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放”有度,生成有效小学科学实验课
2019-12-02张芳
张芳
摘 要:小学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有效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由浅层次达到深层次,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要做到“扶”“放”有度,所谓的“扶”,绝非直接的告诉,而是针对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理性认知的困惑,以靈活性的教学策略,给予点拨,恰到好处。所谓的“放”,就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正盛时,让学生自由地做起来;在学生问题探究接近结果时,让学生自主地“冲刺”。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扶”“放”有度,简言之就是把握好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参与学习的思维活动,“火候”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 “扶”“放”有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067-001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学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按教学过程预设,按部就班,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铺设轨道进行,就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果,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孰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师过度的“扶”,学生变成了“机器人”,依靠教师的讲解去思考,依照书上的设计去实验,没有问题思维与问题探究习惯,养成了思维惰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有序地自主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增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满足学生实验过程参与的需求而“扶”
才接触科学教学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缺少实验操作经验,科学探究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对学生科学实验探究前期“扶”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科学理性认知的建构。在实验准备过程中就要做好“扶”的工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探究的目的与要求,准备材料,根据实验操作的需要,恰当选择实验操作方法,这样学生才能走进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偏离方向。“扶”是为了后面的“放”,注重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研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三个因素”实验中,首先要将第一个实验扶稳扶好,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让学生知道为何要在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常量,如何来控制,是学生探究的重点问题,即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教师的“扶”要用在这里,对问题关键点进行逐一分析,并强调反复实验的重要性。第一个实验的计划做重点研讨,特别关注变量的控制,学生掌握了方法,为后面的两个实验做铺垫,自然也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有了较大的时空。
二、满足学生探究过程经历的需求而“放”
学生进入实验探究过程所需要的是用脑动手的自由空间。教师可扶或不扶,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进行实验操作的条件。学生自主探究,可在过程经历中获得具有真正意义的认知体验。在这其中,教师在学生个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实验有误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实验中的问题所在。这是关注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过程,都能经历理性认知的体验。
在“研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三个因素”实验中,在第一个实验完成后,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边扶边放的问题思维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第二个实验,同时做好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引导学生从浅层次进入深层次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三个实验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使学生在过程经历中提升实验能力和验证科学的品质,并在自主探究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
三、满足认知思维互动过程的需求“扶”“放”融合
我们坚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中不乏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背后却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缺失,因此,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能放弃对学生思维的引领,要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经历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科学理性认知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首先提示学生按实验过程有层次地组织好交流的材料,整理好交流的数据,使交流的内容达到系统有条理的要求,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的“扶”主要针对学生问题思维状态,认知建构发展状态,在没有心理压抑,没有悱之思维徘徊。而“放”就让学生拥有大胆交流认知思维互动的足够空间。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认知思维的偏差,认知建构不到位的问题,教师适时采用“扶”“放”相融的策略,引导学生走进问题,生成问题的思维空间,使之在思维碰撞中达到理性认知的目标,并得到提升与发展。
《电和磁》一课,我安排了两个思维点:第一,在学生“重演”奥斯特的实验,并交流了观察到的现象后,让学生分析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导线中有电流就偏转,没有电流就复位,说明磁针偏转肯定与电流有关;随即我又出示第二个问题:有什么办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明显?引导学生从电和磁的关系方面思考,学生想到增加电池、导线的长度,把导线变粗,电路短路等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不可能一一探究,随即延伸到了课外探究活动中去研究。
扶,表现教师的主导性,放,展示学生的主体性。主导只有在主体响应下,方能发挥作用,主体也只有在指导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当然,扶和放不是绝对的,不能使“扶”变得僵硬,也不能使“放”变得不可收拾。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扶和放的度,做到“扶而不牵,放而不散”,那么科学课堂便会产生理想的效应,学生的科学理性认知建构与发展就会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郝京华主编.《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费希尔和弗雷.《扶放有度实施优质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10月