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主义艺术的慰藉
2019-12-02韩放
摘 要:从“人生在世”的“存在论”的维度切入美学研究,这也就意味着它自觉地放弃了从生产、社会、阶级、群众等维度切入美学研究的唯物史观思路,大胆地转移到了以人——抽象的、个体的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轨道。对于艺术的欣赏趋向性个人的感受和表现符号本身的生命力,实在主义艺术感的美的追求在于意识形态的情感表达,它可以让美感和艺术修养得以进步而不被一种社会游戏、或是一种没有被编码的密码所限制这种立场表达。
关键词:实在主义;意识形态;现代主义绘画;视角
一、 意识形态是实在主义产生的基础
意识形态的存在,使得极简主义、初级主义、基本结构与特殊物品等等说法而著称的事业有了不一样的含义。这种意识形态的宣布占据的立场表达,一方面其他区别于现代主义绘画与雕塑,另一方面还标出了极简主义——称为实在主义艺术更恰当些。毋宁说它属于感性历史的历史,感性的自然史,如果让其宣布的东西称得上是一种立场的理由,那么实在主义正是与现代注意绘画和现代主义雕塑的关系中才得以定义或确定它渴望占据的立场。
在唐纳德·贾德看来:当你开始协调各个部分的时候,首先你会假设你拥有一个迷糊的形体——画布的矩形——和确定的各个部分,这完全乱套了,因为你应该先有一个确定的整体而不是部分或者很少的部分。实在主义的观点看来,运用其他形状而不是矩形的基底,这无疑是种痛苦的延长。实在主义者对于雕塑的态度更为暧昧,比如,贾德似乎将其称为特殊的东西,想象是和不同于雕塑的东西。而罗伯特。莫里斯则将自己确定无疑的实在主义作品构想成那个已经失效了的构成主义雕塑传统的恢复。即使这两者的观点有所差异,但也无关紧要了,首先他们对雕塑,跟大多数我们(绘画者)一样,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而且,是构成的”,其中“某些特殊的因素……与整体相分离,并因此在作品中确立各种关系”,与这种空间的呼应之且与“多部分的、弯弯曲曲的”雕塑做对比,贾德与莫里斯强调那种整全的、单一的和不可分的东西的价值。形状即物品,其实很多批评家已经指出贾德和莫里斯的作品即空洞,其实我更倾向于秩序,比如连续性的秩序或是一个接着另一个的那种秩序更为恰当些。
二、 情境是实在主义的感知
实在主义属于物品的既定特质的形状的代言人,如果说还不能作为某种物品的本身,其对于物性的支持是似乎以其自身的权利而成为艺术的。从现代主义绘画角度来看,实在主义表现出的不仅异化于自身,而且还与其自身相对的感性与现代主义绘画通过形状的媒介来击溃或悬搁他自身的物性这一自我律令之间,仿佛是直接相冲突的。感知并不“外在于”结构,认知符号学强调结构是在经验上得以建立的,搞清楚“内在形象”的概念,是任何内心性都是一种感觉性——即便是一种本体感受的感觉性——培育的,实在主义的感性是剧场化的,莫里斯相信,这种“恒久的、已知形状的力量,为格式塔的力量”所强化的意识,使人们比以往更清醒地意识到,他自己正在确立诸种关系,当他从不同的位置,在不断变化着的光线和空间脉络的条件下,去把握对象的情境经验。
另一方面,其作品的意义在于其隐藏着的拟人主义是剧场化的,这不仅仅是实在主义作品常见的那种攻击性的效果,而且还可以从观看者中强行夺取的特殊共谋关系的效应。换句话说自然主义(又称拟人主义)是实在主义的核心,那么实在主义的意义不在于它是拟人的,而在于它的意义。现代主义绘画与实在主义的意识形态相拒斥着,而且,在其最杰出的实践者们的那里,也拒斥了现代主义雕塑。在剧场与现代主义绘画、剧场性与绘画性之间,存在着一场有关经验的、信念和感性的战争,物性作为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主题,使得这一冲突的顽固与明显的不可调和性萌发成一种新事物。
实在主义的观众是某一个,这个观看者在一个情境中将这一情境的体验为它的手段,面对实在主义作品,这件作品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尽管那一刻他并不是唯一的观众),这似乎与实在主义所声称的“人人都能理解的东西”的感性追求与“作品诉诸唯一的观看者”相矛盾,不过这种矛盾只是表面上的,因为,这个观看者只需要走进安放实在主义作品的房间,就能成為那样一个观看者—仿佛那件作品一直在等待着他。无论对兴趣的概念还是对物性概念来讲,无穷性都是关键,实在主义对于时间的痴迷,对于体验的绵延的痴迷,所剧场化的表现不仅仅是物性的无穷性,而且可以以时间的无穷性来面对观看者,仿佛因此将他孤立出来,仿佛一种无限的视角被加已领会,这种痴迷标志着实在主义作品与现代主义绘画、雕塑之间的一个深刻差异。作品的自我创造的连续与完整的在场性,被人们当作一种瞬间性来加以体验,仿佛人们只要再敏锐些,那么,一个单纯的瞬间就足以令他看到一切,体验到它的全部深度和完整性,被它永远的说服。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弗雷德著,张晓剑,沈语冰译.艺术于物性 论文与评论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ALAIN DE BOTTON ISBN:978-0-140-27661-9 www.greenpenguin.co.uk.
[3]【比】蒂埃利·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M].沈语冰,张晓剑,陶铮,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4]【法】安娜·挨诺,【法】安娜·贝雅埃.视觉艺术符号学[M].怀宇,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5]〈書評〉デュフレンヌ『美学と哲学』 Mike Dufrenne: Esthétique et Philosophie. Ed. Klincksieck, Collection desthétique I. Paris,1967,212 p.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Aesthetics.
作者简介:
韩放,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