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黄云家世考
2019-12-02周建飞
周建飞
摘 要:黄云,字仙裳,明末诸生。他慷慨负气,历经明清更替之变,隐逸不仕,甘贫乐苦,秉操守节,在清初泰州遗民诗群中有重要地位。关于其家世鲜有资料记载。作者根据《桐引楼诗》、史志、文集等资料,对其家世及家族成员考辨,以使其人其诗能更多为人了解,还其在清诗史上应有的地位,彰显其为丰富清诗宝库所做的实绩。
关键词:遗民;黄云;家世;考辨
黄云(1621—1702),字仙裳,明末诸生,泰州人。著有诗集《樵青集》《康山集》《悠然堂全集》《桐引楼诗》《五言诗抄》《仙舟图唱和诗》,杂著《景曾录》《洗心录》《临池随笔》《读书随笔》等。现仅有《悠然堂全集》《桐引楼诗》存世。明亡不仕,以樵者自居,拒清朝“鸿博”之试。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及诗词声名现在几乎湮没无闻。然在明清之际,他在江淮一带却很负盛名。俞扬《泰州旧事摭拾》引韩国钧《永忆录》云:“吾泰两诗家,曰邓孝威汉仪,曰黄仙裳云,皆于清初有名。”[1]王晫《今世说》卷一“德行”说:“黄名云,江南泰州人。长身玉立,能诗文,善谈论,负气慷慨。逢俗人稍不合意,辄谩骂之。人多目以为狂,不敢近。”[2]《道光泰州志》卷二十六“隐逸”言黄云“晚年愈贫苦,屡辞聘召,益肆力于诗歌,东南持风雅者必宗焉”[3]。清孔尚任在《答卓火传》一札中亦云:“远客在座,有失裁为罪。承教知欲采风海陵,深惬比愿。但此邦主人,仆未深交,惟黄仙老高风亮节,为所引重,入偃室而说项,当无第二人耳。”[4]
笔者试通过对黄云家世考辨使其人其诗能更多为人所了解,以期对学者研究清初江南遗民有所帮助。
1 名门望族——黄氏家族考略
黄氏家族在姜堰为名门望族。据《海陵黄氏统宗世谱》记载,海陵黄氏先祖黄琰原籍苏州,南宋时其后人黄安三由苏州迁往海陵,居姜堰镇。
黄宛生(手抄本《泰州著述考》中称其黄浣生,可能为笔误),名位中,号眉房,黄云族叔。黄宛生在明末曾经担任锦衣卫指挥,福王弘光朝时,协理两淮盐政。明朝灭亡后,隐居不仕,以其雄资结交当地名流,作诗饮酒,寄情山水。作为前朝官员,明亡后选择隐居,曾与邓汉仪、孙枝蔚、吴嘉纪等遗民交往也甚为密切。黄家私宅“秋佳馆”“杜来阁”更成为遗民胜老聚集之地。这给了黄云结识这些流寓名士、胜国遗老的机会。黄宛生隐居不仕的选择、江南遗民矢志守节的态度对布衣之身的黄云选择遗民之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黄宛生对黄云在经济上的帮助也是极其关键的。黄云生性豪爽,对落难友人必鼎力相助,又坚守气节,不肯仕清导致家贫,如《丁末移居雉皋作·时以舌耕糊口》中有“晚依破砚足生计,贫令老亲无定居”“楼迟正尔饥犹乐,谁说王门可曳裾”[5]之句。晚年更是贫苦,乃至无米下锅,只得让孩子外出借粮以缓燃眉之急,如《阳儿之江上中途遇雪》有“自愧饥寒驱爱子,谁能羁旅重王孙。劳生须信难高卧,未敢怀安守故陵”[6],阳儿即其长子黄阳生。该诗既有对孩子外出借粮的愧与忧,亦表现自己坚守节操的决心。
黄宛生有二子,长子为黄九河,字天涛,有《深柳堂集》《旧燕楼近诗》。次子黄九洛,原名右序,字姬定,号有周,著有《历园诗集》《古雪草堂诗集》。九洛之子黄宝成,字稼同,贡生,亦擅长写诗,著有《秋佳馆诗集》。黄九河、黄九洛兄弟二人“皆工于诗,而九河尤著”[7],今网上有资料云黄九洛、黄九河为黄云堂兄的说法是错误的。二者辈分关系可由杜浚《杜来阁记》推出,文章云:“泰州郭东四十五里为姜堰镇,友人黄子天涛居之。黄氏世有闻人,如天涛尊先子眉房公暨从兄仙裳氏俱以词学知名当世,而天涛承之,以绝异之才积学虚已求友析义,一时声誉翕然。”[8]《桐引楼七律分韵》七阳部亦有《雪夜孙豹人自崇川见过堰上弟天涛置酒》诗,可知黄仙裳长于天涛、姬定。黄云曾为黄九河的小妾陆羽嬉作小传,陆诗载《旧燕楼近诗集》中。
黄宫檀,字上木,号木庵,黄云之侄,有《罗塘诗草》。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第二册)《黄上木爱读予诗,持扇来索,赋答》一诗后注释“黄上木,黄仙裳之子”[9]有误。二者应为叔侄关系。孔尚任《湖海集》卷十三《答黄仙裳》云:“经年在陈,以绝粮为常,以举火为异。忽损令侄上木之釜庾,皆在先生说项,不使皇劳人,饥饿于兹土,为诸大夫国人增色,仆何敢以私恩谢哉?”[10]此札可为明证。孔尚任与黄云及其子、婿等私交甚厚,万无弄错黄云与黄宫檀关系之理。《淮海英灵续集》巳集卷一注云:“黄宫檀,字上木,号木庵,黄云族侄。”[11]集中选黄宫檀诗《春日宗梅岑同王孚嘉诸子过仙裳叔寓斋不遇》亦可说明二者关系。
黄师宪,字汪若,黄云族弟。《淮海英灵集》丙集卷一小传云“黄师宪,字汪若,泰州人”,有诗《喜天涛兄自燕京旋里》[12]。
另今有研究者以为黄天嗣为黄云族弟,然据《淮海英灵续集》庚集卷三云“黄天嗣,字孝昭,江都人,著《淡山集》”[13],而黄云世居姜堰镇,二者同为黄姓,是否同一族支,尚无明确资料支撑该观点。
2 诗书之家——黄云家庭考略
黄云父親过世较早,家境贫寒,由母亲郁氏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故事母至孝。《道光泰州志》卷二十六“隐逸”云“国朝黄云,字仙裳,号旧樵,世居姜堰镇,早孤,事母郁至孝”[14]。根据姜堰博物馆馆藏黄云等七人一卷《秋佳馆》分韵赋诗手稿来看,黄母大概于康熙十年(1671)冬过世,因为七人诗稿中其余六人都是用的红印,唯有黄仙裳用的蓝色印。
黄阳生,字屺怀,号晋渔,黄云长子,为前妻所生,著有《月舫集》《念祖集》《郁李集》《吴越集》《桐花集》《草阁集》等。阳生三岁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侍奉祖母极孝。魏禧《黄屺怀诗序》载:“泰州黄仙裳氏有才子曰阳生。三岁而失母,及其长也,取国风陟屺瞻母之义,字曰屺怀……仙裳氏为余言:其事祖母至孝,祖母病笃,为祖母下尝粪。州府以孝举于督学使者,使者下教褒之。祖母、母忌日皆痛哭辍食。”[15]祖母病笃,亲尝其粪便,以助医治病,每至祖母与母亲忌日,痛哭流涕,辍食而祭,如此孝心,可谓感天动地,以致州府督学使者也大为感动,下教褒奖。《淮海英灵续集》巳集卷一存有其诗一首《怀金孝章前辈》:“我爱金夫子,行踪类众贤,避秦归洞口,思晋隐篱边。”[16]可以看出黄阳生性喜清逸,大有陶渊明隐逸之风。
黄泰来,字交三,黄云次子,有《岱云楼集》《浮香阁集》《观海集》《莲浦集》《浣花词》《鹿台集》《清诗片玉集》《诗传》等。《淮海英灵续集》巳集卷四云:“黄泰来,仙裳子,梅岑婿。好读书,尝谓古人不难期,患不立志耳。所选诗传删除俗调。”[17]王豫选其古调三首《将有洞庭之游蔡右宣程言远有诗相送援笔答之》《游花溪怀东海夫子兼柬龚含五先生》《虎丘谒蔡忠襄公祠》。他为黄云后妻所生。魏禧《黄屺怀诗序》云:“仙裳氏更娶,有仲子交三,尝诣余扬州,见其制举文甚才美。”[18]其为宗元鼎女婿,《桐引楼诗》七阳部有《仲子泰来就婚,宗氏山庄呈定九姻翁》。师从泰兴张蔚生明府,《桐引楼诗》有诗《过泰兴赠张蔚生明府》后有注:以兴化令摄篆此邑,仲男泰来是先生及门[19]。及门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泰来曾随孔尚任到北京入王士祯幕,这也许与其岳父推荐有关系。宗元鼎为王士祯门人,据阮元《淮海英灵集》甲集卷三云宗元鼎:“为阮亭门人……为阮亭所赏识,载入渔洋诗话。”[20]宗元鼎,字定九,号梅岑,又号小香居士。有《芙蓉集》《新柳堂全集》等,《清史稿》有《宗元鼎传》。有子宗学曾,著《丹山集》。
戴舆,字文简,黄云婿,能诗。泰兴戴弘度之子。《淮海英灵集》戊集卷一云:“戴舆,戴舆字文简,一字守斋,泰兴人。”[21]集中有《和黄交三内兄登雨花台原韵》一诗,从戴舆称黄泰来为“内兄”可见其为黄仙裳女婿。倪匡世《诗最》卷六选其诗《遥和孔东塘先生李公祠听雨》:“使君持节莅江南,吐握亲贤径辟三。满座春风生逸兴,空庭暮雨咨清谈。银灯几剔诗方就,玉漏频吹酒未酣。雅集邗江偏未与,海邦犹望一停骖。”小传云:“戴舆字文简,一字守斋,泰兴弘度先生令嗣,与黄仙裳翁婿而良友。”[22]
单迅,黄云婿,亦能诗。《淮海英灵续集》庚集卷一云:“单迅,字兆捷,号百雉,台州人,黄仙裳婿。”[23]集中有诗《捣衣曲》一首。
黄鸾祥,字瀛客,黄云之孙、泰来之子,有《黄瀛客诗稿》。《淮海英灵集》戊集卷一云:“黄鸾祥,仙裳孙、泰来子,著有诗集一卷。”[24]阮元选其诗《午日东原咏榴花》一首。《淮海英灵续集》巳集卷三亦云“黄鸾祥,字瀛客,泰州人,仙裳孙、泰来子”,选其诗《王浩川昆玉招集竹里同外祖宗梅岑、国博孔东塘先生及家祖家父即席分韵》一首[25]。
黄鸾和,黄云之孙。《淮海英灵续集》庚集卷一云“黄鸾和,仙裳孙”。有诗《浴沂亭》:沂水空梦入晚晴,芰荷香气上轩楹。披衣还向亭中坐,云傍遥山锁处生[26]。
王锦字文度,号湖舫,黄云孙女婿。《淮海英灵续集》巳集卷三云:“王锦为王心斋八世孙。少孤苦嗜学,黄仙裳妻以孙女,隐居南溪,尝曰:闭户即深山,何必桃源绝境乃可避俗?著《瞻白庐诗》。”有诗《送月舫先生授经峙东内叔月来格》[27]。
陈志襄,字陶思,号南村,黄云表弟,有《纲鉴会通》《明纪会通》《淡定斋集》。《淮海英灵续集》庚集卷一《中秋鸾江邸舍怀黄仙裳表兄》一诗:“谁是赏音人,共坐江天碧。”[28]夏荃《退庵笔记》卷十一《纲鉴会通》云:“《陈氏家乘·陶思先生志襄传》,称其晚年厌声韵之学,沉浸诸史,辛勤二十余年,辑评《纲鉴》一百十五卷,名曰《纲鉴会通》,前抚军仪封张公为制序行世,载州志《著述》……陶思乃顺治七年诸生,以明经终。”[29]《道光泰州志》卷二十四文苑云:“陈志襄,字陶思,号南村,清泰州人。性至孝。倡建宗祠,置祀田,荒岁赈饥,全活甚众。手著诗最三篇,倪永清集多载之。工诗,尤究心诸史。”[30]
秦以御,黄仙裳表弟。《桐引樓诗》二萧部有《辛酉花朝经秀野园忽忆丙辰旧游,寄李维饶太史、秦以御表弟兼悼赵铁源太史,聚离今夕之感情见乎词》。
3 结语
通过黄云的家世详细考证,首先,我们能了解诗人所处的家庭及家族的原生态环境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清晰了解其诗风形成的外部原因,亦能更读懂诗歌背后的情感价值取向;其次,我们还可以深入探究其遗民形成原因以及其遗民态度对身边泰州诗群的影响;最后,还可以使其人其诗能更多为人所了解,还其在清诗史上应有的地位,彰显其为丰富清诗宝库所做的实绩。■
参考文献
[1]俞扬.泰州旧事摭拾[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10.
[2]王晫.今世说[M].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22[M]//周骏富辑.台北:明文书局,1985:19.
[3]道光泰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0[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86.
[4]孔尚任.湖海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76.
[5][6]黄云.桐引楼诗[M].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影印本.
[7]夏荃.退庵笔记校注[M].徐进等,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86.
[8]杜浚.变雅堂遗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光绪二十年黄冈沈氏刻本影印本:77.
[9]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M].济南:齐鲁书社,2004:745-746.
[10]孔尚任.湖海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82-283.
[11]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30.
[12]阮元.淮海英灵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清嘉庆三年小琅媴仙馆刻本影印本:134.
[13]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89.
[14]道光泰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86.
[15][18]魏禧.魏叔子文集[M].胡守仁等,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476-477.
[16]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34.
[17]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76.
[19]黄云.桐引楼诗[M].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影印本.
[20]阮元.淮海英灵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清嘉庆三年小琅媴仙馆刻本影印本:40.
[21]阮元.淮海英灵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清嘉庆三年小琅媴仙馆刻本影印本:252.
[22]袁世硕.孔尚任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7:51.
[23]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70.
[24]阮元.淮海英灵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清嘉庆三年小琅媴仙馆刻本影印本:252.
[25]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55.
[26]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75.
[27]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50.
[28]王豫,阮亨.淮海英灵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影印本:370.
[29]夏荃.退庵笔记校注[M].徐进等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50.
[30]道光泰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