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代陆上丝绸之路之繁盛
2019-12-02石俊
石俊
摘 要:元代,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和保障有力的驿站运输,保证了由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直达西域各地的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新疆考古发现的瓷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也是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繁盛的历史明证。
关键词:新疆;瓷器;丝绸之路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部,作为中国最大的边疆多民族省区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更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汉唐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13世纪,元朝统治者出于巩固在西北地区统治的需要,不仅在天山南北设立各种军政管理机构,而且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大规模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重新开通了汉唐以来由中原地区过河西走廊直达西域各地的交通路线,使这条传统的东西方经济文化通道再度繁荣。为了维护和改善西域各地同中原地区的交通路线,大力推行驿站制度,在陆上丝绸之路沿途要道设立众多驿站,极大地加强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政治联系、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在新疆考古发现的文物中,瓷器非常罕见,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达勒特古城遗址、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等。不少学者对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的瓷器进行研究,或分析新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1][2],或对其埋葬时间和原因进行探讨[3][4],或讨论元代对西域的经营[5]。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元代瓷器为例,探讨元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盛。
1 新疆发现的瓷器概况
1975—1976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先后出土了一批元代瓷器。1975年冬,在某团农场克干渠西岸坡地西农田的一处窖穴中发现一批按碗、盘的大小分类重叠放置的瓷器,“计有青白瓷杯两件、墩子式大碗七件,龙泉大碗五件,高足青瓷碗一件,青瓷中盘四件、小盏一件,大盘四件”[6]。次年春,在上述地点附近的农田里又发现了一批瓷器,“出土时都已残碎,大部分不能复原。瓷片有龙泉、枢府、磁州窑、景德镇和钧窑等产品,包括青花、绛色、白釉黑色以及划纹、印纹等。器形有碗、盘、盏和胎厚体重的带耳罐等”[7]。
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的各窑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足青花碗。与元代高足碗的样式相比,高足青花碗有敛口、钵腹、中空的竹节式高圈足的特点。通体施影青釉,内外满绘青花纹饰。碗内绘有三层纹饰:碗心是三个圆圈的同心圆,其外绘两只穿梭在云朵间的凤凰,四周满绘牡丹纹。碗外壁绘有缠枝牡丹纹和仰莲纹,足部绘四个圆环。由于色料浓淡不匀称,纹饰有些模糊,且碗沿处有釉汁下流的痕迹,但仍不失期精美流畅之感(图1)。1999年5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从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征集到一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流扁执壶[8](图2)。细颈小口,扁圆腹,椭圆矮圈足稍外撇。以凤首为壶流,凤尾卷曲成壶柄。器形基本完整,仅壶流及把柄稍残失。口沿及足壁绘回纹,腹部绘有展翅飞翔的凤凰和缠枝牡丹纹。青花色泽凝重,有晕散现象,但它将造型和纹饰融合一体的艺术手法显得更加别致新颖。无独有偶,20世纪70年代,北京旧鼓楼大街元大都遗址瓷器窖藏出土的一件元青花凤首扁壶[9-11],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该壶以凤首为流,凤尾卷作柄,壶身绘有一只飛凤和缠枝牡丹,犹如飞凤飞过花丛,造型生动,色彩清新。由北宋李诫《营造法式》附有鸾凤插图可知,将卷草式尾视为“凤”,锯齿状尾称作“鸾”或“凰”。经过两者对比后发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的青花凤首流扁执壶是散锯齿状的凤尾,而首都博物馆藏的青花凤首扁壶的凤尾呈卷草形,推测二者可能是一雌一雄。
众所周知,青花瓷器虽然在唐代已开始制作,但是在元代才处于鼎盛时期。元代青花瓷器以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瓷器质量最优,是采用进口的苏泥勃青等烧制而成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距今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有足底宽厚、纹饰繁多、胎体厚重、清新明快、质朴大方等特点,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高足碗和青花凤首流扁执壶的纹饰图案正是元代青花瓷器常见的主题纹饰。
枢府瓷器也是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这批瓷器的一大亮点。双龙印纹碗(图3),青白瓷,敞口,深腹,弧形壁,砂底圈足。通身满施卵白釉,图案为印花。碗内壁印相互追逐驰骋的双龙纹,底部印有水藻纹。1977年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察右前旗元代集宁路故城的一处窖藏也出土过两件类似的云龙纹青白瓷大碗[12]。
枢府瓷器作为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的基础上新烧的瓷器品种,是元代景德镇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有学者提出,“卵白釉瓷只不过是枢府瓷的一种特殊釉质釉色而已,也就是说,元代枢府瓷的釉质釉色本质上仍然是景德镇宋元以来的青白釉”[13]。枢府瓷器既有精美的宫廷用瓷和官府机构用瓷,也有普通的民用瓷。从用于贸易的国内外沉船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出土的枢府瓷器来看,它也作为商品瓷用于内外贸易。
在新疆博物馆馆藏瓷器中,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的龙泉窑青瓷较为典型,如花口双凤印纹大碗、龙泉高足瓷碗、海浪舞龙大盘等。花口双凤印纹大碗(图4),敞口,碗身呈弧形,口沿呈花瓣纹,且与口沿外的竖条纹相连。通体遍施豆绿色釉。碗内印有一对展翅飞翔的双凤,一侧模印有两朵荷花和荷叶纹,另一侧印牡丹纹,纹饰别致,布局匀称。龙泉高足碗(图5),敞口,腹微鼓,中空的高圈足。纹饰主要是暗花,内壁施草叶纹,外壁施莲瓣纹,细小的开片纹随处可见。高足碗是元代龙泉瓷器的典型器型。海浪舞龙纹青瓷盘(图6),敞口,外沿稍宽,腹部呈斜壁,圈足。通体施青釉,纹饰以贴花为主。盘的底部中心是一条舞动的龙纹,内壁饰有海浪纹。外壁饰莲瓣纹。
龙泉窑青瓷是元代龙泉窑在宋代龙泉瓷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远销海内外,其覆盖面仅次于景德镇窑瓷器。元代龙泉青瓷有划花、镂刻、印花、堆贴花等装饰手法。纹饰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有云龙、飞凤、双鱼、莲瓣、八仙、八吉祥、牡丹等图案。
此外,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达勒特古城遗址、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也采集到这一时期的瓷器和瓷盘。20世纪80年代,新疆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调查达勒特古城过程中,发现了“辽金时代瓷器残片上面,刻有粗线条的大朵花纹”[14]。199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博乐市达勒特镇发掘了一处宋元时期的遗址,出土有陶器残片、瓷器碎片等[15]。由于相关发掘材料尚未公布,目前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有一件达勒特古城遗址出土的钧瓷碗(图7),除足部外,碗内外施天青色釉。从外观来看,这件钧瓷碗是经过修复的。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也采集到这一时期的豆青瓷盘(图8),现藏于吐鲁番博物馆。盘敞口,斜壁,圈足。器表内外施釉。釉色青绿均匀,光泽明亮[16]。
2 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3世纪元朝的建立不仅彻底结束了中国自唐朝以来长期混战割据的局面,而且在隋唐时期之后又一次实现了中国版图的统一格局。1206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随后灭南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元朝在继承游牧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拓展了包括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内的多元丝绸之路,将其推向了一个鼎盛时期[17]。
规模空前的政治統一局面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迁徙,形成了元朝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西域各地统一后,元朝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在天山南北各地设立了各种军政管理机构,行使对该地区的军政统治,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1218年,元朝灭西辽后,在天山南北设置最早的官员是达鲁花赤,负有“籍户口,收赋税,签发兵丁”的职责,加强对西域的军政事务的管理。1251年,在天山北部设立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任命麻速忽为省事,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为了巩固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和军事的需要,元朝在别失八里、和州等处设宣慰司加强管理西域。别失八里、和州等处设宣慰司的建立使西域行政机构组织完全同内地一致,这是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诸地统治趋于加强的具体反映[18]。此外,宣慰司元帅府、元帅府等机构的设立,与当时天山南北严峻的军事局势有关。例如,1295年,置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和北庭都元帅府分管天山南北。在这一过程中,元朝征发大批内地的汉军、新附军以及农民和工匠来到西域,驻军戍边,并组织实施开荒屯田,解决军队后勤军需问题,不仅推动了西域各地屯田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交流。
这一时期,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重新打通了西域经河西走廊至中原内地的交通路线。为了维护和改善西域各地与中原的交通线,中央政府在天山南北广建驿站,不仅保障了平定西北藩王叛乱大军及其后勤军需的供给,还使中外使节、商旅往来不绝。《元史·世祖纪九》载:“(十一年春正月)立于阗、鸦儿看两城水驿十三。”1278年,元朝在彰八里(今昌吉)和别失八里设驿站。1281年,元朝中央政府听从镇抚西域各地军务的蒙古将领阿只吉的奏请,从太和岭到别失八里设置了三十处新的驿站。
阿力麻里、达勒特等遗址发现的瓷器种类繁多,有完整的景德镇青花瓷、枢府瓷、龙泉青瓷以及景德镇窑、枢府、钧窑、磁州窑等窑口的瓷片。瓷器这种易碎的物品从内地依靠驼队和马队的长途运输至新疆确实不易,更不是寻常百姓所能拥有的财富。首先是元代统治者赏赐给西北宗王或者驻军将领的馈赠品;其次是元代民间商旅贸易运输而来。
作为元朝的西北重镇和察合台汗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阿力麻里城汇聚了汉人、畏兀尔人、蒙古人、波斯商人等,来自中原的瓷器、丝绸和来自西方的玛瑙等物在这里交易。从达勒特古城遗址的位置来看,这里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从这里出土的陶器、瓷片、察合台汗国钱币等遗物已证明这一点。我们推测,带有龙纹和凤纹图案的元代精美瓷器应为元代宫廷用品,极有可能是元代中央政府赏赐给察合台后裔的物品,并非一般商贾可以买到的物品。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龙泉窑烧制的一些青瓷,造型和纹饰都是龙泉窑常见的器型,也是当时民间实用器皿。从新疆出土的瓷器来看,既没有发现烧制瓷器所需的原料和窑址,也没有清晰的制瓷业发展史,这不仅说明了新疆发现的瓷器都是源于内地,还从侧面印证了西域各族人民对内地瓷器的喜爱,更说明了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盛。
总之,新疆发现的瓷器,不但印证了元代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繁荣,还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参考文献
[1]殷福兰.阿力麻里出土的元代瓷器及其相关问题[J].新疆文物,2002(1):125-128.
[2]殷福兰.新疆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N].中国文物报,2007-03-21.
[3]牟新慧.新疆博物馆馆藏的几件元代龙泉窑瓷器分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1):26-29.
[4]方淑香.新疆博物馆馆藏元代龙泉窑瓷器探析[J].丝绸之路,2014(14):36-37.
[5]施泳峰.从新疆出土元青花看元代对西域的经营[J].文物天地,2016(3):78-79.
[6][7]新疆博物馆.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出土的元青花瓷等文物[J].文物,1979(8):26-31.
[8]安英新.阿力麻里出土景德镇窑珍贵瓷器[N].中国文物报,1999-08-11(001).
[9]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J].考古,1972(4):19-28.
[10]黄秀纯.考古人生——古燕斋谭屑[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48-49.
[11]黄秀纯.筛出来的国宝——记元大都遗址出土青花窖藏[C]//元青花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香港:中国国学出版社,2009:297-299.
[12]潘行荣.元集宁路故城出土的窖藏丝织物及其他[J].文物,1979(8):32-36.
[13]肖发标.景德镇枢府窑作品集[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14]李遇春.博尔塔拉自治州重要古城址和古墓葬[J].文博,1988(5):20-25.
[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
[16]李萧.吐鲁番文物精粹[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92.
[17]邢莉,赵月梅.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传播[J].中原文化研究,2018(3):81.
[18]苗普生,田卫疆.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