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改进策略

2019-12-02刘芸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调查初中生心理健康

刘芸

[摘   要]文章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生态、学习压力认知、生理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改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要善用教育技巧,及时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营造阳光氛围,构建和谐班集体;加强家校联动,形成学生心理教育合力。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7-0079-02

为了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切实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下具体的调查情况并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对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一、调查概况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填写和随机谈话形式进行,问卷发放范围涉及全校初中三个年级的18个班级的848名学生,随机谈话时间累计长达3小时,涉及21名各种类型的学生。调查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调查数据结果由技术人员输入电脑详细统计得出,有一定的科学性。现将本次调查的发现归纳如下: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生态密切相关

经过调查,发现有13.5%的学生来自单亲、离异、寄养等家庭,这些学生中有高达92.4%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闭锁,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和表达,极其内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也比较片面,呈现出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而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呈现明显的弱化和随意倾向。但剩下7.6%的这种来自非常态家庭的学生却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如会整理房间、会煮饭等等),他们的学习很优异,心态很阳光,而通过研究可发现,他们的家长都有明确的教育主张,能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学习压力认知程度密切相关

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学习负担增加,不同于无忧无虑的小学阶段,特别是毕业年级的学生还面临升学压力。调查发现,在这种学习氛围之下,高达84.5%的学生存在程度各异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严重,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压力,也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同学相处,普遍感觉生活枯燥乏味。少数学生为了发泄学习上的心理压力竟然做出攻击行为。

3.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理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问卷数据反映了67.8%的学生对自身生理成长存在困惑。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大好年华,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但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渴望和人交往,处处模仿成人的言行,但又禁不起挫折,稍有打击即显忧郁,甚至感觉到世界末日将要到来。初中生的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形成。

二、改善初中生心理状态的策略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所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且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对学生影响最大,很多学生长大后的性格或看待问题的态度往往与初中班主任类似,这就凸显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班主任应从哪几方面着手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呢?

1.善用教育技巧,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班主任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后,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源,使用合理的教育技巧,春风化雨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善于营造谈话氛围。班主任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出发,让自己保持一种平和、友善、热情的心态,选择舒适、安全的谈话场合,使学生和自己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戒心,毫无保留地与班主任开展推心置腹的交流,班主任也才能获得学生心理问题的一手资料。其次,要善用谈话艺术。如学生在情绪激动的情形下是很难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的,因此在谈话前,班主任要设法稳定学生的情绪,可以说一些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冷处理,或者用生动的语言热情表扬学生的优点,这样有利于放松学生的身心,稳定学生的情绪。再次,运用书面交谈形式。有时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不愿当面吐露内心的想法,但如果让他们运用书面的形式写出来,他们往往会“如实交代”,并且会在无形中泄露相当多的小秘密,这极其有利于班主任进行针对性教育。最后,要实行交流教育。某些班主任常将学生叫到办公室,热情洋溢、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大堆,但却收效甚微,弄得不好还容易因为“唠叨”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此时,班主任要明白,现代教育重视的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师生双方平等的交流。学科教学如此,思想教学也如此。因此,班主任教育学生时不要总是抢占话语权,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己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知晓该如何克服自身的心理缺陷。这样教育,班主任施力小,但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2.营造阳光氛围,构建和谐班集体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能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因此班主任着力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班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尤为重要。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营造班级阳光文化氛围。班主任可以在黑板报上设立专门的“正能量”栏目,如好人好事表扬栏、每日班级明星栏等等。通过这样的栏目将局部的“正能量”辐射到全班范围,使班级形成学先進、帮后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进取氛围;班主任还可以在每日的晨会时间精选典型励志美文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其次,培养班干部。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日常班级生活中,班干部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各种类型学生的了解最多,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运用班干部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理。班主任要适时召开班干部会议,引导班干部不仅要管好同学,还要尽己所能帮助存在问题的同学,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充满阳光、团结一致的班级里。再次,班主任要经常在班级里组织开展各种小组竞赛活动,这既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形成有目标、有追求、有进取心的人格,也能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放松身心,增进与同学的友谊,有效减缓学习压力。

3.加强家校联动,形成学生心理教育合力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绝不能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协调引领的作用,通过微信、电话、家访等手段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获得更丰富、更立体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这样班主任一方面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能在交流中更好地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家长等对自己成长的重视以及对自己的爱。在条件许可、时机合适的情况下,班主任要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的家长会,形成家校合力,推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努力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心理健全、具有主流价值观、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调查初中生心理健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