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石屏、赵进东:感恩家风,不负韶华

2019-12-02吴颖

父母必读 2019年11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院士家风

吴颖

赵伯礼,1915年生,江苏武进人;刘世琮,1917年生,成都新繁人,成都新都府历史上第一个女大学生。1938年,他们考入西南联大,在五百里滇池侧畔相识,之后携手,养儿育女,相伴一生,为人之师,桃李天下。

这次的家风故事,则是由他们的一对儿女——姐姐赵石屏教授、弟弟赵进东院士讲述的。赵石屏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赵进东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姐弟俩对往事的回忆有共通之处,也有各属于自己的独特珍藏。我们完全能从这些讲述中感受到赵伯礼、刘世琮这对西南联大伉俪闪光的人格魅力、独特的养育智慧、宝贵的家风传承,更能感受到令人高山仰止的西南联大精神之一二。

赵进东:回忆父亲,如山可依

赵进东院士说,自己小时候,正值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被下放、关押,不能在他的身边,10岁的他一个人在留守家里。那时候全国停课,赵进东不用上学,每天就是疯玩,饿了就去吃食堂。母亲只能不定期地回家看看他,他有时候也会去父亲所在的农场看望父亲,陪父亲一起干活,给大家帮厨。这些童年记忆并没有让赵进东院士感觉悲苦,相反他认为,这些都是他的人生中宝贵而丰富的经历。这份对生活的淡定与超然,也和父母的处世态度非常相关。在赵进东院士的印象中,父母经历的苦难、挫折很多,但他从未听过他们在孩子面前有抱怨,生活中也从未见他们有争吵。他们的教育方式非常平和,赵进东记得自己幼年时几次淘气掉到了河沟里,湿漉漉地在家门口等父母回家,父母看到他后,都是温和地提醒他以后记得把湿衣服脱掉,并不恼怒、生气;一直没法好好学习过的他,上高中后突然发奋直追,深夜还在灯下做题,父母看到之后也并没有大力赞扬。

几句话,传承家风,人生坚守

父母淡定如一的人生态度及养育态度,给了赵进东很大的自由成长空间。但这并不是说赵家不重视子女的学习,情况正好相反,赵家最看重的莫过于学习和思考。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用好自己的渊博学识,智慧地引导孩子主动学、愿意学,是这对父母需要面对的困难。他们不仅经常写信叮嘱孩子们在困境中要坚持理想,父亲和当时还少不更事的赵进东进行的几次重要交谈,如醍醐灌顶般为赵进东院士指明了一生需努力的方向,成为他宝贵的家风传承。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给赵进东院士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幅场景,是失学在家的他有一次去父亲的劳改农场探望父亲,父亲在一天的劳动结束后,带他爬上了一座被称为老鹰岩的高高的山峰。当时正值日落,群山巍峨,掩映于晚霞之下,父亲问他,你知道这么美的景色该如何描述吗?当时小小的赵进东摇了摇头,于是父亲告诉他可以用毛泽东诗词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来形容。赵进东院士记得自己当年马上就被这8个字征服了,于是父亲又给他讲了什么是词牌,什么是绝句,等等,教他背诵毛主席诗词。诗词之美就这样被父亲巧妙地印刻在了赵进东院士的心底。后来他留学美国,一直保持着背诵和书写唐诗、宋词的习惯,在异国他乡将自己完全融入故国绝美的诗词之境。

身为植物生理学及藻类学家的赵进东院士还写得一手好字,也是名副其实的運动达人,篮球、网球、足球、羽毛球、围棋、桥牌……样样精通,这些都是传承于父亲,他仔细回想说:“父亲的指导方法很特别,

好像并没有教,然而又是真正的教。

比如他让我放手去临帖,他在一旁

看着我写,然后说,‘嗯,不错。‘挺

好了,有点儿意思了。”赵进东的书法也在父亲的鼓励下养成习惯,日益精进。也许我们无法完全还原当年赵进东院士的父亲是怎么引导儿子练习书法的,但是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在那个无法施展自己绝世才情的时代,一位知识分子父亲是如何巧用心思,润物细无声般地向失学的少年传递了诗礼家风,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和精妙的。

“有了个起点了!”

1977年,赵进东和姐姐赵石屏一起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因为在填报志愿上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失误,赵进东没有考进理想的学校,上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他还记得录取通知书寄来的那天,他正在篮球场边上等待上场打球,这个时候父亲出现了,将他唤到身边,把手里握着的通知书递给他,并且淡淡地说了一句:“好了,有了这个,学习就有了个起点了!”父亲说话的声音并不高,但这句话却如九鼎之音,在赵进东院士的心里响了一辈子——学习从来没有终点,一个人始终都处在不同的起点。这恐怕也正是父亲作为西南联大学子的精神所在:生命不息,学习、独立思考、对学问的探索都永不停止。

“再教。”

赵进东院士很喜欢谈他的学生,他喜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他更看重的是启发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他带的很多学生目前都在各大院校里担任着学术研究的重任。他喜欢教学,也喜欢作科普,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他意识到,很多孩子一旦被知识吸引,想去探索某种事物根本缘由的时候,应该让他们找到真正科学的、最靠谱的平台。很显然,赵进东院士是一位杰出的科研专家,更是一位教育家,对此他承认,他教书育人的乐趣和动力就是来自于家风传承。

赵进东院士回忆说,“文革”期间,父亲曾恢复过一段时间的授课,但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他讲的地质、地貌、水文专业课又需要有较高的知识储备才能领悟,所以很多学生根本听不懂。赵进东问父亲该怎么办,父亲很自然地告诉他:“继续教啊!”赵进东又问:“那他们还是听不懂怎么办?”父亲笑笑回答:“再教。”“还是听不懂呢?”赵进东继续问。“再教。”父亲的回答依然平和,但充满自信和坚定。这段对话给了赵进东院士非常大的触动,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勤勉教学、授业不辍的巨大动力。父亲目光如炬、面露坚定之色的样子就是他内心最尊崇的为人师表的典范。

一张模糊的照片,清晰的家国情怀传承

1993年,赵进东在美国攻读博士后学位后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并且当时家眷都已在美国生活了很久,但是突然而来的一种心绪,让他决定要回国。很快,他便接受了北京大学的邀聘,携妻带女毅然归来。

当时的他并没有觉得这份心绪与父母有直接的关系,时隔多年,如今他回想起来,就知道其实还是源自家风深深根植于他内心的那粒种子。赵进东院士回忆父母曾有过那样一张照片,一群年轻人围着篝火起舞,那是西南联大的一次篝火晚会,照片的背面还写有“青春”“奋斗”等字样,他说小时候看这张照片并没有太多感觉,照片上的人脸都是模模糊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进入了最好的科研年华,这张照片却越来越清晰地回放在他的脑海里,他觉得,应该回到祖国去,应该把自己的青春和奋斗献给自己的祖国!

20世纪90年代初回到中国做科研,可谓困难重重,尤其是赵进东院士所在的生物科学领域,更是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距,很多实验器材都不齐全,赵进东院士总是趁自己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自费购买。所以这些困难都没有让他后悔过、动摇过,他甚至在简陋的环境中工作得十分开心,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论在国外生活、工作得多么顺利,也始终背负着报效祖国的使命,早晚要回到中国这片土地!父母一代于战火的颠沛流离中仍悬报国求学不辍信念的火热青春影像、于背井离乡中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一言一行中早已传承给了赵家子女,并且,父母的那份爱国情怀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从未动摇,从不怀疑,更是赵家子女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对祖国怀有一颗赤诚之心的重要根基。

赵石屏:回忆母亲,德才兼备

赵石屏的母亲刘世琮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文学课老师是闻一多,思想史老师是冯友兰,历史老师是顾颉刚,古汉语老师是王力,数学课老师是当时还年轻的华罗庚,体育老师是马约翰……皆是举世闻名的大师。在赵石屏老师的回忆中,母亲锦心绣口,出口成章,闪烁着现代知识女性的智慧光芒,但更是秉承着儒家的博文约礼与宽厚仁慈。

有大德者

她多次告诉女儿什么是“首孝悌,次见闻”,强调人品是第一位的。心要正,意要诚,凡事恕己及人、反求诸己。还反复叮嘱子女:“德于我,不可忘;德于人,不可不忘。”别人对你的好不能忘记,要知恩图报,而你对别人的好不要记住,助人是自己的德行所为,不是求别人报答。赵石屏老师记得父亲晚年重病卧床,母亲不辞辛劳,悉心照料。父亲心疼母亲,说让母亲太劳累了,母亲一面给父亲搓着失去知觉的脚背,一面轻轻说道:“妈(赵石屏外婆)说过,能照顾人的那个人是有福的。”赵石屏老师在侧听到这句话后感慨良多。后来,她经常把这句话说给照料重病丈夫或妻子的人,他们无不恍然有悟,说这是一句充满人生大智慧的话,赵石屏老师就会告诉他们,“这是我妈妈说的。”

古人云,大德者必受命。赵石屏形容母亲就是具“大德者”,她经常讲起自己家小保姆的故事,那是一个17岁的农村女孩。有一次赵石屏看到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小保姆却还在酣睡,母亲在做晚饭,她心疼母亲就有些不满地说该叫醒小保姆,谁知母亲轻轻叹了一口气说:“她这两天来例假,让她睡吧。都有儿女在外面,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好人。”厚德的母亲后来还吩咐赵石屏去找一家学手艺的夜校,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替小保姆交了学缝纫的学费,告诉这个农村女孩要学一门手艺,方为长久之道。赵石屏记得当时学校的校长听说此事后感动不已,说自己办学多年,从未见过有替保姆交学费学手艺的人家。小保姆毕业后,去了深圳的一家服装公司当上了技术工。等她带着大包小包礼物千里迢迢来看望赵石屏老师的母亲时,老人已经去世,这个农村姑娘跪在赵石屏母亲的床前号啕不止。

文脉传承

赵石屏老师的父亲书法极好,喜欢题扇,母亲总是替父亲研好墨,在一旁做手里的事情,父亲一边写着,一边念着,有时候记不准确了,就停下笔回头望着母亲,母亲则笑吟吟地脱口而出,于是父亲又继续写下去,写完,两人一起议论一番,然后母亲帮着压好扇面,父亲选出他满意的印章盖上。此情此景至今都如画般印刻在儿女们的心中。父母执手一生、与子偕老的样子更是他们生活的范本。

赵石屏老师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她女儿的古文、诗词、数学启蒙等均得到外公外婆的亲授。7岁时,她学着外公写扇,写到《悯农》一诗的“餐”字不会,就写了拼音“can”,外公外婆看了开心地说,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个写扇用拼音的了!然后叮嘱她以后每年写一幅扇,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了。十几年后,赵石屏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那个暑假,外公外婆都已经去世,她在扇面上写了昆明滇池大观楼的一百八十字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献给外公外婆,献给滇池侧畔西南联大闪光的卓越精神。这是一家人对已故的一对老人的深深思念,更是这个充满书香馥郁之气的家庭的家风传承。

凝重叮嘱

身陷囹圄的日子,父母最担心的就是不在身边的孩子们丧失理想,于是不断写信反复叮嘱赵石屏姊妹:“困境中的坚守最可贵,要有理想,爱日惜力。一个国家不可能不办大学,我还会上大学讲台,你们也还有机会读书。凡事预则立,要有准备。”赵石屏老师,把父母话听进去了,身处学堂之外却依然手不释卷,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抓住了读大学的机会,父母颇感欣慰。赵石屏老师将父亲的题字“此乃学问之伊始,要更上一层、二层……以成事业”放于电脑桌面,铭刻心间,每饭不忘。这样的叮嘱让赵家子女从不为小成就窃喜,从无止境感,总是胸怀远大志向,埋头深耕,不经意间具成大器,传承、践行着西南联大潜心学术、严谨求精、坚韧不拔的精神。

让赵石屏老师最动容的,是回想起母亲去世前几周,将她叫至病榻前,当时老人已经很虚弱,赵石屏老师跪在榻前才能听清母亲说的话。老人伸出两个手指,枯瘦的面容慈爱而凝重,一字一顿地说:“你要,为国家,再,健康工作25年。”赵石屏老师含泪记下了,她知道,这是母亲秉承清华大学“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校训对女儿的郑重嘱托。母亲的慈命让赵石屏老师如举千钧,不敢有一日懈怠,如今退休返聘,依然主持着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平台,蹲点在中小学,奔走在家庭教育科普的第一线,为培养家庭教育指导骨干、为建立我国家庭教育支持系统而不遗余力。她在纪念母亲百年诞辰的文章中告慰父亲和母亲:“往昔难追泪千行,百身莫赎劬劳伤,唯将此生付家国,以许诗礼继世长。”

采访后记

赵家的家风故事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只能讲到这里。这次的采访似一场穿越,赵石屏老师和赵进东院士的讲述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带回了那段曾让人扼腕叹息的动荡岁月,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一个展眼都是巨大进步和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中华民族的家庭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來,从来都不是平稳安逸的,但是他们正是在这样的千般磨砺中传承精神,在万般的动荡变迁中传递文化的火炬的。良好的家风构筑的正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家园,是每一个中国人得以安全栖息的幸福港湾。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院士家风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西南联大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