,风土风貌、人文地理等图片与视频,使幼儿感受家乡古镇的特色文化,增强幼儿的审美鉴赏力,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幼儿情操,帮助幼儿感受家乡文化的精湛与浑厚,进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品德素养。同时,通过在园内模拟开展本土自主游戏活动,如角色游戏“铜陵一日游”,鼓励幼儿在活动中扮演小导游角色,为游客讲解东山关帝庙、风动石的由来,介绍海鲜干品店、特色小吃一条街的独特风味食物、观看踩街等,使幼儿明白文化是在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而自己作为炎黄子孙,应具备“守土有责”意识,将这种特色文化资源继续传承下去,以此来增强幼儿的民族精神与责任感。
四、 通过家校融合教育模式塑造,协助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幼儿园为幼儿接受知识、学会做人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场所,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计划性的、目的性的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但一个人的成长除了接受幼儿园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虽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存在方式上的区别,不过本质目的皆是使幼儿可通过教育获得良好成长,换句话讲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的延续与补充。故而在品德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模式,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使得幼儿园教育和家庭均将自身独特的教育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品德素养培养得到良好效果。故而在本次创设与滨海古镇互动的环境主题活动中,我园还借助“庆六一民俗伴成长,快乐过六一”活动的开展,创设铜陵小吃、儿时的味道、儿时的游戏、民俗文化才艺表演等环节,唤起家长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和热情,让家长充分意识到本土文化资源里具备大量有价值的幼儿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有利,让家长带孩子实地体验。如每年的五月十三关帝文化节鼓励家长带幼儿观看民俗踩街活动,尝一尝古镇中烧腱灵、金钱肉、荷花包、春卷、海蛎煎等独特美食,听一听民歌,到古镇里各种风格独特的店铺与作坊进行参观;带幼儿参观渔港码头,游览九仙山,欣赏了解九仙山路有“涂鸦传统”为幼儿提供和滨海古镇互动的机会,使幼儿能亲身体会与领略家乡的魅力,感受到祖国山川的秀美,并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使幼儿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海洋生物标本馆,认识海洋生物,让幼儿明白海洋生物也需要干净的、舒适的生活环境,但由于居民乱扔垃圾,以至于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导致海洋生物死亡,通过案例的列举来增强幼儿保护海洋、不乱扔垃圾的意识。
在此次的创设与滨海古镇互动的环境来培育幼儿品德素养的主题活动中,我园有一位家长是非遗物质传承人,而东山歌册也属于铜陵古镇非常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而我们将家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活动中与这位家长联合从歌册里选择了一些蕴含了做人做事的内容(如孝亲敬长)为幼儿进行讲解渗透,并引导幼儿倾听闽南语儿歌,进行优秀品德价值观传递,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幼儿在歌曲中感受东山铜陵古镇人民的聪慧与文明,进而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传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达到增强幼儿责任感的目的。
五、 结论
我国是具备五年前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历史价值及审美价值,是我国民众淳朴民风及质朴审美观的直接体现。幼儿属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幼儿品德好坏直接关系到国人的文化修养,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成败,故而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才思敏捷、独具慧眼,挖掘滨海古镇这一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将其与幼儿品德教育充分结合,展现其育人价值与功能,结合幼儿年龄与性格特征,以“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本土文化能真正融入幼儿心中,成为本土文化资源的传承者与坚守者,努力去保护它,也促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良好品行得到塑造。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幼儿区域活动内涵[J].学周刊,2019(18):167.
[2]梁乐敏.幼儿园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以顺德区本土文化的传承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57-158.
[3]杨秋.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策略研究——以荆门市三所幼儿园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1):143-145.
[4]闫丽馨.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省旬阳县第三幼儿园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7(7):70-71.
作者简介:
陈美玲,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第二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