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展、问题及建议
2019-12-02王婷钰
王婷钰
摘 要:沙特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我国同沙特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体现在两国教育交流机制不断完善,校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留学生规模有所扩大。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双边关系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民心沟通的桥梁受到两国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对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现有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内容、层次有待进一步扩展,以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国的务实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 沙特 高等教育
沙特阿拉伯王国(以下简称沙特)是全球能源大国,是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国家。从地理位置来看,沙特所在的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汇处,俯瞰阿拉伯海、地中海、红海、黑海和里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的交通枢纽。从务实合作方面来看。沙特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极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是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从地区影响力来看,沙特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先知默罕默德的故乡,对阿拉伯世界具有较强的文化影响力,可以成为我国在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门户国家。因此,加强两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自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沙特方面给予了密切关注和积极响应。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期间,两国一致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2017年3月,沙特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将中国作为上任后出访的第一站,两国在经贸、能源、产能、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2019年2月,沙特王储兼副首相、国防大臣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访华结束之际,沙特官方宣布计划将汉语纳入其国家所有教育阶段课程中[1],充分彰显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沙特对华关系的重视。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
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进展
我国同沙特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的弟子就曾来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公元15世纪,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过沙特。1990年7月21日,中国与沙特正式建交,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也逐渐起步。
最初,中沙文化教育交流主要集中在宗教和阿拉伯语教育领域。在宗教交流方面,1991年12 月,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时任副局长宛耀宾率中国穆斯林代表团访问沙特,这是两国建交后中国首个赴沙访问的穆斯林团。此后,前往麦加朝觐的中国穆斯林人数不断增长[2]。沙特政府还出资修建清真寺、印刷中阿双语的《古兰经》赠送给中国穆斯林,给予中国穆斯林学者赴沙特学习深造的机会。在阿拉伯语教育方面,伊斯兰发展银行出资援建了宁夏同心阿拉伯语语言学校和宁夏伊斯兰经学院的新校舍。1990年,沙特向北京大学赠送一间功能齐全、设备完整的语言实验室。1995年,沙特政府出资援建了北京大学与马坚伊斯兰学术研究基金会,并向中国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各大学分别赠送了《阿拉伯世界大百科全书》[3]。1999年,中沙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教育合作协定》。协议规定,双方将加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鼓励高校人员互访,在语言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开展合作。至此,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21世纪以来,中沙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6月,两国宣布建立战略性友好关系。2012年1月,两国决定在战略框架内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水平。2016年初,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也日益密切,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一)两国教育交流机制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国与包括沙特在内的阿拉伯国家不断完善教育交流机制,为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2004年,我国同阿拉伯国家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以下简称中阿合作论坛),以加强中阿对话与合作。截至2018年7月,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已举行八届部长级会议、15次高官会议、4次高官级战略对话以及其他合作机制会议。在2018年7月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论坛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the Execution Plan 2018-2020 of CASCF),该文件的第十二条详细阐述了中阿未来开展教育和科研合作的途经:第一,继续加强教育和科研领域合作,鼓励双方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逐步增加双方包括公派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奖学金名额,推动中阿高校积极建立校际联系,鼓励双方高校开展历史文化、科技应用、区域和国别研究等领域的联合科研;第二,支持中阿人才培养合作,提高研究生层次比例,扩大双方学生交流规模,拓展专业领域,支持“中阿翻译联合培养计划”实施;第三,通过增加奖学金名额、在阿拉伯国家开设孔子学院等方式,支持阿拉伯国家汉语教师的培养计划;第四,加强职业教育院校间的经验交流,支持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联合计划和联合项目;第五,借鉴对方在教育领域使用先进技术的经验;第六,通过举办研讨会、会议、讲座,互换学术期刊等方式,鼓励中阿双方研究机构间合作。[4]
自2011年起,国家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该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为中国与包括沙特在内的阿拉伯国家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会。在前两届论坛上,共有26个阿拉伯国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区的45所大学、部分国家高等教育部、驻华使馆文化官员,以及国内52所大学、研究机构参会,签署协议150多项,并通过了旨在促进中阿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性文件——《中阿大学校长圆桌会議银川宣言》。[5]
(二)校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
21世纪以来,中沙两国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在理工科和人文社科领域皆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涉及形式有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会议研讨等。
在理工科领域,沙特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产大学已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涉及能源、通信、电子科学等领域,包括校际交流、学生培养、客座教授等项目。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涉及中医、地球科学、自然灾害预警、经济研究等领域。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在海洋生态、纳米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协同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协议设立联合培养项目,双方将在互认学分、共同指导、共同资助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沙特国家研究中心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同启动催化裂化硫转移机制、沙特原油直接脱硫技术两个合作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启动椰枣基因组测序项目。
在人文社科领域,中沙两国高校和智库通过开展学术论坛的形式积极为两国双边关系发展、语言教学合作建言献策。例如,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和沙特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阿拉伯语国际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沙特阿拉伯语教育论坛”,探讨中国阿拉伯语教育的新模式;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和沙特苏欧德国王大学联合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协同举办“中国—沙特阿拉伯王国学者论坛”,为中国和沙特高校学者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沙特费萨尔国王伊斯兰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在学术交流、博士联培方面建立了合作;对外经贸大学与沙特卡西姆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在阿拉伯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展开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师生互访、联合研究等途径支持对外经贸大学阿语专业的发展。
(三)两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之前,沙特并非是中国学生留学阿拉伯国家的首选国家,中国也不是沙特政府公派留学生的目的国。据统计,1995年,仅有125名中国学生在沙特留学。2000年之后,在沙特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稳步攀升,2003年在沙特的中国留学生有254人,比1995年翻了一番。2016年,有875名中国学生在沙特学习,是1995年的7倍。[6]
2007年之前,沙特来华留学生不足百人。2000年仅有21人,2006年也才97人[7]。2006年,沙特政府启动“两圣寺忠仆阿卜杜拉国王奖学金计划”,第一次将中国列为政府公费派遣目的国之一。2007年为该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沙特高等教育部特意举办“阿卜杜拉国王奖学金计划”赴华留学生介绍会,向沙特学生介绍中国概况、文化习俗、高等教育、就业前景等情况,鼓励学生赴华留学。这一年沙特来华留学生人数显著增长,学历生与非学历生共计289人。2010年首次破千,共计1179人。2013年来华留学的沙特学生创历史新高,达2089人。2013年之后趋于平稳,每年1000人左右。[8]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规模偏小
从留学生数量上看,沙特政府在21世纪后才将中国列为公派留学目的国,沙特学生赴中国留学人数一直以来都比较少,且在沙特留学生总数中占比很低。根据沙特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5-2016学年,共有17.4万名沙特学生在海外求学,分布在全球34个国家。其中在美国的沙特留学生最多,占比60.8%,其次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中国的沙特留学生仅占比0.5%[9]。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2016年,在沙特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只有875人。从校际交流规模来看,虽然中沙高校合作协议的数量在近年来呈增长态势,但是中沙高校的交流合作在兩国都不是普遍化状态。在中国,同沙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高校多集中在北京地区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外语高校,在沙特同中国高校建立合作的伙伴院校主要有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产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苏欧德国王大学等少数院校,规模有限。
2.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单一
现阶段,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学生流动、科研合作和学术会议,在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汉语教学方面涉足较少,在合作办学方面尚未起步。当前,只有极少数中沙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项目,例如,201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达成协议设立联合培养项目;2013年,北京化工大学与沙特石化研究院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在汉语教学方面,当前沙特既没有孔子学院也没有孔子课堂,中方也未向沙特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派遣过汉语教师。而在合作办学方面,中沙两国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未来需进一步丰富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在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在合作办学方面有所突破。
3.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层次较低
从留学生层次来看,沙特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不高,多集中在本科和非学历教育阶段,研究生较少。2016年,沙特来华留学生共计1293人,其中非学历教育生355人(占比27.5%);学历生983人,其中本科生704人(占比54.4%);硕博士研究生共计77人(占比18.1%)[10]。从留学生所学专业来看,我国前往沙特的留学生以自费的穆斯林学子和公费派遣的语言学习者为主,学习的专业较为单一,主要为阿拉伯语和宗教知识。从校际交流来看,中沙高校交流与合作尚不成体系。两国高校之间虽然建立了一些联系,但大多是高校的自发行为,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缺乏诸如高校联盟、高等教育峰会等长效机制的引导,校际交流呈现碎片化、形式化状态,一些协议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从科研合作来看,两国高校的科研合作还有待深化。一方面,当前两国的科研合作主要依托于企业和研究所,高等教育机构还不是两国科研合作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少数开展科研合作的中沙高校以短期项目为主,缺乏明确的中长期合作目的、方向和规划。
(二)成因
1.两国在教育领域缺乏互知互信
沙特1990年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与中国建交最晚的阿拉伯国家。虽然近年来中沙关系大步向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政治上达成了高度互信,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傲人成绩,但在教育领域双方的互知与互信的基础还较为薄弱。这主要是因为中沙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较短。1990年建交后,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起初主要在经贸领域,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局限于宗教和阿拉伯语方面。中沙广泛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始于20世纪末,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且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不够完善,导致对彼此教育的了解缺乏广度和深度。
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沙特一直将自身教育输出的重点放在阿拉伯国家。我国既不在沙特引进教育经验的国家榜单上,也不在沙特教育输出对象国的名单上。与此同时,我国对中东教育的研究被边缘化和冷门化,对沙特的教育制度、政策和情况不够了解,不能很好地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向,在微观层面上缺乏对实践措施细则的制定。这就造成了两国对彼此高等教育及其院校的了解远不及双方对欧美国家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进程。
2.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面临语言障碍
语言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石和桥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语言人才的缺乏仍是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汉语和阿拉伯语同为世界上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选择学习的学生人数本来就少,能够精通的人就少之又少。从沙特的汉语教学来看,目前沙特没有一所大学开设中文系,只有沙特苏欧德国王大学在语言与翻译学院下设了汉语专业,且沙特也没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沙特政府启动的阿卜杜拉国王奖学金项目,虽然将中国纳入了公派留学目的国,但是语言学习并不在沙特政府的重点支持领域。这导致了沙特的汉语教育发展缓慢。从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有了长足发展,开设阿语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但是作为小语种中的小语种,学习人数仍十分有限。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
加强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沙特教育的研究
此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其目的是借鉴先进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对诸如沙特、卡塔尔、埃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度、发展趋势、优势学科等问题的研究较少。未来我国要重视对沙特教育的专项研究,加强对沙特教育的田野调研,增加对沙特教育政策文件的追踪和解读,以准确把握中沙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方向,精准制定中沙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与此同时,两国要在教育信息方面加强互通,增强双方对彼此大学、优势学科的了解,为学生赴对方国家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不断更新双方人员流动、校际交流协议、科研合作项目等方面的具体数据,以实时了解两国教育交流合作的动态,便于学者的研究和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
(二)加强语言人才培养
目前,沙特的汉语人才和我国阿拉伯语人才的缺口都十分明显。因此,加强语言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中沙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要加大我国阿拉伯语专业的建设力度,而且要积极在沙特推广汉语。
中国在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方面,要以长效制度保证阿语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增加对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的投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要加强阿语教师队伍建设,创新阿语人才培养模式,在语言学习中加入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一批精通语言又了解沙特民族宗教文化的综合型外语人才。同时,增设阿拉伯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高校数量,将语言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专业相结合,培养既掌握语言又精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沙特的汉语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要抓住沙特决定“在所有教育阶段开设汉语课程”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沙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设,着手筹办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中心,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沙特的推广。此外,两国还应加大在语言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力度,拓展政府间语言学习交换项目,高校间联合培养高层次语言人才,支持本国语言学习者到对方国家攻读高层次学位;鼓励中沙教师交流互访,促进两国教师在教材编写、教学研讨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三)推进中沙学历、学位互认工作
推进中沙学历、学位互认是两国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步骤。目前,在所有阿拉伯国家中,我国只与阿尔及利亚(1991年)和埃及(1997年)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此外,与海湾国家科威特和卡塔尔在教育文化协定中也指出要尽可能地便利学历学位互认工作[11]。我国与沙特尚未在此领域签署协议,这给一些留学生带来困扰和不便,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推进学历、学位互认工作是未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推动中沙合作办学
目前,合作办学是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空白领域。鉴于此,探索合作办学,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应成为未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着重开辟的领域。两国可从以下三点进行突破:一是围绕两国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进行合作办学;二是围绕两国共同关心的领域进行合作办学,如新能源、信息技术、海水淡化、荒漠化防治等;三是关注沙特国家经济改革对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可以通过沙特国家“卓越学院项目”赴沙办学,建立起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沙合作办学在探索过程中可以尝试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校校合作或校企合作,单方投资或多方投资,尽可能多地丰富参与主体,为中沙合作办学注入活力。
(五)扩大两国留学生双向流动规模
一方面,吸引沙特学生来华留学。当前,沙特学生的留学首选目的国仍是欧美国家,中国等亚洲国家还处于边缘化状态。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数据,目前中国政府奖学金在沙特并未发挥显著作用。2000-2016年,每年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的沙特学生不足10人[12]。因此,未来要着力在沙特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作用,定期在沙特高校举办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宣讲会,向沙特学生介绍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留学生教育现状、著名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等,加强他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来华留学的愿望和兴趣。
另一方面,鼓励我国学生赴沙特留学。可以发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作用,增加对沙特公派学生名额。同时逐步改变我国学生在沙特以宗教、语言学习为主的格局,鼓励更多学生赴沙特的一流大学,如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沙特国王大学、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产大学等高校开展在石油化工、矿业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理工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六)深化两国高校科研合作
当前,中国和沙特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待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在这一大背景下,中沙两国高校的科研合作应具备战略性、精准性、互补性。在合作内容方面,双方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领域(如新能源、石油工程、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开展协同研究。在合作战略方面,应对双方的“优势学科”进行分析,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鼓励有合作基础、相同研究课题和发展目标的学校缔结姊妹关系。在合作形式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立中沙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和学者围绕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协同科研,扩大两国学者长期或短期访学进修的机会,可以广纳资本,创新科研合作形式,打造中沙产业园、科技园和创新园。
(七)建立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专项平台
目前,中沙两国尚未建立专属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当前,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依赖的平台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国同包括沙特在内的众多阿拉伯国家建立的教育交流机制,如中阿大学校长论坛。这种交流机制全面引领中国同阿拉伯世界所有国家的教育交流,但缺乏对沙特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聚焦性。二是中国同沙特建立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如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这种交流机制全面引领中沙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但缺乏对教育领域的专注性。因此,未来可以搭建诸如中沙高校联盟、中沙高等教育峰会等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专门平台,促进两国教育交流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通过这些平台,两国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共享研究成果,商讨重大问题,协调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彼此在教育领域的互知与互信,为促进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利支持。
四、结语
综上,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短短30年中,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当然,由于语言等原因,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相较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各国,在规模、内容、層次上略显逊色。但值得庆幸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在赋予中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带给了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两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应着力保持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势头,全方位、多角度探索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路径,推动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更上一层楼,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生活报. 计划逐步将中文纳入中小学和大学中(阿拉伯文)[EB/OL].http://www.alhayat.com/article/4622571,2019-02-23.
[2]商务历史网.沙特与中国的经贸合作[EB/OL].http://history.mofcom.gov.cn/?bandr=stalbyzgdjmhz,2019-08-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馆.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EB/OL].http://www.chinaembassy.org.sa/chn/zsgx/jyjl/t153294.htm,2011-09-08.
[4]中阿合作论坛网.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EB/OL].http://www.chinaarabcf.org/chn/lthyjwx/bzjhy/dbjbzjhy/t1577009.htm,2017-08-13.
[5]新华网.中阿大学校长论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EB/OL].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5-06/30/c127966301.htm,2015-06-30.
[6]UNESCO. Saudi Arabia Inbound Internationally Mobile Students by Country of Origin[EB/OL].http://data.uis.unesco.org/,2019-04-23.
[7][8][10][1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内部资料)[Z],北京:教育部,2000.
[9]沙特高等教育部.高等教育数据(阿拉伯文)[EB/OL].https://departments.moe.gov.sa/PLANNINGINFORMATION/RELATEDDEPARTMENTS/EDUCATIONSTATISICSCENTER/EDUCATIONDETAILEDREPORTS/Pages/default.aspx,2019-09-02.
[11]王有勇. 中阿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从中埃教育合作谈起[J]. 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1):55-60.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