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解读文本
2019-12-02吴斌
吴斌
摘 要:语文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就是解读教材的能力。从教学准备的角度来说,认真深入地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正确地解读文本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思路的形成都是从文本解读开始的,学生知识的增长、素养的提升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正确地解读文本完成的。
关键词:解读教材; 单元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068-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背景下,教师如何能够正确地解读文本,进而合理地处理文本,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凭借慧眼识线索
文章往往都有线索。现在的教材一般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编排,解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而自己需要解读的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承担着怎样的使命。然后了解课文围绕主题写了哪些事情,涉及到哪些人。特别是有些课文不只有一个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时要细心留意,凭借慧眼识线索。
例如《槐乡五月》(苏教国标版第七册第22课)是一篇文馨质美的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不但向我们描绘了开得漫山遍野的槐花、沉浸在香海中的槐乡,同时也表达了对淳朴的槐乡孩子的喜爱,细读课文后我发现课文有两条线索。
我不但能“文中赏景”,还可以“句里寻香”。根据文本解读后的这两条线索,我形成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赏景-寻香-入境-会情”的教学思路,并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咬文嚼字悟深意——触摸语言的温度
如果说解读文本时发现文章的线索是大处着眼,那么咬文嚼字则是小处入手了。“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解读文本的时候,需要细读到这个最小的意义单位。课文中的语言一定有可圈可点之处,课文中值得推敲品味的词语不但是解读文本的出彩点,更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知识生成点。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留心课文中的新词、成语,留心前后重复出现,或者互相联系的词语,往往这些词语要么是伏笔、要么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以《爱如茉莉》为例,我是这样解读字词的。《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爸爸妈妈用最朴素最简单的方式互相关心着对方,诠释了“真爱如茉莉,平平淡淡,了无痕迹的爱也是爱。”文中的许多细节,诸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比如文中的爸爸知道妈妈生病住院后是“直奔”医院。“直奔”说明爸爸当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体现爸爸对妈妈的担心、牵挂;从爸爸“蹑手蹑脚”地走出病房,我读出了爸爸不愿打扰妈妈,自己愿意承受苦累;从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更是读出了爸爸对妈妈的爱。在课堂中我紧扣这些关键的词语,使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的感情魅力,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三、涉水深者观蛟龙——探求深度挖内涵
“涉水深者观蛟龙,涉水浅者得鱼虾。”文本就如一片汪洋,既有深水区,也有浅水湾。如果老师仅仅带领学生在浅水区止步,满足于得到小鱼小虾,无益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过分依赖教参,课文粗疏地读过后就迫不及待地在现成的教参中寻找现成的教法。教师读得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就很难说有大的收获了。当学生在学习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怎么能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梦圆飞天》是一则通讯,报道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经过。作为一则通讯,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修辞,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然而通过细读课文,使我感受到课文的文字虽不多,却处处含情,处处传情。
1.开篇示情。课文一开始就写到人们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时无比激动的心情,教练、专家、少先队员等所有在场的人们脸上写满喜悦和自豪。
2.声音传情。课文中杨利伟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使人心潮澎拜。
3.结语激情。千年飞天梦想一朝成为现实,每一个炎黄子孙扬眉吐气,喜泪盈眶,课文结语虽短,却字字入心,铿锵有力。
基于这样的解读,在教学时我不满足于让学生知道“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使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
四、千江有水千江月——形成个性的见解
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读者对话,适当地参考别人对文本的解读,博采众长,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而不能人云亦云,在解读中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的见解,为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老师必须先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例如在对《送元二使安西》解读时,我发现教参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啊,再干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注:经考证“故人”在这里特指作者王维。)一般人都认为王维想要表达的是元二这次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他了。经过深入思考,我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王维之所以和元二一杯连一杯地喝酒,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最后一次和元二喝酒。不仅仅是元二这次去了阳关见不到诗人王维,即便是哪天凯旋回来,也见不到王维了。“西出阳关”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友人元二走出了阳关,“西出阳关”还指的是指元二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因为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所以可以理解為“西面出来”,而这极有可能是诗人的本意。可见,教参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解读成了从“西面出去”。所以我认为王维想说的其实是:“朋友啊,再干喝一杯酒吧,你西出阳关,日后凯旋而归时,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与其说这酒是祝福酒,友谊酒,不如说是离别酒,甚至是今生的诀别酒。后来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渭城和安西相距三千里,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马来回也要一年多,何况元二是奉命出使,短时间是回不来的,经过进一步查证,资料表明这次分别的五年后王维客死他乡,渭城之别正是王维和元二的生死之别。虽然在教学时没有学生提到这个问题,但是通过课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使自己成竹在胸,顿感“胸藏万汇”,教学时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