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是一种再创造
2019-12-02吴燕妮
吴燕妮
摘 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116-001
从美学角度讲,语文阅读实际上就是属于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中心,重视读者的能力创造作用。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不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鉴赏批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因读者的积极接受而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得到最终实现。
一、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到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例如鲁迅的《孔乙己》,匆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但是善于思考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样写法,如果作者让孔乙己把四样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示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予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正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一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的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呢?世上的人本都是孤独的,谁都进入不了谁的世界。”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犹如采矿,只要你深入体会,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美的宝石岂只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叶圣陶语)
由此可见,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生产”,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接受主体”的作用,文学作品才能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要实现“创造性生产”的目标,就不能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积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全在教师的随时指点与诱导。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一样的读者,与学生一同阅读、一起品评、一道赏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探求的渴望,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深入感悟、体会作品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二、教学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文学作品的全部意义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接受去实现的,作者的表现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学生的接受意向,应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趋于一致。三者之间的调节是教师。教师是实现其殊途同归的中介。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都要通过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发现、領悟并掌握。介于“表现、实现、发现”三级中牵引地位的教师,应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你所启发的思路去领悟。教师所处的地位是领路人的地位,“举一反三”是教师追求的目的。通过引导、启发、示范,使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后,对所寻觅的知识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课堂教学效果才算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运用多层“视点”阅读作品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的分类,在文章的接受过程中可以从多层次的“视点”来选择分析角度。常用的有“叙述者视点”、“人物视点”、“情节视点”、“读者自设视点”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哪一种视点对课文(文学作品)进行拓展分析,既取决于课文所给定的条件,又取决于教师的启发角度的选择。《我的叔叔于勒》就应从“情节视点”入手,按情节发展的进程进行分析。但在阅读时,视点的确定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呈单一性发展的。应引导学生根据内容的拓展而及时“游移”其阅读“视点”。如《我的叔叔于勒》,如果说文章第一人称“叙述者视点”引导学生开始阅读分析的话,那么随着情节的展开,围绕着于勒的出走和复归,众生相粉墨登场,“人物视点”又成为文章分析的主要观点。于勒叔叔为什么过去是“全家的恐怖”,而现在则是“全家的希望”?这个令人关切的问题作为“读者自设的视点”也很快占据学生的心扉。于勒的“赚钱来信”把“我”一家的闹剧推向高潮:“福音书”给姐姐的婚事带来了成功,由婚事的喜悦引出了全家旅游,在旅游船上牵出穷愁潦倒的卖牡蛎者于勒。又由于勒的出现带出“父亲”“母亲”恐慌而气急败坏的表演!……动人心弦的故事层层展开,“情节视点”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感情思维。各种视觉或交叉,或转换,或复合,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只有对一篇课文作全方位透视后,确定出阅读分析过程中的视点介入方式,通过启发、提问、质疑等手法,能自始至终地抓住学生的接受心理,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总之,读者阅读、课堂教学都是一种再创造,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来源于生活的形象被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挖掘,于是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此,作者的创作意图才算真正达到了:作者将真实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眼前,剩下的就交给读者,挖掘得越深,就越能体现文学作品的深广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经典跨越了千年时空、跨越了辽远地域,依旧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的缘故。因此,教会学生“再创造”,是学生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所必备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