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02顾燕华
顾燕华
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差。从一定角度说,这样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及发展的人文关怀。初中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课程,多些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参与学习,激发其主动性,这样的语文才会富有活力。
一、走进学生,关爱学生
在成绩这一杠杆下,每次测试、考试,教师最关心的是成绩,父母也最关心成绩,分数就成为命根子。在分数的作用下,我们也容易忽视学生,忽视他们的基础,忽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从结果上对学生作一个判断。这样,我们就不会去关心学生,甚至因为成绩的原因而对学生产生厌烦感。
在语文教学中,一是要关心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思想动态,如有的学生在语文课中总是精神恍惚,是不是学生遇到了什么烦心事,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解,利用课间或课后,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沟通,针对学生遇到的情况,给予疏导,这样,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近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才会积极参与。二是要关爱学生,即要以博大的胸怀来对待学生,要摒弃分数的束缚,充分看到学生的不足和优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些优点,取长补短。
二、创造机会,表现自我
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束缚于课堂之内,除了讲解教材,就是做题、练习,语文课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喜欢,效率难以提高。其实,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相反是师生间的“双簧”,课堂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效果更甚于教师单纯的讲解。如现代文的阅读,先课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课堂中突出问题,让小组长带领成员交流,然后汇报。如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上台为同伴讲解诗意,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文。如口语交际中,借助课堂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表达。如此,教师的教学变轻松了,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自然活泼。
在语文课中,我们要学会转化自己的角色,学会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如阅读中,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那就先让学生去读,读后尝试归纳,教师再进行指导。如《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先以“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每个角落”“门和窗”对其艺术美展开交流,交流中教师稍加补充,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效果更好。
三、引导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不是讲学,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能包办,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而要多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自己去学习,感知和理解。如在《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分析,到底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不用直接点出,而是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其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如学生找到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法兰西万岁!”设问“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学生交流后点拨,面对国土沦亡,韩麦尔先生无比悲愤,感情强烈,他把所有情感都倾注到了两个字中,由此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此,让学生结合文本阅读并交流,体会形象,体验才会丰富。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中,要摒弃讲授式的教学,多引导学生参与,这样才能凸显语文的人文性。以《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探究为例,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探”“爬”“攀”“缩”“微倾”等,交流词汇的含义,感受父亲的形象。学生表达后,教師明确“一位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的父亲,在儿子临行时,不辞辛劳为其买橘子,正是这样博大深沉的父爱深深打动了我们”。让学生在读中找动词,分析含义,交流体验,更好地体会了父亲的形象,感受到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
四、平等对待,激励表扬
教书应该先学会育人,否则,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掌握知识,发展也就成为空谈。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思考这一点,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了,就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可,得到学校的奖励,很少从学生的实际去看待他们。于是,在教学中,对优生是爱之不得,对后进生则是厌恶,甚至想把他们从自己的班级赶走。这样的语文,是缺失了人文关怀的语文。
多给予奖励,要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如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在课文阅读中,一个简单的句子也觉得很难理解,完成阅读题时老出错,但却在口语表达上表现得较为突出。那么,我们就应该多鼓励学生表达,以表达来刺激学生去阅读。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书写极为认真,这何尝不是优点。总之,在语文中,我们切勿吝啬对学生的赞美之词,要多鼓励学生。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课程,走进学生,关心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激发,才会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也才能更好地构建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得到较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少年业余体育学校(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