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儿科诊室见闻录
2019-12-02肖巍
肖巍
第一个诊室里的故事
“在耳鼻喉科诊室中,很多检查都需要我们使用仪器伸入孩子的口腔、鼻腔和耳朵里进行,这就需要我们特别用爱心和耐心来面对每个孩子。”
王桂香:爱在细微处,
我的耳鼻喉诊室有故事
气管异物,绝不仅仅是吸出来这么简单
镜头回放:
你们一定想象不到,耳鼻喉诊室里因异物就诊的患儿特别多,异物塞到鼻子里、耳朵里,危险性相对小一些,可是呛到气管里面的,就比较危险了。在国外,和我们同样级别的医院里,这种病例一年里也许不到10例,但是我们有400~500例。尤其是在过年前后,儿童气管异物发生的情况特别多。
一天夜里,一对父母抱着孩子来就诊。他们身上穿着睡衣,脚上穿着拖鞋,手里还拿着一张CT片,一看就是急匆匆地出门看病,而且已经在别的医院就诊过的患者。这个孩子的呼吸方式和正常孩子不太一样,呼吸声粗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的气道可能有问题。
果然,孩子的父母开门见山地说:“医生,大过年的,我们也没有注意,孩子和他姐姐在抢着玩菜园里的豆子,孩子为了不让姐姐抢到,一边跑一边往嘴巴里塞豆子,结果呛进气管了。别的医院说治不了,让我们转来这里。”
我接过患儿的CT片,发现这颗豆子就卡在孩子的气管里。这颗豆子的一部分把右侧的支气管堵得满满的,还有半截正好堵在主气道里边,与细小的气管异物堵塞相比,这种情况更凶险,孩子随时可能出现窒息。
事不宜迟,我马上跟家长交代:“需要马上安排手术!”孩子的父母一听“手术”二字有点蒙,问道:“难道不是在门诊直接用管子吸出来吗?”“你们看,这颗豆子已经堵住了大部分气道,用钳子夹都很困难,更不可能吸出来了。另外,这颗豆子很大,不论是直接夹住取出来还是夹碎后取出来,都很困难,在取出来的过程中孩子随时有窒息的可能。但是手术是唯一的办法,所以,虽然风险很高,但我们只能手术,而且我们需要争分夺秒。”
经过耐心的解释,孩子的父母签了手术同意书。但我明显能感觉到他们对这种手术的高风险没概念。这次手术最危险的一种可能是,在使用异物钳夹取异物退出的过程中,如果豆子经过最窄的聲门时被卡住,豆子会再掉下去,很有可能掉到对侧的气管内,孩子就有可能窒息而亡。
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很详细地交代病情,家长有时候也很难理解。甚至有些家长还会觉得我们“小题大做”“吓唬他们”。殊不知,孩子已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还好,后来手术比较顺利,孩子也顺利出院了。
关于气管异物防治的健康科普
气管异物是父母最不希望孩子发生的意外之一,因为可能会导致孩子窒息,出现生命危险。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被异物呛到?在平日的照护中,父母应该如何有效地避免异物进入孩子的气管?如果一旦发生此类情况,父母又应该如何在黄金时间帮孩子脱离危险?
为什么孩子容易发生呛咳?
幼儿牙齿发育不全,难以嚼碎坚果类食物,如花生、豆类、瓜子等,此外,咽喉的保护性反射功能也不健全,当孩子进食此类食物时,嬉笑、哭闹、跌倒时都易将食物吸入气道,这是气管、支气管异物最常见的原因。此外,儿童喜欢口含小食物或小玩具玩,突然说话、大笑或摔倒时也可能将异物吸入气道。
如何发现孩子气管有异物?
一般情况下,当异物呛到气管里,孩子会有很明显的症状。刚被呛到时,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停地剧烈咳嗽,有的甚至会咳嗽到呕吐。同时因为憋气,孩子的脸色也会发白,嘴巴和鼻子周围发青。之后孩子会有间断的咳嗽和喘息,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发烧等炎症表现。
如何帮助孩子脱离危险?
如果怀疑孩子气管或支气管有异物,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就诊路上要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避免哭闹,也不要再继续给孩子喂水或者食物,以免影响之后的检查和治疗。
如何让孩子远离容易造成窒息的危险物品?
●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些家人喜欢给孩子喂食一些花生、瓜子等食物。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这类食物常常随手可取。孩子们在玩闹时,很容易出现一边嚼着花生一边哈哈大笑的情况。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咀嚼功能和咳嗽反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旦食物被呛进气管,孩子很难通过剧烈的咳嗽把呛到气管里的东西咳出来。因此,3岁以内的儿童,建议不要喂食干果。
● 教育孩子不要口内含物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嘴巴里含着东西是不安全的行为,并如实告知可能产生的后果。比如,孩子喜欢嘴巴里含着小玩具,或者笔帽等,一定要及时纠正。
● 密切观察孩子的日常情况
有些孩子在刚被呛到的时候,表现并不明显。家长可能以为只是简单的咳嗽,没有过多的关注,然后,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会有时不时咳嗽和喘息的状况,有的家长甚至是在反复的内科治疗无效后才到耳鼻喉科就诊。病史时间越长,气道内炎症越重,就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因此,密切观察孩子的日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就诊也是十分重要的。
谈到这里,王医生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几年前,我们收治了一名2岁多的患儿,因为肺炎他反复住院了好几次,虽然每次在外院住院都照了胸片,但都没有发现异物。后来到我们这里检查,我们发现孩子气管里确实呛到了异物,异物是一颗猪牙,因为这颗猪牙正好和肋骨的影像重合,所以之前一直没有发现。原来这个孩子在1岁多的时候吃过一次猪头肉,当时呛到了,却没有引起家长重视。”
宝宝犬吠样咳,小心急性喉炎
镜头回放:
急性喉炎在秋冬季的儿童耳鼻喉科诊室里非常常见。有一次,一位妈妈半夜里抱着孩子来就诊,孩子1岁左右,一直哭闹不安,很烦躁。妈妈很紧张地问我:“医生,我的孩子好像喉咙里卡了东西,您快看看。”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追问孩子吃了什么,她说:“我也不知道。孩子白天还好好的,吃晚饭后也好好的。孩子9点多就睡着了,但晚上11点多的时候,他突然就憋醒了,呼吸声特别粗。我们发现孩子想哭,但是哭不出声音了,嗓音特别哑,而且咳嗽的声音很奇怪。”
恰好,此時孩子又咳嗽了几声,像小狗的叫声。这种咳嗽声非常典型,我们称之为“犬吠样咳”,是秋冬季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急性喉炎所产生的特殊咳嗽声。于是,我赶紧安抚了孩子的妈妈:“您先别太着急,经过初步诊断孩子可能是急性喉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喉部感染。我们先完善相关检查,确诊后会马上给孩子进行雾化等相关治疗。”
一听到“喉炎”两个字,这位妈妈立刻紧张起来:“喉炎?严重吗?孩子会不会突然憋住?”“别担心,喉炎来得比较突然,但治疗得当的话效果还是很好的。我们需要给孩子做一下雾化,适当用点激素,同时做一些检查。您和孩子需要在医院急诊观察一段时间。”
第二天,当我再看到这位妈妈和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状况已经明显好多了。这位妈妈明显放松了许多,但是谈到孩子昨天的状况,仍然心有余悸。
关于急性喉炎防治的健康科普
如果父母把喉炎当成感冒,用治疗感冒的方法去处理,没有按时做雾化治疗,或者雾化治疗做得不够充分,患儿的喉部水肿明显,或者痰排不出来,痰液在气管里边结成痰痂,会堵塞到气道,这时孩子的呼吸困难就不容易缓解了。所以,对于喉炎,父母一定要特别重视。
为什么宝宝容易患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冬季温差较大时,孩子的抵抗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急性喉炎常发生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该病多继发于咽炎、鼻炎或感冒着凉之后。宝宝发生急性喉炎后,因其喉腔狭小,喉部黏膜下组织松弛,黏膜淋巴管丰富,极易产生水肿并阻塞喉腔。除了典型的犬吠样咳嗽,还可以通过患儿的发音和呼吸状况判断。
如何及时发现宝宝得了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是婴幼儿时期较严重、特别需要注意的急症,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家长要学会早期辨别,及时送医:
急性喉炎多伴有发热、声音嘶哑、咳嗽等,初起声音嘶哑大多不严重,哭闹时有喉鸣声,继而炎症侵及声门,则成“空、空”样咳嗽声,像小狗叫。白天症状较轻,夜间加重。
宝宝可能出现面色青紫、三凹征(即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剑突下凹陷)。
宝宝得了急性喉炎,父母如何应对?
● 用手机录下宝宝咳嗽的声音
喉炎导致的喉头水肿需要用喉镜才能看到,而普通的感冒症状很少进行这样的检查。
所以医生检查时最典型的判断依据就是咳嗽和声音情况,带宝宝去医院看病时,如果刚好医生听到宝宝咳嗽了,就能立即判断出来。如果医生没有听到宝宝咳嗽声,有可能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所以建议父母最好能用手机录下宝宝咳嗽的声音,方便医生判断。
● 遵照医嘱,及时、彻底地进行雾化治疗
在急性喉炎的治疗过程中,有些家长会认为它就是普通感冒,从而忽视了雾化治疗的重要性。如果雾化治疗做得不够,再加上秋冬季干燥的环境,宝宝的痰液会在气管里结成块状,就像是异物,也会堵塞气道,呼吸困难的状况就更难得到缓解了。所以说,喉炎的治疗时机和正确判断都很重要。
● 喉炎的夜间护理很关键
喉炎的症状晚上容易加重,因为人在夜间咽喉部分泌物会增多,加上睡觉时平躺的关系,使分泌物不好排出。所以建议把宝宝的头部垫高一些,或者让宝宝侧着身子睡觉,把下巴稍稍抬起一些。给宝宝穿少一些,最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室内空气湿润、通风,因为闷热的环境会加重憋气。
如何预防急性喉炎的发生?
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比如不要让孩子头一天疯玩熬夜,第二天倒头大睡,要规律作息。
秋冬季,室内不要总关着窗户,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多喝水,保证气道的湿润。带孩子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令人烦恼的过敏性鼻炎,赶快消失吧
镜头回放:
前段时间,我在夜间急诊的时候接诊了一个2岁多的小男孩。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孩子最近鼻子总是出血,基本天天都出。您看,血都是黑色的。”一边说一边还把拍的照片拿给我看。
我仔细看过后首先告诉她,血到了体外很快会凝成血块,基本上都是黑色的,这不用担心。接下来我又问了问其他情况,这才发现孩子鼻子总出血这个情况是最近才发生的,我又追问道:“除了出鼻血之外孩子还有别的不舒服的症状吗?比如有没有抠鼻子,用手揉搓鼻子?有没有常常打喷嚏,或者会流清鼻涕,鼻子也通气不好?”孩子妈妈说:“医生您太神了!您说的全中。他最近早晨起来特别容易打喷嚏,有时候一次连续四五个,夜里睡觉鼻子也不是特别通畅。”
有很多家长会像这位妈妈一样,带孩子在就诊时总是围绕着孩子最严重的鼻出血症状在说,而孩子的鼻子痒、打喷嚏、鼻子堵、清水样鼻涕等症状却被忽略了。实际上,这个孩子的重点问题不是鼻出血,而是过敏性鼻炎。
诊断后,我给孩子开了一些抗过敏的药和喷鼻腔的药。几天过去了,又是夜间急诊的时候,孩子和他的父母又来了。家长进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孩子的鼻子还是出血啊。”当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结果我一翻就诊记录,才发现他就是前几天来过的那个患儿。
我问道:“一个多星期了,药用了没有效果吗?”孩子的爸爸说:“我们根本就没给孩子用。”“为什么?”孩子的妈妈说:“我发现那个药含激素,就没敢用。”
我当时真有点着急了:“开药的时候,已经告诉你了,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是要用到鼻喷激素才能控制好,怎么能说不用就不用呢?你要给孩子用药用到位,鼻炎控制好了,才能缓解他的出血的情况啊。”
我后来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孩子,想来孩子的情况应该好多了。但是像这个孩子的妈妈一样,谈“激素”色变的家长,还真不是少数呀。
关于过敏性鼻炎防治的健康科普
过敏性鼻炎非常令人烦恼,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很可能增加孩子患哮喘的概率。很多患哮喘的孩子之前都有过过敏性鼻炎的病史。所以,如果遭遇过敏性鼻炎,就要让它赶快走开!
为什么孩子容易患过敏性鼻炎?
对于孩子来说,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跟成人有一定区别,成人患过敏性鼻炎一般就是鼻子痒、鼻子堵、打喷嚏、流鼻涕,但50%以上患过敏性鼻炎的孩子都会伴有流鼻血,因为孩子的鼻黏膜比较薄,血管又比较丰富,在过敏性鼻炎发作的时候,孩子经常揉鼻子,打喷嚏,就更容易出血了!另外如果孩子喝水少,鼻腔干燥或是剧烈活动等,也会出现鼻出血的状况。
如何判断是不是患了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很多症状跟感冒相似,容易被父母当成感冒来护理,结果使病情延误。父母可以根据这些症状来初步判断宝宝是不是得了过敏性鼻炎,然后及早就医。
● 打喷嚏、流鼻涕,尤其是每天早起、换季、突然进入新环境时,一打起喷嚏来,就是一连串,随后清水鼻涕流不停。宝宝喜欢揉搓鼻子也是特征之一。
● 宝宝喜欢揉眼睛,有时候频繁地眨眼睛。
● 常常用嘴呼吸。
● 宝宝睡眠不稳、打鼾。
患了过敏性鼻炎,应该如何护理?
● 避免让孩子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灰尘、螨虫、动物皮毛等。比如当孩子有尘螨的过敏,家长尤其要注意家里的环境卫生,注重除螨、通风、透气;如果是花粉过敏,外出时尽量给孩子戴口罩,远离草原等。
● 多锻炼身体。过敏性鼻炎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体自身免疫力强弱而改变,如果孩子身体好,就算是过敏性体质,也不一定会过敏。过敏性鼻炎很难完全治愈,多数只能以药物来控制。
●如果孩子只是偶然发作,那么只要在鼻炎发作的时候用药物规律治疗一下就会有很好的效果。长期反复发作的儿童最好进行相应的检查,并且在医生处规律地进行治疗。
第二个诊室里的故事
“秋冬季节里,急诊科收治的肺炎患儿特别多。其中,约有半数是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看到孩子因发热、咳嗽、憋气而反复哭闹,家长往往会慌了神,要求医生赶紧用药。其实肺炎的种类很多,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来说,雾化治疗和日常科学护理相结合,才是最关键的。”
余楠:精准地对症施治
让宝宝拥有更加健康的肺
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雾化治疗是关键
镜头回放:
秋冬季的夜里,常常会有父母带着高烧不退的孩子来就诊,一次有一对父母抱着孩子冲进诊室,孩子看着不大,1岁多,他们就把孩子平放在病床上,急呼呼地说:“医生,给我们孩子看看吧。高烧三天,退不下来。她还咳嗽,也不是干咳,听着像有痰。我们前两天在社区医院看了看,退烧药和咳嗽药也都用了,效果都不明顯,好像还加重了。”
我看看孩子,觉得脸色不好,精神也不好,体温也挺高,手一摸感觉浑身都是烫的。于是,我先检查了一下孩子的喉咙,红肿红肿的,然后又听了一下肺音,杂音起伏,基本确诊了肺炎。不过,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要求他们拍了张肺片,做了个快速呼吸道检测,验了血常规。很快结果出来了:白细胞不高,呼吸道病毒呈阳性,诊断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
于是,我跟这位妈妈说:“孩子得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这种肺炎属于自愈性疾病,一般5~7天就能好。”
妈妈担心地问:“有这么简单吗?需要吃点抗生素吗?”
我说:“病毒性肺炎不需要吃抗生素,不过建议给孩子做一下雾化,减少症状和不适感。如果发烧的话,可以使用退烧药。我再给您开一些化痰平喘的药。”
“谢谢医生,我在家中还需要注意什么呢?”“一定要注意家中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室内不要太干燥。”然后,我给孩子开好了药,嘱咐他们隔一天做一次雾化。三次雾化后,孩子烧也退了,肺里也没杂音了。
关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健康科普
秋冬季节里,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的孩子特别多,几乎占到患儿中的50%以上。做呼吸道快速检测时,每两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是合胞病毒感染。孩子的气管、支气管的管腔窄,分泌的黏液少,一旦受到损伤,感染到病毒和细菌,很容易向下呼吸道发展,引发肺炎。因此,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不容忽视。
孩子患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孩子的呼吸道比成人短,所以病毒进入得快,发病也快。通常孩子会先有1~2天的“感冒”症状,如38℃以下的低烧、流鼻涕、咳嗽,之后2~3天内突然出现肺炎症状。
● 精神状态不佳,常因憋气而哭闹不安,夜里有呼吸困难加重的趋势。
● 喘、咳和吸气时有“咕噜”声。3岁以内的孩子出现肺炎后有时喘的症状要比咳嗽厉害。孩子的胸壁薄,有时不用听诊器直接用耳朵听也能听到水泡音,父母可以在孩子安静或睡着时听其胸壁。听胸壁的时候,要求室温在18℃以上,先将孩子上衣脱去,将耳朵轻轻地贴在孩子的脊柱两侧胸壁,仔细倾听。如果孩子出现肺炎,那么在吸气末期会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这是肺部发炎的重要表现。
● 高烧38℃以上。3岁以内的孩子抵抗力相对比较低,所以大部分孩子感染肺炎后会出现38℃以上的高烧症状,而且会持续2~3天。但也有些得了肺炎的孩子不发烧,所以发烧不是判断肺炎的唯一标准。
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需要住院吗?
大多数肺炎都不需要输液和住院治疗,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也不需要。通常医生提出住院治疗,不一定是因为孩子的肺炎病情严重,而是出于综合考虑。但是,遇到以下几个状况,就必须住院治疗。
● 伴有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的肺炎患儿应住院诊治,接受儿科的专业监护。严重的肺部感染合并缺氧情况,往往表现为口周青紫,严重情况时肢端发绀,检测到的血氧饱和度低于90%。
● 可疑细菌性肺炎的3~6个月的婴幼儿,应及时住院诊治。
● 强毒力的致病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可疑或确诊的肺炎患儿,应及时住院诊治。
● 家庭护理不到位、治疗依从性差者,应及时住院诊治。医生让肺炎孩子住院治疗,大多数是出于这种情况,父母护理不到位、治疗依从性差、随访不及时等有可能导致孩子的病情延误或加重,影响疾病的恢复。所以,孩子确诊肺炎后,如果被要求住院治疗,也不必盲目拒绝。在父母没有足够的医疗护理常识之前,还是应该遵循医生的意见,该住院时就住院。
秋冬季,应该如何预防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
● 流感多发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外出回家先洗手。如果家人患有流感的,尽量不要接触孩子,或者在接触孩子的时候戴上口罩。
● 注意增减衣服,防止受凉,多喝水。
● 感冒期间注意休息,否则容易病情加重,易引发肺炎。如果孩子流鼻涕,要及时为他清除鼻涕,有痰时可以将孩子抱起,轻轻拍打其背部,尽量让他把痰咳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 有孩子的家庭,家人最好不要在室内吸烟了,外出时,尽量选择无烟区,减少对呼吸系统的伤害。
● 家里要常备新的退烧药,并且保证药在有效期的范围内。拆封过的退烧药,已经失去药效,要及时扔掉。
第三个诊室里的故事
“在我的营养科诊室里,经常有父母因为担心又吐又拉的状态会影响腹泻宝宝的健康,于是急于给宝宝补充食物,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延长腹泻的病程,过度的营养补充会伤害宝宝尚未恢复的消化系统。父母需要给宝宝安排合理的饮食,才能有效帮助宝宝减少体液丢失、加快肠道修复和体力恢复。”
刘遂谦:秋季腹泻迁延不愈,可能是饮食惹的祸
秋季腹泻的宝宝,这样吃才能好得快
镜头回放:
秋季腹泻高发期的尾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复诊,还没坐稳就开始絮叨孩子的病况:“我们上次看诊说是秋季腹泻,这都快一个月了怎么还不好呢?”
我看看孩子,大约一岁,精神状态还不错,我请这位妈妈具体说一下孩子的情况。于是,妈妈又详细地讲述了一下经过:“3周前,孩子突然开始上吐下泻,我就赶紧带她来看诊。内科医生检查以后说是轮状病毒感染,给开了点益生菌,然后说了一下怎么护理,就让我们回去了。回家之后,我们按时吃药并调理,孩子慢慢地就好点了。可是前两天,孩子的情况又不太好了,变严重了。我马上带着孩子来医院看,医生给开了化验单,让排除一下是不是有交叉感染。检查完以后,医生说也不是,但孩子还是拉肚子,这可怎么办呀?找不出病因急死人了。”
我听完之后,又看了看化验单,上面显示轮状病毒阴性,也没有检查出细菌、病毒感染。于是我继续问她:“你们都给孩子吃什么了?仔细说说。”
然后,这位妈妈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了,“刚开始,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们谨遵医嘱,饮食清淡,少量多次。后来,我看孩子的状态好了点,食欲也不错,以为痊愈了,给孩子吃得稍微丰富了些,结果又不行了。”
我又追問:“给孩子吃得丰富了些,您都给她吃什么了?”
这位妈妈告诉我:“我看孩子精神好,又挺有食欲,就给孩子吃了馒头、花卷,还有她喜欢吃的红烧肉,为了营养均衡还加了点叶菜……”
这个时候,我就明白孩子为什么又开始闹肚子了:“我知道怎么回事儿了,您家孩子是吃得不对了。没事,您遵医嘱,回家给孩子进行调理,很快就能好。”然后,我细细地给她讲了该如何给孩子调理饮食。这个孩子的情况不需要复诊,妈妈后来通过邮件给了反馈,告诉我孩子已经恢复正常。
关于秋季腹泻饮食调理的健康科普
作为秋冬季节的高发疾病,秋季腹泻会“骚扰”很多孩子。孩子的腹泻停止后,不能急迫地立刻恢复、甚至超额恢复原有的饮食习惯。一般大约需要10天到两周的时间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腹泻快好的阶段也是食欲恢复的时期,小孩子只知道想吃,并不知道肠胃是否受得了吃进去的食物。如果孩子没有把控力,而家长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就会使孩子刚刚恢复的肠道黏膜再遭受一轮“过劳”损伤。
什么是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俗称,具有很高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消化道或口腔黏膜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因为在秋季出现比较多,所以习惯称之为秋季腹泻。6个月~3岁的孩子,因为胃肠道生理和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健全,是秋季腹泻的高危人群。
秋季腹泻有哪些典型症状?
● 突然发热。大部分孩子发病初期可先有发热,个别孩子还会同时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现象,体温较高,一般为38~40℃。
● 呕吐。有的孩子伴随着发热,有频繁呕吐的症状,吃什么吐什么,有时不吃也吐。
● 蛋花汤样水便腹泻。孩子一天拉稀七八次,甚至十几次,腹泻物多为蛋花汤样水便,但不含血或黏液。
● 病程时间长。一般可持续3~9天,平均5天左右,前3天腹泻最为严重。
秋季腹泻,补水和饮食是护理的重中之重
● “少而慢”地给孩子喝口服补液盐水
腹泻护理的关键是给孩子补充水分。腹泻和呕吐对孩子最大的威胁是水和电解质会大量流失,以及增加酸中毒的风险,所以在护理时要注意多给孩子补水,不要让他出现脱水的情况。如果孩子正出现轻微脱水症状,要在医生指导下给他服用口服补液盐水,通常是孩子每腹泻一次,服口服补液盐水50~100毫升,起到预防脱水和纠正酸中毒的作用。给孩子喂口服补液盐水应该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勺喂10~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4~6小时即能纠正脱水。如果孩子排斥补液,可以用米汤加一点盐(比例为 10:1)自制电解液,孩子也容易接受这种味道。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不建议用果水或果汁补液,因为果糖有可能会加重腹泻。
● 饮食要清淡、好消化,给肠胃留出休息的时间
因为呕吐和腹泻,孩子的胃肠黏膜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需要逐渐修复。所以,这时的饮食建议是清淡、好消化,比如吃些小面包、小馒头这种发酵过的面类主食,可以提供易消化的热量。肉类、蛋类等食物,在孩子食欲好的情况下,可以少量添加,且一定要做得细腻些。另外,在腹泻期间,进食频次不可太频繁,最好可以保证2~3小时的进食间隔。在腹泻期,孩子的肠蠕动加快,尤其是不足1岁的小宝宝们,容易在进食的时候出现动力性腹泻,也就是一吃东西就会促进肠蠕动,导致又一次腹泻的加速到来。所以,保障一定的进食间隔,可以给孩子的消化道留出充分休息的时间。
第四个诊室里的故事
“每年的10月份至第二年的5月份,我们的门诊中有一大半患儿都是湿疹和丘疹性荨麻疹。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宝宝的皮肤很薄,秋冬季又容易造成水分流失,使宝宝的皮肤变得干燥敏感。因此,保持宝宝的皮肤湿润是远离秋冬季皮肤疾病的第一要义。”
刘晓雁:预防皮肤干燥
构筑健康的皮肤保护屏障
反反复复的湿疹,元凶原来是干燥
镜头回放:
作为皮肤科医生,我经常遇到妈妈抱着皮肤出问题的孩子来就诊。孩子的小脸红扑扑的,有时是起了疹子,有时就是皴裂,看着真让人心疼。
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来就诊,孩子的脸上有红红的一片疹子,她特别焦急地说:“医生,你看看我这孩子,出了月子就开始起湿疹,不光脸上,身上也有。我们给孩子用了激素,也抹了润肤霜,可孩子的湿疹反反复复就是不见好。有人说可能是过敏引起的,我就开始忌口,现在就光吃水煮白菜了,可是她还是一身湿疹,连觉都睡不好。您给看看,这可怎么办啊!”
我检查了一下孩子的小脸和身体,皮肤很干,疹子周围的皮肤都带细纹。于是,我就跟这位妈妈说:“孩子出生后,在新环境中的确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多少会有点过敏。但皮肤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皮质的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造成的。如果孩子皮肤的水分、营养保持不均,皮肤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就会减弱,这时候,再加上外界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处理方法不当,就会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皮肤出现敏感反应。而减轻这种敏感反应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通过保湿、润肤缓解皮肤干燥,改善皮肤屏障的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位妈妈说:“我们注意给孩子的皮肤保湿了呀!每天都擦油的。”
我就问这位妈妈:“你是怎么给孩子保湿的呀?”
这位妈妈就说:“每次洗完小脸,就涂一层。早晚都会涂一下。”
我立刻说:“远远不够。如果孩子的皮肤干燥,每天要涂5~6次,至少也要3~4次,应该是觉得干了就涂。每次涂的时候,你还可以轻轻按摩一下孩子的皮肤,尽可能让皮肤吸收润肤露。出现湿疹了,该用激素的时候还是要用,在疹子表面涂一层药膏,轻轻地揉进去。不要担心,按照医嘱的量来使用一般不会有副作用,一定要让每一片疹子都能接触到药膏。湿疹的面积慢慢会缩小。之后也不要随意停药,你可以少用一点,一定要等湿疹痊愈了再停药。停药之后,一定还要继续给孩子的皮肤保湿,不要间断。”
关于湿疹防治的健康科普
很多宝宝都有湿疹的经历,“反反复复”“激素”“过敏”这些跟湿疹有关联的词最让妈妈们纠结。对于宝宝的皮肤来说,与其等到患了濕疹着急,不如做些日常的护理,而润肤就是日常护理皮肤的法宝。
宝宝为什么容易得湿疹?
湿疹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多是由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婴幼儿期湿疹的发生主要是皮肤的屏障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免疫异常所致。和成人相比,婴幼儿的皮肤结构发育不完全,皮肤很薄,皮肤的脂质含量也低于成人,所以婴幼儿皮肤的水分很容易丢失,外界的刺激容易进入,易产生各种皮肤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湿疹。
什么样的皮肤表现是湿疹?
湿疹的典型表现是皮肤发红、丘疹、表面粗糙、脱屑,伴渗出结痂,异常瘙痒。北方秋冬季节寒冷干燥,经常刮风,孩子的皮肤就更容易出现水分严重丢失的情况,皮肤干燥皲裂,屏障功能下降,所以湿疹在北方的秋冬季尤为高发。
家长如何有效应对?
●有些湿疹不用看医生也会自愈
如果孩子的皮肤上只是偶尔出现零星几个小湿疹,每天坚持给他抹润肤霜,做好皮肤保湿功课就可以。只有当孩子的皮肤大面积出现湿疹,而且感到很痒,影响晚上睡眠时,才需要尽快带他去就诊,做治疗。
●给孩子使用的激素类药物是安全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所以皮肤要用的外用药,就如同感冒时的口服药,一样是治本,而不是治标。有些治疗湿疹的外用药确实含有激素,但是给孩子使用的外用药的激素含量都是低浓度的,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定时、定量、正确地使用,是很安全的。
●保湿护肤是日常护理的关键
很多父母只知道治疗湿疹要使用药膏,而不知道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给孩子的皮肤涂上保护性的润肤霜。药膏是为了治疗,润肤霜是为了让皮肤保湿,这样才能彻底治疗湿疹。润肤霜可以选择婴儿专用的,也可以是医学护肤品,比如硅霜等。要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按照正确的比例,将外用药膏和润肤霜混合使用。
●湿疹药物涂多少量有讲究
常有这样的情况,宝宝用了药,却没有效果,一问妈妈,原来每次只给宝宝涂了针尖大小的药膏,根本起不到效果,但是涂抹多少合适呢?皮肤科里有一个名词叫“指节单位”——成人食指第一个指节的长度被称为一个指节单位,挤出一个指节单位的药膏,大约是0.5克,这0.5克的药膏,适合涂抹两个成人手掌那么大的皮肤面积。在听医嘱时,要特别注意医生的医嘱是几个“指节单位”。此外,对于激素类的药物,医生不建议在同一个部位使用超过两周。
湿疹宝宝如何喂养?
由于过敏知识的普及,很多父母误认为湿疹都是由食物过敏引起的,过分夸大了“过敏”二字的影响。其实,湿疹是皮肤的炎症,是皮肤变干了,跟食物的关系微乎其微。那么,湿疹宝宝究竟该如何喂养呢?
● 母乳是防止孩子过敏的最好食物:哺乳的过程是营养物质经过母亲的消化系统吸收后又经过母体分泌成乳汁给孩子。经过母亲的吸收和分泌的过程,母乳已经形成了较为适合宝宝生长发育的营养结构比例,所以,要坚持把母乳喂养放在第一位。
● 食物回避实验和激发试验:如果家长实在担心孩子的湿疹是由食物过敏引起的话,可以用食物的回避实验和激发试验来判断。可以停止食用某种食物两周,看宝宝的湿疹情况有无改善,如果没有就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如果有确实明显改善,可以再食用这种食物两周,观察湿疹是否明显加重。
丘疹性荨麻疹,小虫子带来的大烦恼
镜头回放:
入秋后,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特别烦恼的,那就是蚊虫叮咬引起的丘疹性皮炎。前几天,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看诊,就属于这种情况。
那个妈妈带孩子进来的时候特别慌张,一进门就说:“医生,您给看看孩子这个胳膊。昨天我带她下楼遛弯,也就10分钟的工夫,回到家就发现她的胳膊上被叮了一个包,差不多有大人的拇指盖那么大,是发白的硬块,仔细看,能看到中间有个小点,看上去像是蚊虫叮的。我赶紧给她擦了芦荟胶。当时并没有什么异常,不一会儿她的半只胳膊都肿了,摸上去还有些发烫,肿块中央还有水疱,我就慌了。蚊虫咬的怎么会肿这么大?还有水疱?”
我看过之后,确定这属于典型的丘疹性皮炎,然后就安慰这位妈妈说:“没关系,应该是蚊虫叮咬导致的。”那位妈妈立刻又问:“蚊虫叮咬能肿得这么厉害?不会是什么毒虫咬的吧?”
我告诉她:“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疹子,叫丘疹性皮炎,也叫丘疹性荨麻疹,不是大病,但孩子会很受罪,特别是深秋季节,蚊虫叮咬的疹子可能会时轻时重,反反复复的,持续一个月甚至一个冬天。平时的护理重点是防止孩子手抓造成继发感染。”这位妈妈立刻又问:“那为啥夏天被咬很快就没事了?”
这位妈妈的困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我趁机给她科普了一下“秋冬季孩子的皮肤干燥敏感,容易被反复搔抓,抓痒时就会刺激叮咬部位,加重炎症反应,就属于雪上加霜,容易造成皮疹反复。所以要在润肤的同时局部用药才能让皮疹消退。”
后来,这位妈妈反馈说,孩子的疹子果然持续了一个月才好。
关于丘疹性荨麻疹防治的健康科普
丘疹性皮炎也叫丘疹性荨麻疹,是夏秋季常见的儿童皮肤病,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皮肤被蚊虫叮咬后,蚊虫的唾液进入皮肤引起了毒性反应或过敏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丘疹、风团,表面可出现水疱及大疱,皮损中心可见叮咬痕迹,多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感。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严重的皮肤感染。因此,止痒和防感染是夏秋季丘疹性皮炎的治疗原则。
孩子得了丘疹性荨麻疹如何护理?
● 症状较轻的红肿,可遵照医嘱涂抹消炎止痒的药膏,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药店有售的虫咬水等。如果有明显的过敏症状,医生可能会给孩子开一些抗组织胺药物。
● 尽量避免宝宝抓挠,及时给宝宝剪短指甲。勤给宝宝洗澡,但要少用沐浴液,如果用,要彻底冲洗干净。宝宝出汗要及时擦干,保持皮肤干爽。不要给宝宝穿得过热,应穿纯棉质地的衣服。
● 冷敷消肿止痒。如果宝宝被蚊虫咬后皮肤肿起很大的一个包,可以用硼酸溶液冷敷,然后涂上止痒的药膏,连续三天。
● 如果疹子被宝宝抓破了,应该遵照医嘱涂抹抗生素类药膏以防感染。
为什么丘疹性荨麻疹会反复发作?
深秋或冬季到热带地区旅游后又回到北方干燥地区,这时宝宝的皮肤干燥,容易引起瘙痒,宝宝被蚊虫叮咬的皮疹会反复受到刺激而持续不退。所以秋冬季节一定要给宝宝进行有效润肤。
丘疹性荨麻疹怎么预防?
最佳的预防方法就是减少宝宝被蚊虫叮咬的概率,比如尽量少带宝宝去杂草丛生的地方玩耍;保持室内卫生,避免蚊虫滋生,使用蚊帐、灭蚊灯、蚊香等驱蚊;有虫叮咬时不要拍打,应将其掸落。另外,就是要注意给皮肤保湿。对孩子来说,润肤是一件需要长期持续的护理工作,不管有没有出现皮肤问题。
第五个诊室里的故事
“秋冬季常见病虽然令父母烦恼,却不会觉得过于揪心:毕竟及时就医并遵照医嘱,吃吃药打打针也就熬过去了。殊不知,在儿科,后果嚴重的疾病往往都是常见病的并发症。所以,父母们要睁大眼睛,对常见病的检查与照护要慎之又慎。”
李冀:不可忽视的
儿科常见病并发症
隐匿的腹股沟疝,病情的变化往往超乎想象
镜头回放:
很多家长面对常见病的时候,虽然会着急,但是却不够重视。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大半夜抱着6个月大的男孩来看急诊,到了诊室,一边哄着哭闹不休的孩子,一边焦急地说:“医生,我们孩子前几天开始拉蛋花样的大便,我怀疑是轮状病毒,就带他看医生。然后,医生化验之后,确诊就是轮状病毒感染,给开了益生菌,叮嘱说注意补水。我们回去之后,按照医嘱护理。结果这两天大便虽然稍微好了一点,但还是偏稀,水分大,还有少量的蛋花样便便。可今天孩子突然开始大哭大闹,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孩子已经闹了快5个小时了。”
轮状病毒感染的孩子最怕出现脱水的情况,所以我马上先检查了一下孩子的囟门。如果囟门凹陷说明有严重的脱水,但是这个孩子的囟门没什么异样。我又追问:“孩子一天尿几次?尿量多吗?”
那位妈妈想了想说:“一天五六次吧,尿量和平时差不多。”
孩子没有脱水症状,但持续哭闹,这很不正常。于是我决定全面检查一下,先查了心脏,又听了肺音,都挺正常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年龄小的孩子通常会一直穿着纸尿裤,所以腹部常常是被家长忽略的观察区域。于是,我解开了孩子的纸尿裤,瞬间我就发现孩子耻骨联合的右侧腹股沟区的部位出现一个差不多2厘米×5厘米的包块,触痛很明显,一碰就疼。而且,这个孩子右侧腹股沟的外环饱满,手检初步确定可能是一个腹股沟疝,并且是一个嵌顿疝。找到了病因,我立刻跟这位妈妈说:“应该是腹股沟嵌顿疝。”
孩子的妈妈不解地问:“什么是嵌顿疝?那之前是误诊了吗?”
我解释道:“嵌顿疝也叫腹股沟斜疝嵌闭,是说得了腹股沟斜疝之后,由于腹内压突然升高,疝内容物就可能会不断地扩张,变大,随后又因为疝囊颈收缩,将疝内容物卡住而不能回纳到腹腔的情况,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局部缺血坏死,同时引发一些急腹症。不过,发现早,做个小外科手术就可以解决,不用太担心。之前的诊断也没错,不过病情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秋季腹泻虽然属于内科疾病,但也有可能引发外科问题。这也属于并发症的一种吧。”
之后,我快速为小男孩安排了疝气手术,术后恢复得也不错。
关于腹股沟疝防治的健康科普
无论面对儿科常见病,还是非常见病,在护理期间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因为病情在发展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可能出现一些急症、重症。所以,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出现异样的状态,比如长时间持续哭闹、大面积出现皮疹,某些部位发生肿胀,可以先用手机拍一张照片或者录一个小视频,再及时送孩子就医。因为有些症状在就诊时不一定会发生,而没有这个反应则可能会影响医生的确诊。
腹股沟疝是什么?
腹股沟疝是由于宝宝腹膜鞘突没有发育完全、未闭合,当腹压增高时,肠管从腹股沟管向腹壁突出,甚至进入阴囊而引发的。这也是一种相当常見的小儿疾病,发生率约为3%,男孩发生的概率约为女孩的5~10倍。这种病的症状是在腹股沟处有隆起肿块,有些甚至会肿至阴囊部位。这些肿块多数是在哭闹、咳嗽、打喷嚏、久站或剧烈运动后才突起来,但经平躺或休息后便会自然消失,有时须用手将它压回去。
腹股沟疝有危险吗?
如果疝气长期不愈就会引发肠壁和疝囊壁粘连等问题。单纯的疝气所引起的疼痛,通常不会很厉害。但如果腹股沟处发生持续的剧痛,同时肿块无法压回去,且症状持续两三天,掉入的肠子可能发生组织坏死,这可能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
在家应该如何应对?
如果宝宝在家出现腹股沟疝,立刻让宝宝平躺,适当垫高下身,通常过一会儿疝气就会自动消失;父母也可以用手轻轻地将肿块推回腹腔。如果肿块很硬,又无法推回腹腔,同时,宝宝伴有剧烈哭闹、呕吐、腹痛、发烧等症状,很可能预示着小肠出现嵌顿,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
腹股沟疝一定要手术吗?
腹股沟疝不一定非要手术,有些宝宝随着年龄长大,会自行痊愈。是否需要手术,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目前,大部分宝宝都可以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愈合快,术后第二天就能出院,一周左右就能痊愈。不过,因为宝宝年纪小,所以,手术通常都是全身麻醉。宝宝最佳手术时机是6个月~1岁。 手术复发率只有1%~3%,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出院后如何护理宝宝?
● 手术后的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出院后一星期内复诊。手术后宝宝只能淋浴,待到返院复诊,医生检视伤口无碍后,才可以盆浴。
● 保护好伤口非常重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将覆盖在伤口上的纱布抓掉;也要十分小心,不要让大小便污染了伤口的纱布,造成伤口感染、化脓。
● 睡觉时尽量让宝宝侧身睡,如果右侧手术,就让宝宝左侧卧位。
● 最好不用尿不湿,可以用一块柔软的棉质尿布,折成长条状夹在会阴部。即使尿湿了,也不会尿在纱布上而污染伤口。如果一定要用尿不湿,一定要把伤口处的纱布露在尿不湿外面。
● 术后阴囊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一般2~3天会消退。如果肿胀不消或发硬,可能是有瘀血,最好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肿胀和发硬不再发展了,瘀血就会慢慢地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