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动机”,还是选“结果”

2019-12-02

中学生天地(B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柯好心坏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难免会发生“好心办坏事”的状况,比如帮同学打水,但是不小心摔破了热水壶;同学问题目,你耐心地讲了很久,结果答案发下来发现两个人都错了……这些“坏事”也许微不足道,那么你还记得去年的一则新闻吗——

高中生小兰辛苦复读了一年,依旧没有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令人意外的是,她没有被录取,不是因为分数不够,而是她的同窗好友小柯偷偷改掉了她填的志愿!但小柯说:“我是为她好,以她的能力上这所大学太可惜了……”

当时这则新闻引起了热议,有人说小柯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有人说小柯只是“好心办了坏事”。这里或许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好心办了坏事”可以不追究吗?如果做事的动机和结果不一致,该如何评判这件事的好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和动机、结果有关的话题。

首先来了解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

有一个小偷,他观察了一个独居的老太太很长时间。他发现,这个老太太在每周三下午要出门去购物,不会在家里。于是,这个小偷决定在这个周三下午到老太太家里偷东西。到了周三下午,小偷来到了老太太家的窗下。他用石头砸开了玻璃窗,却发现那个老太太躺在厨房的地板上,不省人事。这个时候小偷闻到了一股浓重的煤气味。原来,老太太做饭时,不小心煤气中毒了,这时恰好因为小偷用石头砸开了窗,触发了报警装置。同时,新鲜空气进入了厨房,煤气浓度下降,老太太最终获救。很快,警察也赶到现场,把小偷抓起来了。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集专业深度与大众普及于一身的“哲学小王子”。

郁教授的第     问

请问小偷的行为值得赞扬还是应该谴责?

叶昱楠:中国有句老话是“一码归一码”,小偷本意为“偷窃”,这是一码;阴差阳错使老太太得救,这是另一码。如果老太太如小偷所愿出门购物,小偷还是会因为砸窗而触动报警装置被抓,所以盗窃被抓是一个必然事件,只不过恰逢老太太煤气中毒,相当于他在被抓前救了本该是受害人的老太太,不能因为偶然的救人一命就推翻小偷应受到的谴责。

郑媛玮:自然是要谴责!如果支持这种行为,无异于鼓励他人做违法的事,然后他人即可堂而皇之地说自己是想办好事,这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发展。

郎朗天:法律对于盗窃的判罚也是根据盗窃的金额等来决定的,他既然没有偷钱为何要被谴责。哲学家休谟认为判断一个行为道不道德是看它能否给人类带来愉悦感,是从结果来判断的。小偷既然救了老太太,给老太太延长了生命的愉悦,那就可以被赞扬。

郁教授:这件事有道德和法律两个不同层面。从法律的层面来看,他的行为有计划、预谋和主观故意,而且事实上破坏了他人财产(砸开的窗户),并且侵入了他人的私宅,所以已经构成了犯罪,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真正的困境是在道德层面上的。

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事与愿违”的事情呢?

奇奇:初中的时候认识一个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他每天的情绪都很低落。为了鼓励他,我向他灌输了很多鸡汤。后来了解了才知道,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做不到。灌输鸡汤可能只会让他们更加自责。

王康怡:有一年冬天我放学回家路过一个垃圾桶,听见里面有小猫的叫声,就把垃圾桶里还没睁眼的小猫扒拉出来带回了家,心想自己还算做了件好事。结果回到家里被老妈一顿臭骂,说母猫是故意把小猫留在无人问津的垃圾桶里然后自己去找东西吃,现在小猫沾了人的气味不知道母貓还会不会养它们。后来小猫被送了回去,不知道有没有活下来。

叶昱楠:明明很用功地学习成绩,却始终被碾压;想读医却被法学专业录取;暗恋了很久的男孩,结果名草有主……“事与愿违”真是常会发生的事,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每一件事都按着预想而发生,人生始终与自己定义的轨迹重合,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郁教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古代的实践智慧,却蕴含了一些含混的地方。分析一下就是:“失马”是一个意外的结果,塞翁之前并没有主观上想要它发生。至于走失的马后来会不会带回来一批野马,并不必然,也不是塞翁可以预见的,纯属走运。所以说塞翁失马是一种在意外之后的自我宽慰,但是不能作为行动之前的正当性辩护,否则就是“放马”而不是“失马”了。

郁教授的第     问

出发点是坏的,行为本身就是坏的吗?反之,出发点是好的,行为就是好的吗?

张娟娟:出发点是好的,行为不一定是好的吧。我想到家长总是会跟小孩说,“我这是为你好。”比如我父母认为追星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浪费钱的事情,就说“我这是为你好啊”,然后禁止我做任何除学习以外的事情。我能明白他们的心情,但是我也想要放松啊……

梅芷馨:动机、行为、结果是事件的三个互通又互异的要素,无法进行单独的判断。首先,一个人的行为是对是错,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判断,难定对错。其次,假设我们绝对地从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判断,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才是判断行为好坏的依据。结果是一种事实,所造成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而动机仅仅属于主观范畴,旁人甚至行为人本身都无从辨析清楚,也就不具备客观性这一评判的标准;另外,主观意识没有好坏,只有善恶之分。任何“以爱之名”的行为都是罔顾他人意愿的自私行为,所以出发点并不能代表行为的好坏。

郁教授:“我这是为你好”是最常见的越俎代庖。事实上,“好”是因人而异的,说这句话的人很容易就剥夺了另一个人的判断和决定权。当然说这句话的人也有主观善意和恶意之分:大部分父母对孩子说这句话是出于善意和他们的爱,当然最好能和孩子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协商。

郁教授的第     问

做一件事情,意图和结果哪一个更为重要?

戴相荣:举个例子吧,基因编辑的初衷是人类的福祉,意图可以说是好的,但是结果却违背了伦理和法律,造成“事与愿违”。很显然我们做一件事情时结果更为重要,毕竟意图是不明确的,结果是客观实在的。

汪梦怡:我认为是意图为主,结果为辅。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外力因素也许会干扰结果与动机相背,但是排除各种偶然性,坏的动机必然导致坏的结果。不过各种事物都受到“运气”影响,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像上述的改志愿的行为,虽然出于好心,但是办了坏事,损害了好友的利益,该同学必须承担最后的责任。同样,坏动机办了好事,我们谴责这个意图,也承认好事所造成的影响。

郑媛玮:都很重要。我们做事情就是为了最终的结果,结果是我们意图的反映。换句话说,意图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结果,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没有一开始趋利的意图就没有最后的结果,事与愿违终究是少数,多数情况下,事愿一致。二者没有主次之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让结果符合你的意图啦。

郁教授:基因编辑的后果对一些人来说是好的,例如那些有遗传疾病的人。但是对另一些人或者全人类却可能是不好的。换言之,后果总是存在一个对谁而言的问题。做出决策和承担后果的人如果不统一,就会催生一些不负责任的情况。

(整理:冯 姝)

猜你喜欢

小柯好心坏事
好心有好报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阳台上的桂树
阳台上的桂树
好心的蛇
一不小心成了“舆情”?未必是坏事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船长”小柯:上了我这条贼船就很难下去》
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