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的理想好好相处
2019-12-02毛建清
毛建清
我自己读这本书的经历,颇像因头痛而去医院,原本只是想着治个头痛就出来,没承想一番检查诊疗之后,不单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还明了了自身一些不明不白的隐疾因由,既惊且幸。其中曲折,容我道来。
这首先是一本经验性的著作,盖作者起于“草莽”,看得见一线教师的“柴米油盐”之需。在《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一文中,作者详细地记下了自己和学生的几段沟通经历,涉及早恋、打架等几种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倾听在沟通和教育中的功用。在《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一文中,作者提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要民主(以心灵赢得心灵)、科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并佐以多人实例,证明这样的做法切实可行。在《怎样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与一名对他不满的女生的交流经历,清晰地展现了沟通中所应具备的耐心、虚心、热情、平等、宽容等要素,以及捕捉契机的果断和智慧,堪称“高难度交流”的成功典范……凡此种种,恰如药方药物,主要收录在第二编“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和第三编“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的”中,对一线教师工作中的“头疼脚痛”问题应该是有切实“疗效”的。
这还是一部思想鲜明的著作。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经验、办法、想法,其实都统摄于作者的教育理念之中。作者眼中始终有着大写的“人”字,所以他坚持提倡“民主课堂”,并赋予其八条内涵: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所以他告诉班主任,幸福应来自对职业的享受、学生的爱戴、同行的敬佩、家庭幸福以及不断超越自己等方面(《班主任的幸福源于何处》);所以他深刻省察教师地位的威权化(《谁有资格做“灵魂工程师”》),努力站在学生的视角真正帮助学生(《善待学生的第一次求助》)。姑且不论作者的这些理念、措施我们是否应当全盘接受,但他的思考的确能激起我思想的涟漪,勾起我自察的意识。这大概就是“它山之石”的要义所在吧。
除了经验和思想,这本书亦饱含情怀和理想。作者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纯真童心、热血理想和世事人情在他身上一样不缺。和学生打交道,他主张“使自己进入‘儿童的世界”,沉到童心深处,拥有儿童般的情感、兴趣、思维,这样,许多事情做来便如春风化雨,且其乐无穷。在教育目的上,他既能脚踏实地地教出“成绩”,又始终像个热血儒生一样,以强烈的“经世”理想,将学生视作不断发展变化的独立个体,着眼于未来其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应担负的角色。由此,作者一方面犀利地批判道德教育中的“低俗化”和“伪圣化”两大偏差,另一方面依然主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其情殷殷。
热血之人,往往也更加固执,作者亦不能免俗。他也曾因自己的做法不被理解、不被支持而心怀怨怼,也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成为某个校长的“私有财产”。但是,在《胸襟再开阔一些》一文中,作者却借开导别人将自己的一段段过往拿出来剖析,告诉自己和那名教师:当然应该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但可以设法少些冲突、敌意、偏见,多些办法、耐心、涵养、实绩。守“中”而能“和”,作者可谓颇得“中庸”意旨了。
作者曾自道:“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有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从教之初,又有几人不曾热血沸腾、梦想闪光?只是后来发现路没那么好走,许多人便漸渐乱了步子、远了初心。但又有谁会真的甘心弃子认输呢?
今有此书,可以问策,可以扪心,亦可以闻道。劝君一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