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想事与愿违,不如三思后行

2019-12-02

中学生天地(B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好心观鸟坏事

这个思想实验是典型的“事与愿违”案例——我们希望的结果没有出现,却获得了未曾预料的结果,这个结果有好也有坏。思想实验中小偷的行为就带来了好的结果——救了老太太的命。这就造成了一个伦理困境——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是取决于行动者的动机,还是看其行动造成的后果?

一些哲學家认为主要看动机,例如康德提出的义务论;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主要看后果,例如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前者强调一个人的善良动机,行动因意图而善,但是,也会遇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后者突出结果的重要性,行动由于结果而善,当然也有“无心插柳”的可能。这两种哲学立场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我们希望的最好状况是好心办好事,反之,坏心做坏事也容易判断。而难点在两种特殊情况:好心办坏事和坏心办好事。这里还会牵连两个基本难题:

首先,好坏是对谁而言,由谁来判定。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当事人才能判定。例如,一件衣服好不好看,取决于穿衣服的人的判断。不过,另一种看法认为,旁观者也可以做出判定,不一定需要当事人的决定。例如,一个人受伤失去知觉之后,路人不可能征求其意见再去抢救。一件衣服是否好看,不仅取决于穿衣服的人,还要考虑周围的人。当然,这种越俎代庖式的行为,往往容易产生判断不一致的问题。所以当你想为别人做选择时,最好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其次,一个人在行动之前,能否预先知道其行动造成的全部后果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复旦大学有两个关爱动物的社团,一个是撸猫协会,另一个是观鸟协会。校园里的流浪猫作为萌宠备受关爱,时不时有同学来投食。这样的现象似乎挺好的,可以帮助同学减轻学习压力,对流浪猫也是极大的福利。但是观鸟协会对此却颇有微词。一个看鸟,一个撸猫,怎么会有冲突呢?原来校园里的流浪猫多了之后,出于本能它们会去袭击鸟类,甚至去掏鸟蛋。一个种群受到人类的青睐壮大起来,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必然会打破平衡,作用到另一个种群上。本来撸猫和看鸟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

这不仅涉及意图和结果的背反,还涉及一个问题:人在行动之前,多大程度可以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撸猫的同学事先知道其行为的后果会伤害到鸟类,他们还会继续这样做吗?是不是会改变一些行为,例如给流浪猫做节育手术等?这个例子说明,撸猫的人并不想给鸟带来伤害,但是他们撸猫的行为的确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知道这一点是防止出现伤害的前提——知识也是善的条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所以需要三思而后行。

猜你喜欢

好心观鸟坏事
好心有好报
湿地观鸟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好心的蛇
一不小心成了“舆情”?未必是坏事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春季观鸟style
观鸟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