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刍议

2019-12-02梁建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整本书初中生文学

梁建

摘要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贯彻得并不彻底,甚至还呈现出碎片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依据课堂引导、点评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适当调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引导与评价策略,通过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整本书阅读的新课改要求落到实处,从而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 整本书阅读 课堂教学 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建构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初中生而言,仅仅依靠精读课本及课外选本涉及的篇目,很难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进而把握经典作品的精髓部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念由来已久,“不学诗无以言”“文选烂,秀才半”,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而言,《诗经》《昭明文选》等经典篇章都是朝夕涵泳、熟读成诵的。近现代以来,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也从未被忽视。如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自2001年起,教育部在制订的各类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量也做了逐步提高。如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数量做了具体的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6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在各种良莠不齐的读本中,教师首先应起到引导员和监管员的职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生应该“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在快餐文化和电子阅读的侵袭和干扰下,大多数学生都不能静下心来品味经典。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手机、电脑所提供的海量资讯一方面为初中生关注社会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初中生碎片化的阅读趋向。在急功近利阅读心态的指引下,初中生或执着于教材,或沉潜于文学常识,难以平心静气地通读名著全篇,认为仅仅抓住名著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经典桥段的分析归纳,就足以应付各类考试。因此,对初中生而言,对各类名著的观感,恰如“矮人观场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感悟和体会。

在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仍然可以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是指教师“授之以鱼”,积极推荐弘扬正能量的经典之作;所谓“授业”,是指教师“授之以渔”,教师还要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困惑能够及时解答并正确引导。

但在目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一方面,在许多一线教师心中,能把课上得异趣横生就已经足够了,整本书阅读属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事,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拓展。因此,也谈不上读前的课堂指导和读后的课堂评点,这种指导意识薄弱的做法导致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沦为镜花水月。另一方面,即使具备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意识,有些教师往往又存在指导方法失当的弊端。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爱好,教师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容易犯下“一视同仁”的错误。

所谓的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作者、文本、学生、教师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及时的切磋琢磨,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方面有所改善,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经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浩如烟海,而初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整本书阅读若不知门径,恰如孤舟泳海、弱羽凭风,大多事倍功半、劳而无功。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有足够的文学储备,才能当好引路人。

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教师要掌握恰如其分的激励策略,才能引领学生心甘情愿地步入文学经典的殿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何让沉浸于快餐文化的学生感受到文学经典的魅力,是整本书阅读得以落实的基础。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比如《红楼梦》,学生都耳熟能详,教师如果引入鲁迅关于红楼梦的一段评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对这些兴趣点的激发,可以促使学生走上重温经典的康庄大道。

2. 为有源头活水来。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足够的文学涵养,能够引领学生阅读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做一个语文教师,只有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读書;只有会作文,才能教会学生作文。会读书作文,乃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不少语文教师(包括一些‘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既不会读书,也不会作文。他们只会把教参上的观念照搬给学生,毫无自己的理解;偶尔写点什么,也是抄书抄报,套话假话居多,很少有真实的感受。这怎么可能教会学生读书作文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语文教师具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才能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体现出“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引领作用。

再次,在十分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能把文学经典的解读方法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的整本书阅读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要把金针度与人。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员和监管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以及文学经典的解读方式上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如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比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大胆鼓励学生了解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可以促使学生深刻体会《西游记》的创作主旨以及成书历程。还可以引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为学生引入经典文学的结构问题。在《红楼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做一回曹雪芹,进而分析曹雪芹的创作动机,以及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角色的分析。

4.平生不解藏人善。

最后,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读前的课堂指导以及读后的课堂评价方面。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表扬,足以激发学生更强的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首先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经典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对作品的创作主旨加以分析,并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疑惑去阅读,去找寻答案。应该鼓励学生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把自己在文学经典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一一记载,教师再加以点评。当然,学生们也会因立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对此,教师不应该以评判试卷的标准——非对即错的绝对方式加以区分,而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闪光点,适当鼓励。如在《三国演义》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创作主旨的发掘不尽相同,无论学生赞同“拥刘反曹”的人心向背,还是主张“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发展趋势,抑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推崇,皆有其道理。

综上所述,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文学素养,然后通过课堂上的激励、引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感悟,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4]王什维.迟到的忏悔[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5).

猜你喜欢

整本书初中生文学
《论语》整本书阅读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文学小说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