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
2019-12-02李美娜
李美娜
摘要:国学有着博远精深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后人传承发扬的文化典范,是我们后人做人、做事的航标。建设好并利用好国学课程,是语文新教育观的发展走向,也是我们践行大阅读、全科阅读的经典举措。
关键词:国学课程;文化底蕴;校本教材;领路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1-0089-01
将国学作为课程来学习则是最快速而广泛的继承与弘扬,从事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者不在少数,作为小学语文执教者,我们更应首当其冲地作为这一层面研究的领路人。结合多种有效途径的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传承国学经典。
1.课本与校本教材相结合,使国学学习左右逢源
要想好学国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安排,应超越教材设计,建设自己的国学课程,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增设自编国学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等课程,由于低年级学生依然是以直观记忆为主,所以主要通过诗配画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避免了纯文字信息对学生有文学倦怠感,课上可以通过配乐的形式吟诵《弟子规》及《三字经》;由于两者俱为浓缩经典,低年级孩子在理解上较为不易,不理解的背诵只能是死记硬背,根本不能影响到自身观念及行为规范。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解读并结合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的事例作为榜样范例,并要求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践行相关内容,让学生的国学学习对其生活具有指引作用,以促进学生养习修德,规范低年级学生的礼仪素养、文明素养、遵章守规等意识。例如,在组织学习基础国学课程《弟子规》中的“冬则温,夏则凊……”时,低年级学生对“温”、“凊”、“省”、“定”四字的意思并不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出示给冬天父母披衣服,夏天为父母扇扇子,早晨向家人说早安,晚上和长辈说晚安四幅图画或孩子更喜欢看的漫画则浅显易懂多了。然后配乐进行诵读,熟读或者背诵过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平时是这样做的么?哪里做的好哪里还有欠缺,以后要怎样做?最后,夸一夸自己或者认识的同学、朋友做得好的方面,这样的课上环节的设置则会让祖国未来的孩子们真正懂国学,学国学,做国学。
2.创设唐诗传颂活动,使国学学习融会贯通
我们在中年级开展经典国学唐诗传颂活动,意在提升中年级学生的国学感悟能力及践行体验素养。我们整合课时资源,利用好每天中午上课之前的十分钟进行宣讲,每天一个宣讲主题,由教师或者是先进行自学并经过指导的学生主讲发言,主讲者针对每首唐诗的内容、诗意、诗的类别、作者背景等信息进行一一解读,有时候通过诗行于歌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也就是在歌曲中学习古诗词,还可以通过学校的雏鹰电视台以诗行与剧的形式展现,也就是在表演中学习古诗词,学生通过直播的形式观演感知。这些形式都是将抽象的文化、古板的文字、复杂的情感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加以润色,形成当代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容易接受的国学信息,学生深受国学影响,时间久了学生的文学味、文化感、诗韵感十足;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风引》时,先由简绍作者、写作背景带入赏析出刘禹锡借秋风至万物萧瑟之景抒羁旅孤独和思归之心的情,让学生深刻领悟整首诗,甚至相似情形之下也会引用,达到学以致用。而学习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则采用歌唱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唐诗兴趣,结合观赏观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演唱视频感受古诗新唱的魅力。再让学生为古诗《春风》、《惊雪》、《咏风》配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旋律,试着唱一唱。以达到“面上生花,点上结果”的教学效果。课下布置感兴趣的同学演一演,准备道具,设计台词的过程既是学习唐诗、理解唐诗、传承唐诗的过程。
3.拓展海量名著经典阅读,让国学学习点面结合
我们在高年级段按照国家课外阅读的要求及教师的筛选和对教材上的国学知识进行合理拓展、链接,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更突显发散性和关联特质。由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国学名著类书籍,通过节选经典片段,突出名著的故事性、文学性或者历史性等特征,教师通过复印原版、从新编版、加工创编等方式,让这些国学著作更有可读性和选择性,学生容易抓住名著的重点及特点,阅读更具高效性和成效感,让这些文学大家的思想及故事中的人物感染、引领学生成长;例如,我们在组织《将相和》教学时,在学生习得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对人物有所评价之后应拓展此篇课文出自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称为“太史公”的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继而让学生对史学巨著《史记》产生浓烈兴趣,甚至了解更多的名人故事,从中学会做人处事。
4.创造国学学习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学国学
为了让学生随时随地学国学,我们可以在班级内利用后黑板展示适于诵读的古诗、国学小知识、儿歌等,利用班级侧面的班级展板展示诗配画、书法作品、演出剧照等,在图书角放置国学推荐书目;在楼道的展示墙上展示读后感、好书推荐表、经典课本剧剧本等。在学校橱窗、文化墙、展示四书五经经典句段,在楼前文化长廊上分布着“梅”、“兰”、“竹”、“菊”四季优美古诗词及赏析。课间操学生伴着节奏明快的古诗新唱《春晓》、《三字经》等到操场上做操、活动。《文化韵律操》的出现更是让学生在的音律中、在动作中对国学经典有更贴近的接触,不知不觉地被熏染其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学习国学。
总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的国学在少年儿童的不断学习中将会不断被继承、被发扬,也将不断指引着孩子们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許华章.“少儿国学”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视界,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